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當代住宅|多重建築的南方自建房新解

2024-07-16三農

多重建築新作:這是順德一個五口之家的住宅,夫婦二人是鎮上的職工,兒女剛成年,爺爺雖然上了年紀但精神很好。場地位於鎮中心,周圍的宅基地也都以業主自住為主,屬於珠三角典型的自建房街區。

自建房眾生相。©吳嗣銘

與街區鄰裏的關系。©吳嗣銘

總平面圖。©多重建築

宅基地為8米面寬,10米進深,街區內的宅基地大抵如此。在14米的高度下,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順德,宅基地較高的價值使得建滿用地的體量方式成為主流,並在這樣的體量中去構建一家五口或更多家庭成員的生活。靳遠並不抗拒建滿建築面積,具體而言——一個撐滿用地的體量作為設計的已知條件,這樣可以參與到自建房類別研究的這個大議題裏去尋求思考上的突破,而不是把單獨的這塊地作為一種實驗作品。

各家宅基地之間的巷子僅在一米九左右,各家的四向立面僅有一面對外采光,西南側的宅基地為臨河湧采光,東北的宅基地為臨街采光,剩下的則甚至四面均是窄巷。本次基地條件相對優渥,東北角能夠面對一片小樹林,為8米面寬獲得了寶貴的采光面。

宅基地紅線與巷子關系。北側南側為通行窄巷,西側為不通行窄巷。僅東側視野采光較好。©多重建築

梁宅臨近的43棟鄰居群像。©多重建築 段育松

與街區內自建房的立面關系。©吳嗣銘

布局邏輯圖。©多重建築

第一行(拆除平面):

家族舊宅,建於80年代,3層框架結構。擇南側巷子為入口,紅線內設小院,然後進入神廳,神台背北面南,序列感上佳。樓梯位於房屋中間,各層交通收束在用地正中。由於用地三面被圍,此布局意味著首層廚房和二三層次臥均朝向不佳,該居住情況在當地較常見。場地受限,在建房過程中無法透過有針對性的布局來使生活空間獲得想象力,是自建房領域普遍面臨的問題。為了最佳化地建設這塊宅基地,夫婦開始尋找建築師的介入。

第二行(平面):

廣府傳統民居的原型是三間兩廊,隨著用地日漸緊湊,出現了兩開間的明字屋和單開間的竹筒屋。在現行的4層自建房建設中,單層且至多兩層的三間兩廊原型似乎早已被忘卻。開間數更多是經濟規律而非生活所向,但從三開間,到兩開間,再到單開間的過程中,進深卻保持了經久,心間(三開間中間的開間)深處望向天井作為家中最大景深,神台端坐在陰影的最深處,另一端是承接著陽光雨水的天井,臥室開門,使得廣府人世世代代在此進深中穿梭。

第三行(平面): 多重建築將宅地理解為一個U型口袋,靠東側是陽光與風景,U型內部將深遠地望向它。

第四行(立面): 在立面上面臨的議題:一是8米面寬,最多只夠做兩開間,二是垂直的生活體系。兩開間可一大一小,個人空間3.7米,共有空間4.5米,這使得每位家庭成員在不同的層,夫婦則合住頂層,每層的共有空間則成為他們上上下下串聯彼此的需要。

第五行(平面): 四層+兩開間,可以在優良朝向上布置出4個個人空間,和4個共有空間——神廳,餐廚,起居,書房。樓梯電梯則是為第三種空間——可以簡單地叫交通空間,但它在U型口袋最內側,沿共有空間一直望向深遠的外景,且串聯著個人空間向共有空間的過渡,它該帶給主人家更豐富的空間感受才好,因此這第三種空間的平面尺寸並未被壓榨至最低,而是留有做變化的余地。

第六行(立面): 可以將車庫的層高壓至最低,為臥室留出更多層高,而共有空間的層高為勻質的3.5米,則個人空間與共有空間有高差,這樣的高差將幫助第三空間的視線越過共有空間而獲得意外的景深。

第七行(平面): 依據以上節奏落位了九根柱子,U型開口處形成1.8米的懸挑,強化袋口與袋內在開放度上的差異。5根柱子自始至終隱藏在墻體裏,但A3,B2,C1,C2則在二層三層四層依次露出。

第八行(立面): 主立面確定為懸挑後,將砌體,開窗,飄檐等,均歸納為水平線條。

第九行(平面): 平面圖完成。

樓梯成為了第三種空間。©吳嗣銘

在U型內側向外望,目光穿過共有空間。屋外的樹林甚為寶貴,和東北朝向的主立面因緣際會,使得房子在大部份時間呈現室內陰翳,外景被照亮的景致。©吳嗣銘

這樣的體系在每層呈現出差異。

二層是餐廚和爺爺臥室。餐廚用口袋外的1.8米來觀景,爺爺臥室則用這1.8米結束了陽台,能從戶外走進餐廚。西側為爺爺單獨做了晾曬陽台,也使得A3柱顯露。以上關系使得爺爺在家中時常處於遊走狀態。

