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玉米地裏下「彩蛋」 「蟲蟲特攻隊」這樣幹農活

2024-07-16三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入伏之時,農作物正處於關鍵的生長周期。眼下,各地小麥正在收購歸倉,夏玉米長出新苗,春玉米再有一個月就可以收獲。按理說農忙暫時告一段落,但總台記者在山東采訪時卻發現,這裏的莊稼地正迎來一支特別的「蟲蟲特攻隊」。「蟲蟲特攻隊」究竟是怎麽幹農活的,戰鬥力如何?

總台央視記者 蔣樹林: 我現在來到了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的尚堂鎮,這塊玉米地裏,分別長的是春玉米和夏玉米,那麽個頭高一點的就是春天播種的,個頭矮的就是夏天播種的。大雨過後,當地正在抓緊時間進行生物防治,今年的防治辦法和往年略有不同。

變化就是來自記者眼前這種小小的蜂球,別小看這小蜂球,背後卻有大乾坤。

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農服團隊 趙賓: 這一只小小的蜂球裏邊,它是一個我們農田的「蟲蟲特攻隊」,裏邊有1200只赤眼蜂的蟲卵,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敵昆蟲。

趙賓說到的這個天敵昆蟲,是指寄生或捕食其他害蟲的昆蟲,它們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控制害蟲的發展和蔓延,來維持生態平衡和物種多樣性。盛夏玉米進入快速生長期,玉米螟、玉米蚜等主要害蟲也都「悄悄」在地裏「安營紮寨」了。

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農服團隊負責人 孫開強: 我們會看到一排排整齊的這個小孔,這就是玉米苗期的時候,典型的玉米螟正好暴發蟲害,你看它們咬得多麽齊,這就是「案底」。

玉米螟屬於世界性害蟲,它的幼蟲不光是喜歡吃玉米葉,如果防治不及時,還可以在整個玉米稈、玉米穗上挖掘長長的移動「隧道」,等到了成蟲就會變成長翅膀的遷飛害蟲,還會再次產卵後鉆入玉米穗內。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雖然玉米螟危害不小,但研究透了它,也不怕。既然地裏有害蟲,除了幫農戶做好基礎預防之外,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農服團隊還請來了玉米螟的天敵昆蟲來精準防治。

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農服團隊 趙賓: 我們這個最上策就是用赤眼蜂,我們利用一個生物防治、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一畝地裏要撒8個球,大概就是接近1萬個赤眼蜂。

德州市慶雲縣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 李震: 進行生物防控只是我們供銷社為農服務的一個環節,我們還提供耕、種、管、收全流程社會化服務,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種地聯盟」 雙向奔赴

作戰能力還挺厲害的「蟲蟲特攻隊」,是如何被請到田間地頭現場作業的?農戶是如何接受的,生物防治大規模推廣中又有啥難題呢?

記者註意到,大熱天裏和趙賓一起忙活的還有不少小夥伴,這些年輕人都來自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他們的任務就是運用最新的科技,不斷地在地裏整活兒。

生物防治推廣,在這片莊稼地裏已經進行了四年的試驗示範。效果如何,同一片地裏的夏收小麥的收成,就是生物防治的成績單。

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農服團隊負責人 孫開強: 你像我們剛收獲的小麥,整個化肥農藥比我們2023年少投入大約在90塊錢,但是今年我們小麥的產量,反而呈現每畝地增長了大約50塊錢。

這種變化的背後是科技支撐。山東省供銷合作社所屬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是一支專門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隊伍,他們開展土地全程托管和選單托管服務。科學種地、數碼農業、生物防治,就是他們推廣的三大核心業務。和如今自信滿滿不同,當初簽訂托管合約和小麥訂單時,農服團隊負責人孫開強壓力不小。

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農服團隊負責人 孫開強: 我們簽訂的訂單客戶,不光是說要到我們每一塊地進行現場檢視,還包括透過資訊化軟件進行日常監管,管控是非常嚴格的。如果要是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我們可能就錯過了最佳的農時。

農時農事不等人。農服團隊「牛人」不少,但欠缺生物防治的經驗。帶著壓力和訴求,他們敲開了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的大門。

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科研助理 吳光安: 我們這邊的優勢在於具有比較完備的天敵與授粉昆蟲的研發、繁育以及市場推廣,有一支實力非常強悍的「蟲蟲特攻隊」。

雙方團隊經過兩年試驗示範、打磨整合組成「種地聯盟」,科學種地的雙向奔赴,依托的是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的天敵昆蟲實驗室。記者看到,十多個種質資源庫、各類天敵昆蟲在這裏集結,組成了一支讓害蟲「忌憚」的作戰大軍:「赤眼蜂」和「玉米螟」對戰正酣,「麗蚜小蜂」捕捉「白粉虱」,多種天敵昆蟲分區作戰,各司其職,共同保衛糧食和蔬菜。

「蟲蟲特攻隊」背後的新農人

對癥下藥,以蟲治蟲,「蟲蟲特攻隊」的奧秘還有哪些,我們走進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實驗室,一探究竟。

目前全球天敵昆蟲有230多種,最為常用的有30多種。天敵昆蟲產業化是農作物害蟲可持續綜合治理的手段之一,農業生產的精品化、無公害化的發展趨勢,對天敵昆蟲產品有強烈的市場需求。中國天敵昆蟲資源豐富,對癥下藥,以蟲治蟲,發展空間還很大。

總台央視記者 蔣樹林: 我現在來到了山東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核心實驗室,它也是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說白了就是專門和蟲子打交道的實驗室,在100平方米的空間裏面,留存了八大種、數幾十億只的昆蟲和天敵的種質資源庫,我身邊有一群年輕人,他們就是這個實驗室的主人,專門和蟲子打交道的。

實驗室裏的這些年輕人每天要觀察上千次,除了有一雙「火眼金睛」之外,實驗室裏新添置的一系列高科技裝置,也成了這些年輕人的好幫手。赤眼蜂的生長、產卵等全過程,在眼前這個超高精細顯微鏡下,看得一清二楚。

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科研助理 吳光安: 這個是放大了五十倍的一個效果,在這個鏡頭上有顯示,它最高可以放大二百倍。可以更加清楚地觀察天敵昆蟲行為學細節性的東西。對我們後期的科研生產,甚至於包括釋放、田間推廣套用、都有很大的指導性作用。

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了解到,作為農作物病蟲害多發重發的國家,中國每年平均防控面積70多億畝次,綠色防控、生物防治的市場潛力巨大。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國家天敵昆蟲科技創新聯盟成立並行揮積極作用。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和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兩個團隊就從中受益,而且還在探索新機制,進一步深化為農服務。

效果好不好,收成說了算。以蟲治蟲的綠色防線,也得到了不少農戶和村集體的點贊。

(總台央視記者 梁麗娟 蔣樹林 宋建春 王朋 張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