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汪翔:現代農業園區營運模式與發展現狀分析

2024-02-20三農

一、農業園區的發展背景、發展歷程與分類

(一)發展背景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大大提高,要求生產要素重新組織,在組織形式上有所突破。現代農業體系意味著現代化的裝備、現代化的科技、現代化的發展理念以及現代化的農民,而當時國家的經濟還是以小農和散戶為主,如何從小農經濟的傳統農業體系轉型為現代農業體系?他們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形式,也迫切需要新的科技的帶動和示範,而農業園區正是這樣一種新的 組織形式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迫切需要改革。農業示範園的出現,為農業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緊密結合找到了一條 有效途徑

農業科技園區是世界先進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對中國傳統農業沖擊的產物。發展農業科技園區是實作中國農產品與國際市場接軌、應對WTO挑戰的現實選擇。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行程地不斷加快,老百姓隨之產生觀光休閑以及旅遊度假等精神需求,農業科技園區也是都市休閑和觀光農業需求的產物。

(二)發展歷程

經分析歸納,我將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 初創探索階段(1994-2000年)。 農業生產方式逐步由傳統向現代集約型方向過渡;以1994年前後建立的北京中以示範農場、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為標誌。

2. 規範發展階段(2001-2009年)。 2001年國務院委托科技部和農業部牽頭,聯合六部委實施農業科技園區國家專案為標誌;透過出台一系列政策檔和管理措施,使農業園區逐步步入規範與發展的軌域;此後,觀光農業園、果蔬采摘園、畜牧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休閑農業園、度假村、民俗觀光村、生態農莊、農產品物流園等不同類別的園區大量出現。

3. 成熟與提高階段(2010-2015年)。 「十二五」時期,中國總體上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以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標誌,在全國先後建設了一系列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截至2015年,中國共認定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283個。

4. 突破推進階段(2016至今)。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十三五」以後,以建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標誌,特別強調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要帶動農民、振興鄉村,重點要向產城融合、產鎮融合、產村融合發展,因此田園綜合體、農業特色小鎮、國家農業科技園、農村三產融合示範園等創新主題的園區載體應運而生。

(三)主要功能

從農業園區的功能來說,農業園區的傳統功能主要是精品生產、加工功能,示範帶動功能,教育功能和休閑觀光功能。隨著人們消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個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為了更好的和國際接軌,農業園區現在的功能進一步拓展,成立了一系列「中心」:生產中心(土地、品種、技術、人才、生產資料等等)、孵化中心(研發、創新、創業、一條龍服務)、招商中心(商務活動、行銷活動)、物流中心(分揀、包裝、配送、追溯)。

目前,現代農業園區具有推進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示範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戶與市場的有效銜接和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等作用。

(四)主要類別

農業園區是有特定目的與主題的涉農專案集中區。中國農業園區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類別,每個類別都涉及不同的主管部門或者是實施主體:

  • 農業科技園區(科技部)
  • 農業示範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國家及省市級農業部門)
  • 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農綜辦)
  • 觀光農業園、現代農業莊園(農業農村部、旅遊局、農墾總局、民企)
  • 農業生態示範園(各類民企)
  • 農業特色小鎮 (各省農業部門)
  • 田園綜合體 (農綜辦)
  • 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發改委)
  • 國際的農業園區 梳理了四種類別:

    1. Demonstrate Farm :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為主題的示範農場;

    2. Holiday Farm :以農業觀光和休閑為主題的假日農場;

    3. Agri.&Tech.Park :以科技展示、示範、產業孵化為主題,集中進行農業高新技術的示範、產業開發與培訓;

    4. Educational Farm :以青少年學生為主要服務物件,提供農業認知、體驗與相關教學服務 。

    二、農業園區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相關理論

    農業園區發展至今,許多理論為其提供了支撐,和農業園區發展緊密相關的理論有以下幾個:

    1. 農業區位理論

    以城市為中心,按照離城市遠近來劃分不同的農業類別區,對園區的空間布局和生產分工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理論特別強調要按照城市的遠近來設計園區的功能和定位目標。

    2. 發展極理論

    強調中心城市作為產業中心和市場樞紐的作用。強調農業園區應成為區域農業經濟的增長極,農業園區透過集聚和擴散農業新技術,帶動周邊農村的發展。

    3. 復合生態農業理論

    該理論認為農業生態系是由農業生物、農業環境與資源和農業技術經濟等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透過協同運作,以促進復合生態農業的發展為核心,推動園區持續穩定的發展。

    4. 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理論

    該理論強調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各階段的滲透,要利用高新技術來延伸產業鏈,擴充套件關聯產業。其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目標定位、發展方向、運作手段和經營模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5. 農業介面工程理論

    6.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理論

    (二)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與建設的「四因」理論

    該理論強調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研究基礎條件,結合國內外發展趨勢、政策條件,依靠重要關鍵人物,明確主要解決的難題,來把園區規劃和建設好。該理論可由16個字總結,即「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人成事,因難見巧」。

    「四因」理論在農業園區的招商、規劃、營運以及後期的維護管理等不同環節或鏈條中均得到較好的套用。

    三、現代農業園的主要營運模式

    (一)園區營運概念

    園區營運,即園區的開發運作流程包括園區的規劃設計、施工建設與招商營運三大環節。

    營運組織指涉及園區投資開發、營運管理、產業參與等相關組織。組織主體主要包括政府與主管部門、產業主體(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科技支撐單位等。