二層平面圖(電梯可同時服務餐廚和爺爺臥室兩個標高)。

左右滑動檢視:二層餐廚;從餐廚陽台可前往爺爺臥室。©吳嗣銘

左右滑動檢視:爺爺臥室;臥室入口,屋裏畫,屋外掛,把曲折的路徑用出了舊時代的樓道感。©吳嗣銘

爺爺陽台手工模型和目前使用情況。地面水磨石磚取自舊宅客廳,為38年前爺爺親手購置。從清水磚墻上凸出磚塊是爺爺的巧思,既可以放花盆亦可以作為小樓梯的抓手,左圖©吳嗣銘,右圖©多重建築。

三層是起居和弟弟房。相比神廳和餐廚,起居在時間軸上不是一種穩定的空間,家庭成員的年齡階段,婚配狀況等都會影響他們如何使用起居空間。這種功能上的不確定和不迫切,使得此處可以在垂直生活系統裏扮演一個特殊的角色,同時是一種感受上的節奏變換 ——到了這一層,突然好似到了室外;從一二層上來,覺得這是陽台;住在四層的夫婦,亦會覺得他們與街道並非那麽遙遠。因此使用折扇窗讓這裏能夠開啟關閉,使用室外材料,並把C1、B2柱與墻體脫開,從整體上給人一種似乎隨意的街巷感。在陳設上它是放空的,可隨時被新產生的行為占據,而剛好升到樹冠之上的標高,使它完成了調節垂直節奏的任務。

三層平面圖。

不區分室內外的「大雜院」 。©吳嗣銘

初步手工模型裏傳統的起居空間(右),在方案發展過程中轉變為可開合的不定型空間(左 ),左圖©吳嗣銘,右圖©多重建築

兩開間在頂層合二為一 。©吳嗣銘

四層是主臥的大平層,臥室與共有空間在交替上升到這層時,剩下最後的60公分高差,在此被合為一體,2號軸被消解,C2柱子與高差成為區分臥室與書房的僅有界定。由於個人空間吞並了共有空間,進深讓位於開間,U型袋口也終於可以以一條8米水平長窗作將立面最終合攏。

四層平面圖。

頂層是十字形梁柱唯一 一次整體出現,水平長窗外是主人一家從小生活長大的小鎮。©吳嗣銘

一層平面圖。

新神廳與舊神廳(舊神廳的水磨石被使用在爺爺的陽台),左圖 ©吳嗣銘,右圖 ©多重建築 陳利。

共有空間與第三空間的剖透視,神廳、餐廚、起居,看似占據了采光較好的東立面,但樓梯卻在其蜿蜒而上的過程中瞥見了進深帶來的最深遠景致。©多重建築

靳遠:

首先它不是豪宅。比如我們的業主,屬於工薪階層,因此這類工作的受眾面非常大,比豪宅意義大。他們的宅基地僅有一面能采光,但能自主設計,這已足夠使我們對其間的生活質素提出很高期待,但現狀是,蔓延在珠三角的自建房群體,設計上缺少建築師參與,空間布置少有能針對自家宅地對癥下藥。 在整體上,如今的自建房類別急需新的探索,如工作室拍攝的該街區各自建房的正立面,建於2000年後的房子們明顯在拿滿面積的驅使下忽視了內部生活空間的精細差異,反而是更老舊的房子們保有著空間格局對生活的真實回應。

用精細差異化的空間回應生活訴求。©吳嗣銘

靳遠:

女主人篤定地認為要找建築師合作,我猜她自己去看了一些著名建築師的作品或工作方式。這個房子首先要感謝的是女主人有這樣的意識,後來我們把微信群命名為「家 和 房子」。

思虹:

需求方面,女主人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空間關系給出了八字箴言——相互獨立,相互溝通 。

靳遠:

夫婦,兒女,老人,各在一層,這是獨立。每層剩下的大片區域,是公區,這是溝通。女主人也是這麽想,簡單直接。恰恰是一開始的這種簡單直接,把這個專案推向了自建房類別的深挖——這樣的兩開間,要全靠進深去盤活了,也就是說,一上來的簡單直接,內核是宅基地家庭們樸實且普遍的空間訴求,剩下的工作是建築師的,需要深挖類別後,對單一采光面和垂直生活系統等普適議題,給出新解。垂直和單一采光面,本身都不是好事。垂直需要身體上下走動,那就讓這種走動,使家庭成員在公區路過彼此。

