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大山裏的「雲」守護 紅色熱土貴州遵義上演「變遷記」【返鄉記】

2024-02-20三農

一個網絡攝影機,讓遊子實作「雲守護」

作者/ IT時報記者 孫永會

編輯/ 郝俊慧孫妍

家鄉: 貴州省遵義市

故鄉印象:「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唐代詩人孟郊如此描繪貴州的山景。以往,說起貴州,多數人的印象是多山、落後和貧困,不過今非昔比,再次談到貴州時,人們會論起貴陽的大數據、安順的航空產業、榕江的村超等。

我的家鄉在遵義,它是省內的又一張城市名片,「紅綠黑白」是其四大支柱產業,「紅」即紅色文化,「綠」即綠色旅遊,「黑」即礦產,「白」即白酒產業。四大產業為這座歷史名城帶來多個「頭銜」,如紅色聖地、革命老區,全國醬香白酒原產地和主產區、「世界辣椒之都」、高品質綠茶產區等。

於我而言,回到家鄉或離開家鄉之前吃一碗羊肉粉已成儀式;路邊撒上辣椒面的洋芋餅百吃不膩;地裏的折耳根吃法多樣,或涼拌,或用剁辣椒和臘肉煎炒,是我念念不忘的故鄉味道。

除了特色飲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互聯網如同「擴聲器」,將遵義的花草芬芳、群山回唱、百姓的生活百態傳至全國,乃至世界。它還似橋梁,連線了大山和外面的世界,連線了遊子和家鄉:四歲的侄子說起了「公主請上車」等流行語,學跳了火熱的「科目三」舞蹈;三姑成為拼多多的「常客」,媽媽喜歡在短影片平台上看山歌和養生片段;曾經塵土飛揚的泥巴路「變身」為瀝青路,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在「十八彎」的道路上縱享「絲滑」,以及多數人家安裝的無線網絡和網絡攝影機,這些訊號皆在傳遞家鄉的改變。

盡管較之東部沿海地區,山區的變化進度較慢,卻持續進行著。

犁土機取代黃牛

家鄉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方式,還有耕作方式。

在我的成長記憶裏,牛是村裏除了豬、雞兩類動物外最常養殖的家畜,主要有黃牛和水牛兩個品種,它們耕土、犁田,為各自的主人勞動著:農民將犁立在土地裏,牛站於犁前,農民則跟在犁後,右手握住犁把手,左手握住牛繩和牛鞭,一邊吆喝著,一邊讓牛拉著犁前進。牛每前進一次,地裏的泥土便完成一次翻新,當牛走得過慢或不聽話時,身上就會挨一鞭子。

如今,這幅記憶中鮮明的畫面在家鄉慢慢消失,牛逐漸「走出」土地,從農耕工具成為畜牧工具,被飼養一段時間後售賣,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田野裏取而代之的是翻土機器。大年初一過後,人們除了忙於走親戚,「砍土」(燒去幹枯的雜草,用機器翻土)種薯仔是新一年收成的開端。

正月初七,天氣晴好,老宅旁的田地裏,犁土機發出「嗡嗡」的聲音,較之於牛耕方式,機器的效率更「給力」,犁土的人亦更加輕松。 歇息片刻,勞作的人或坐在機器旁邊,或站在原地,開啟了抖音、快手,有人在記錄,有人在觀看。

機器的使用是家鄉的變化之一,它解放了村民們的雙手。互聯網的風吹進了山村,豐富了當地老少的娛樂方式,孩童們除了放羊、割草,也可以玩手遊;村民們不僅感受四季的變化,還能把握時代的脈搏。

新能源汽車「上山」「下鄉」

城市裏討論新能源車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但在家鄉蜿蜒的馬路上,它的出現足以構成一道靚麗景色。每年回家,我都會坐一次跑車師傅陳剛的車,他家裏有各種交通工具,有為個人或者暈車鄉親準備的摩托車,也有為載學生或多人而備的麪包車,以及一輛「秀氣」的新能源汽車。

