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外來「頭雁」,帶領咱村一起「飛」!南京二百四十七名駐村第一書記任滿「交卷」

2024-01-29三農

駐村任期快滿時,高淳區陽江鎮平幹圩村第一書記朱明浩發現一件「怪事」:每次從村裏下班時,他的車總被人洗得幹幹凈凈。私下一打聽,是村民們悄悄幹的——多次請他去家裏吃頓「送別酒」被婉拒,便以這種淳樸的方式表達謝意。

「這是鄉親們給我的最高禮遇。」近百公裏外,南京夫子廟張燈結彩。想起這件事,這個幹過特巡警,已提拔為夫子廟派出所所長的硬漢仍忍不住鼻子一酸:「為老百姓做點事,他們都會記住你。」

歲末年關,南京247名省派、市派、區派駐村第一書記結束上一輪任期,開始陸續回到原單位。有別於此前的「一年制」,這批第一書記駐村時間更長,而且更年輕、更顯「高配」。全市統一派出的88名第一書記中,「85後」副處高達58名,「90後」正科為20人,被選派前基本是原單位重點培養的骨幹。

作為外來「頭雁」,人生地不熟的第一書記如何領頭帶飛,發揮「第一作用」?從短駐到長駐,再到「雁」過留聲,哪些好的長效機制被留了下來?本報記者走訪南京涉農區發現,第一書記作為新進人才增量,為村裏帶來全新資源增量,他們更善於為創意和思路找到套用場景並快速落地。在強有力機制保障之下,一些曾經落後的「後進村」透過補短板、強弱項,已經快速追趕變成「尖子生」。

胸懷振興誌,腹有振興策。年輕的第一書記的加入,啟用了南京鄉村,帶來了全新的變化。

跨界出圈,各顯神通

高淳螃蟹「爬」到夫子廟

2021年底,脫下警服,初到近百公裏外的平幹圩村,朱明浩有點急,覺得「一身勁沒地方使」。

這是高淳陽江鎮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偏遠、發展最晚的村,三個行政村剛剛合並,名字還沒有起好。村裏缺乏支柱性產業,村民主要靠散養螃蟹等水產品為生。

摸清家底後,他決定采用「破案」的思維做強本村特色產業。「我們有哪些資源、要幹成哪些事擺出來,再明確誰來幹、怎麽幹。目標一旦定下,剩下的就是攻破它。」

朱明浩先是把公安大數據理念用在招商引資上,深挖在外成功人士「數據池」,摸排「線索」找關鍵人,去年為村裏註冊總部企業43家,村集體創造稅收1260萬元。他聯系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重點孵化培育本村沈廣龍和史團結兩個「鄉土人才」,牽頭建立合作社養殖基地,將每只螃蟹的經濟價值擴大4倍。透過對接夫子廟管委會,他推介本村養殖大戶成為秦淮旅遊集團等景區大企業長期供應商,從此本地蟹產品直達全國各地遊客面前。

借鑒夫子廟派出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黨建品牌,做大村黨建朋友圈,做強治理品牌,村裏有了冬暖夏涼的「村民之家」,新增了公廁、黑化道路;利用派駐單位資源優勢,爭取到市水利局專項對本村共3500萬元生態河道治理專案資金支持,眼下本村12公裏河道已經完工,困擾村民多年的河道清淤難題解決了……

兩年來,平幹圩在全鎮的考核排名從倒數第一第二沖進「數一數二」,村裏的變化每個人都看在眼裏,也對這位第一書記充滿感激。經常走村串戶的他有一點挺自豪:「村裏的狗看見我都不叫,還沖我搖尾巴。」

跨界出圈,很多第一書記迅速完成角色轉變。作為「外來戶」,他們原有的工作經驗不僅沒成為轉型的阻礙,反而為駐村履職帶來了新思路和優勢。同一道考題有不同解法——這些在原單位本就很優秀的人才為鄉村帶來新鮮血液,一旦融入新角色,便使出「八仙過海」本領,在擅長領域廣鏈資源「各顯神通」。

在浦口區橋林街道周營村,來自南京市國防動員辦公室的第一書記王偉在農旅融合上做文章,推動村集體盤活撂荒地,打造菜園認養試驗田,面向城市居民出租認養,申請鄉村振興專項資金150萬元建設連棟溫室,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在南京北大門六合竹鎮鎮烏石村,市建委派駐的第一書記李海生熟悉城建系統,他想方設法爭取市級部門支持,興水利、建廣場,推出的道路提檔三年計劃八成已完工。一條條家門口的富民路修通後,為當地發展鄉村遊、民宿等產業開啟了新空間。

在高淳「水鄉」陽江鎮潦田村,市民政局派駐的第一書記焦梅牽頭協調,利用90萬元民政幫扶資金,為196名殘疾人建成「殘疾人之家」和上千平方米的就業廠房,村裏聯合東潤橡膠集團引進手套檢測專案,李小鳳等殘疾人在家門口就能賺取1000元不等的月薪金,個別手腳麻利的最高能拿到2000元薪金。