我曾經也想過底層可以做一些非常出彩的大空間,把臥室都往上面放,但沒再多想這個方案,這樣的住宅概念性非常強,但類別性幾乎沒有了。也許以後在某種特定的街區,那裏的類別會讓我重新往下思考這樣的方案。

從餐廚繼續向上,U形深處,樓梯的休息平台變成茶座 。©吳嗣銘

靳遠:

對於立面,我們滿意之處在於,它看不出是一個多麽特別的,或者故意去特別的房子。你甚至沒有辦法給它起一個標題黨。我希望業主每天下班走向自己家的時候臉不紅,心不跳。蓋的時候,鄰居都知道這戶找了建築師來設計,別人家都沒有建築師。但它最終還是要融進這個街區,家人在這裏面住的時候,不要時刻被提醒它很特別。這也並非說,我要跟附近的瓷磚立面去協調,真正讓這個房子融入街區,還是要靠類別,靠跟每家一樣的兩開間。

思虹:

立面的工作,進深和開間依舊是核心。

靳遠:

是的,目前的照片無外乎兩種,立面和內部,這倆都是景深的呈現方式,尤其是立面,照片基本都是正面性,因為房子們比肩接踵,沒有扭頭,只有目視前方。宅基地內建的正面性,在我們的方案裏,就是景深的立面投影。

思虹:

傳統進深的眼,是天井,在咱們這個房子,天井跑外面去了。

靳遠:

東立面和它的景致就是天井,作用類似。

思虹:

所以是立體進深。

外立面和室內最深處的關系。©吳嗣銘

靳遠:

設計溝通上,我們用的是大比例手工模型,1:15,一米多高的大模型,自內而外逐步深化,夫婦隔段時間來工作室看一次模型,頭可以伸進去看,這樣他們對未來的家的理解,不局限於效果圖的影像,也可以第一時間暴露出設計問題。施工上,先商量外墻怎麽做。女主人知道挺多好作品是用清水混凝土或夯土墻,向我詢問,我在感動之余,卻未發現我們的街區裏如何使用這種外立面,但這倆工藝的共通點都是所見即所得,手摸的那個材料便真是築起這個家的主力,而非裝飾,這種經久之信任,對於宅基地家庭而言是重要的。於是我建議用清水磚墻。於是經歷了一番去磚廠挑磚買磚。在砌磚工人普遍沒做過清水墻的當下,年輕時修過祠堂的爺爺開始成為工地的重要人物,磚縫,熱工,防水,鷹嘴,滴水,都有過爺爺的經驗之談。我一直都說這個房子是我們合作蓋出來的,爺爺就是總工,老人家對這事兒很自豪。

戶主夫婦在多重建築工作室看方案過程模型。©多重建築

嘉琪:

工地上的彼此信任也使得爺爺比以前願意聊空間了,他分別向我和靳遠兩次表述他的感想:他一開始覺得樓梯浪費面積,不是很明白,他覺得舊房子那種集約的樓梯好。但逐漸他越來越了解這個樓梯,他說類似園林的「移步換景」,站在陽台看室內,站在樓梯平台看餐廳室外,「景」都不一樣,1+1 是大於2 的。

靳遠:

電梯則是反向的說服。一開始,我覺得電梯是工業產品,和家的感受不一致,想藏起來,但主人家認為,這是在景深深處,感受垂直空間變化的難得體驗,遂定為玻璃。落成後,果然如此。

順德自建房裏的垂直生活。©吳嗣銘

專案資訊:

委托業主:明哥、蘭姐

建設地點: 順德

主持建築師:靳遠

專案建築師:王思虹

設計團隊:楊嘉琪、顏業奇、陳利、計少敏

占地面積:82㎡

專案狀態:已建成

設計時間:2020-2021

建設時間:2021-2023

總工程師:光叔

工程團隊:溫工、代工

結構團隊:陳朝駿、李滿棠

燈光、木家具設計:楊嘉琪、王思虹

合作團隊:棉哥(木作)、崔老板(磚)、光叔(修縫)、輝哥(電工)、 銘哥(水工)、張瑞華(水電)、林常敏(水電)、水哥(木地板)、喜哥(水磨石)、李總(灰泥)、陳工(門窗)、李工(鐵藝)、開哥(內墻漆)、明哥(花藝)

電梯:西柏思

風熱模擬分析:許哲嘉

評圖指導嘉賓:米笑

攝影:吳嗣銘、段育松、陳利

采訪:mizi

編排:宋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