    根據標準不同,營運模式分類不同:

    1. 根據 投資主體、營運主體 情況,將農業園區分為:政府主導、企業營運模式;企業自主營運模式;院地合作模式;政企聯辦模式。

    2. 根據 產業主體分工及鏈條參與 情況,將農業園區可以分為:全產業鏈型、休閑觀光型、三產融合型及科技引領型。

    3. 其他分類:產業集聚程度、土地利用狀況、主管部門等。

    (二)營運模式(根據產業鏈條分類)

    1. 全產業鏈型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因此,要構建完整完備的農業全產業鏈園區,不僅要延伸產業鏈條,還要求聚焦規模化主導產業、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發展精細化綜合加工、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開展品牌化市場行銷、推進社會化全程服務等等。

    此外,要能夠帶動周邊發展,要求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推進延鏈、補鏈、壯鏈、優鏈;還需要完善支撐體系,融合創新鏈、最佳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暢通資金鏈。

    以山東泗水現代農業(甘薯)產業園為例,目前全縣甘薯常年種植面積達15萬畝,輻射帶動周邊縣區市種植面種達60萬畝。2021年,產業園總產值27.16 億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全縣38.7%。2022年4月,入圍2022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名單。該園區是集「 種苗繁育、綠色種植、保鮮儲存、精深加工、品牌行銷、文化休閑 」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其典型做法是:

    (1) 龍頭帶動,提高甘薯附加值 。市級11家、省級1家、國家級1家。

    (2) 政府主導,打造區域品牌 。參加全國各地組織的農展會、農博會、農交會、品牌推介會。2019至2021年,已連續舉辦三屆(泗水)甘薯產業發展大會。

    (3) 聯農帶農,激發致富主體活力 。制定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富民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縣財政每年設立富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 萬元;制定出台了【泗水縣支持甘薯產業集聚建設的若幹措施】,對全縣甘薯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等進行獎補。

    (4) 智慧賦能,為產業插上「數碼翅膀」 。利用手機、電腦等透過農技推廣APP等客戶端指導生產。

    2. 休閑觀光型

    拓展園區內的建設內容和規劃範圍,增加不同形式的產業單體,充分發揮各形式的農業科技之間的優勢結合和互動作用,與休閑觀光結合起來,展示現代都市農業和新型休閑觀光產業的新面貌。

    (1)片區開發模式 。依托區域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休閑、娛樂設施,提供休閑服務。

    (2)科普教育模式 。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閑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

    (3)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遊活動。

    (4)休閑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閑娛樂。

    3. 三產融合型

    隨著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發展農業園區的各類產業的融合方式,從而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不斷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4. 科技引領型

    科技引領型園區是在給定的地域內,以新品種、新農藝、新材料、新的種植模式等集中試驗、示範、培訓和展示。中國正努力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農業科技成果培育與轉移轉化的創新高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服務業集聚的核心載體,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陣地,產城鎮村融合發展與農村綜合改革的示範典型。

    四、園區建設的問題與對策

    (一)存在問題

    1. 同質化問題嚴重,低水平上重復建設 。農業園區產業特色不明顯,地區產業優勢不突出;初級業態為主,雷同化嚴重,競爭力不足;農業休閑主題特色不明確,缺少附加值高、參與性強、迎合遊客口味的產品。

    2. 體制機制不夠順暢,園區管理有待加強 。治理結構缺陷,園區名不副實;經驗管理缺乏,缺少專業管理隊伍;營運管理方式保守。

    3. 缺乏長遠規劃,市場定位不清晰 。不能將園區的近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結合起來;園區發展方向不聚焦、產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產品開發缺乏市場吸重力。

    4. 要素(土地、資金、科技、人才)保障不到位,政策支持待加強。

    (二)政策建議

    1. 明確定位,構建完善產業園區體系 。明確農業園區定位,與區域長遠發展緊密結合,形成基本覆蓋國家級龍頭、省級骨幹、市縣級主導和特色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引領構建聯農帶農富農高質素模式、綠色發展模式、建設管理模式。

    2. 培育主體,激發園區產業活力 。培育強大龍頭。探索「鏈主制」,帶領「鏈隊」「鏈農」;培育新農人。采取內育外引、開放合作等方式,引導「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創業人員入園;招引高層次人才。發揮園區人才「強磁場」作用,吸引高層次專業人才入駐園區。

    3. 創新賦能,增強園區發展動力 。提升物質裝備水平。套用推廣先進農業設施裝備,糧食全程機械化、「機器換人」等;提升科技服務水平。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套用有效機制,建立涵蓋農產品質素追溯檢測、農業技術培訓、農情資訊服務、農產品電子商務及倉儲物流等內容的公共服務平台;提升數智管理水平。推進農業數碼化轉型。

    4. 機制創新,提升園區發展質效 。堅持「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產業興園」;健全完善管理機制,明確建設主體、營運主體;實施財政引導、多元投入;開展績效管理、動態評估等。

    文章作者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汪翔,本文根據第十四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全年系列活動第二期:「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營運管理研討會」嘉賓發言整理而成,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