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丨「小小考古人」走進考古發掘現場

2024-06-09三農

6月8日,成都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在成都考古中心隆重舉行。

活動現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成都市實驗小學、成都市草堂小學、成都市泡桐樹小學西區分校簽署了院校共建「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小小考古人」考古研學聯盟(試點)合作協定。

授旗儀式後,成都市實驗小學「小小考古人研學聯盟」的孩子們,開啟研學活動,前往萬佛寺遺址考古現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與考古零距離接觸。

走進萬佛寺發掘現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雪芬帶領孩子們走進這片布滿「大方坑」的工地,並告訴他們:這就是考古發掘的標準「視窗」——探方,透過它們揭露出的地層以及掩藏其中的遺存物,考古工作者得以抽絲剝繭,尋找有關這片土地上過往生活的線索。

相傳萬佛寺遺址始建於東漢延熹年間(公元158-167年),南北朝時名為安浦寺,隋代已稱靜眾寺,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7年)由新羅僧人金無相主持重建,時稱凈眾寺,有一條「松溪」穿寺而過,風景之幽,享譽成都。明代則有凈因寺、竹林寺等多個寺名,民間俗稱「萬佛寺」因「佛」與「福」音近,又被稱作「萬福寺」。

在千年時光的滄桑變遷中,這處寺院經過多次修葺和重建,到清代康熙年中最後一次重建後,它就漸漸沒落消失了。

遺址現場俯拍圖

「這一帶早在光緒年間就出土過佛造像,上世紀在多次城市建設中也陸續出土過古代遺物,其中部份造像上能分辨出刻字題記,由此就可以得知它們所屬的年代。」張雪芬向孩子們介紹,「你們看,這幾尊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都是之前在這裏出土的,收藏在四川博物院。」

參觀考古中心學習文物繪圖

從挖掘現場回到考古中心,孩子們參觀了常設展【考古·成都】。「小小考古人」們在萬佛寺遺址獲得的直觀感受,馬上就在這一間間串聯了文物的出土、修復、研究、展陳等資訊的展廳裏,聽到了「回響」。

成都考古中心的「鎮館之寶」——用十幾年時間修復得幾乎煥然一新的戰國漆床,令孩子們難以相信那竟是兩千多年前的物件;那尊出土於成都實業街的優雅坐佛像,則令他們想起了在考古現場展板上看到的那些,也由此對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風格,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兩堂以觀察記憶為主的「考古課」後,下午的文物繪圖學習及互動體驗,讓孩子們有了親自動手的機會。圖案素材來自後蜀開國功臣趙廷隱墓中出土的一組伎樂陶俑。在孩子們的精心打扮下,這些古代樂師也穿上了一身當下流行的「國潮」。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