陳師傅是鎮上最早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司機之一,似一名資訊傳播者,他常在車上熱情地為乘客分享新能源車的優勢和局限。

「目前,鎮上的新能源汽車還在起步階段。」他和我說,整個鎮上的新能源車不到10輛,大家對這類新車都還不太了解,但真的「相當劃算」,「在家裏充一次電時長為6小時,20多元的電費,續航可達200多公裏。」

開著這輛新能源汽車,陳師傅跑遍了周邊的旅遊景點。都說「車技不過關,少走雲貴川」,貴州地勢高,山坡陡峭,可陳師傅一點沒覺得新能源車馬力不夠,滿載五人,也可以輕松爬坡、過急彎。

不過,「跑長途還是有點不放心,」 陳師傅說,充電樁的普及是一個較大的問題,市裏充電設施完備,但「下沈」到鄉鎮便缺乏充電設施。每當乘客說出一個較遠的目的地時,陳師傅都要事先了解當地的充電環境。除了充電設施,新能源車更換電池成本高亦是當地人不敢觸「電」的顧慮之一。

2023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曾表示,總體上看,中國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處於起步階段。總保有量相對較低,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經濟實用車型供給不足、銷售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使用。

不過,陳師傅對此還是充滿期待,「希望接下來鎮上也有齊全的新能源車充電設施,能夠實作充電自由,也希望充電價格保持在平穩的區間,充電速度再快點。」 陳師傅說,相關政策、基礎設施和消費者唯有「雙向奔赴」,新能源車駛入山村才更有市場。

大山裏的「雲」守護

「你家的Wi-Fi密碼是什麽?」這是過年期間,我常聽見的一句話。這次返鄉,我發現年近70歲的大伯家也新裝了網絡,門口還「懸掛」著一個監控網絡攝影機。住在山上,網絡不穩定、2G網速是常態,但Wi-Fi的普及改變了這一情況。更為欣喜的是,附近的仙人山也有了無線網絡。

「仙人山上仙人遊,仙人一去不回頭。」仙人山是大婁山主峰,海拔1800多米,被稱為「黔北屋脊」。它群山環繞,峽谷幽長,2022年3月,Wi-Fi被安在了山上的廟宇內。

大年初一,我在山上體驗了一把流暢的網速:連線好Wi-Fi,將攝制好的幾段小影片分享給遠方的朋友和親人,較之前的無訊號或網絡卡頓,此次的分享快捷且順利。

網絡攝影機則成為另一大神器,留守在家的親人實況「翻山越嶺」,傳至千裏之外的遊子手機上,從而實作「雲」守護。

小洲(化名)及其愛人、兄弟常在福建泉州務工,家裏有兩位老人和兩個孩子,往往在春節和收竹筍時節方能團聚。現在,小洲可以天天「看到」家裏的老人孩子。盡管每天在車間的時長超10個小時,但只要將手機支在機器旁邊,想家的時候開啟看看,既不耽誤工作,也不影響「陪伴」。

小小的一個網絡攝影機,陪伴他度過了一個個孤獨時刻,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似乎也成了家庭一份子。

當然,網絡攝影機的用武之地遠不止於此。為了防止家畜遺失或遭遇突發情況,不少人家在牛圈、豬圈裏也裝了監控,正對準飼養的家畜,主人出門再也不擔心家裏被「梁上君子」光顧了。眼下,這種別樣的家畜管理手段已在村裏流行開來。

一年時光轉瞬而逝,雖然青山依舊,但這裏的一草一木、山川溪流、淳樸的人兒和家鄉都在共同變化著。

搭乘著互聯網之風,大山之外的人認識了那轉動的「大風車」(風力發電機),那萬畝竹海,那夏日盛開的向日葵,那烹飪出特色菜肴的農家樂牌,以及觀賞日落余暉的露營地。

這些變化,何其美哉!願家鄉能延續這份美好,願明年回家有更多驚喜!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IT時報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