背靠「大樹」,敢想敢幹

「不花一分錢辦成加工廠」

「缺少年輕人的‘花甲村’,靠什麽來發展?」

六合區冶山街道東王社區地處南京北部山區,面積大約有半個鼓樓區大,規劃為生態涵養區,村集體財力薄弱,幾乎沒什麽富民產業。南京市政府辦公廳二處派駐的朱澤到了這裏才知道,60歲的老人在農村不僅不算老,還是村裏的主要勞動力。

缺資源、資產、資金,「一窮二白」的村子怎麽突出重圍?朱澤遇到了不少農村都有的典型難題。他多方走訪調研後,決定點起上任「第一把火」——推動村裏開辦鹵制品加工廠,將當地有名的冶山老鵝做成標準產品。他的頂層設計是「三個不」:不給村裏添負擔,不帶來負債,做大做強前不養固定薪金人員。

朱澤先帶「兩委」班子外出學習考察取經,又利用省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100萬元,翻新閑置水廠建設廠房,再找企業免費贊助加工器材、加入「十裏秦淮」品牌供應鏈。去年上半年,加工廠「不花村裏一分錢」實作投產,僅端午節期間就賣出七八萬元,冶山老鵝一舉成為「爆款」。

「組織是堅強後盾,派駐單位這個‘娘家’是最大‘靠山’。」朱澤兩年來多番「穿針引線」,開展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工作,特別是在派出單位市政府辦公廳支持下,累計辦理農業翻水線、小流域治理、標準化廠房等實事專案26個,參與協調各類資金高達6000萬元。這些專案裏,他向記者最多提起的還是鹵制品加工廠。「別看這個專案雖然不大,卻很有意義,這是村裏首個實質性營運專案,也是一次成功的‘觀念破冰’。」

「坐著不動,困難重重;邁開步子,辦法多多。」1990年出生的東王社區黨委書記耿曉鳳如今幹勁十足,這個大她一歲的第一書記對她和班子觸動很大。

走訪中記者發現,派駐第一書記的村不少都是掉隊村。困擾當地幹部的難題,除了「不知道怎麽幹」,還有「不敢放開手腳幹」。更有一些人「只顧埋頭苦幹,不會擡頭看路」。相比之下,外來的第一書記站位更高、眼界開闊、見識更廣,有的本身職級更高,「輕裝上陣」思想顧慮少。放開手腳幹,往往一下子就能開啟新局面。

在溧水區白馬鎮浮山村,小有名氣的浮山小籽花生產業,一直面臨著「長不大」的困境。溧水團區委駐村第一書記張宇翔用互聯網思維破題,給村裏提供了提升附加值和新媒體推廣的新思路,並搞出了一攬子策劃方案。

「第一書記有想法有沖勁,我們大夥豁然開朗,說幹就幹。」村黨總支副書記吳慎虎說,去年10月舉辦的浮山花生豐收節上,小籽花生推出了多款福利禮品套餐、旅遊休閑食品套餐,一批妙趣橫生的花生文創產品也首次亮相。「第一書記做嫁接,小籽花生已與座上客公司達成合作,共同開發新產品。與洪藍非遺‘禦帶糕’聯合開發的花生糕、花生餅等,都收獲了不少人氣。」

為了擴大品牌產業影響力,張宇翔還聯系到南京林業大學「藝繪鄉風」團隊,用手繪打造「網紅村」。如今走在浮山村進村路上,擡眼便能看見墻體大片的手繪鄉村風景,連村裏的名片小籽花生也繪在墻上,遠遠就能看見。

從短駐村,到長結對

「女漢子」能開拖拉機下田

「趙壩紫雁大米現推出新春限時優惠,有需要的掃碼進群……」臨近春節,六合區龍袍街道趙壩村黨總支書記殷燕在朋友圈頻發「吆喝」,為本村大米品牌熱情代言。「這是歷任第一書記留下的網紅品牌,一年多時間賣出200多噸,為村集體增收利潤60萬元。」

兩年前,來自南京市農業農村局計劃財務處的王嵐來到長江北畔的這個村莊,成為該局派駐這裏的第四任駐村書記。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她沒想到,自己會從私家車都不會開的上班族,成為一名會種田、能開拖拉機的「女漢子」。

「第一任駐村書記過來改造農田,第二任和第三任駐村書記幫助產業專案落地,我過來後就要考慮怎麽把現有的資源用活。」在她看來,第一書記的角色就像「橋梁紐帶」,一頭連著最懂產業、技術、政策的農業部門,一頭連著最土味的田間地頭。駐村任務主要是九個字:「出思路、鏈資源、辦實事」。

「怎麽種出好糧、賣出好價?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王嵐帶領村「兩委」將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內的662畝劃作集體所有示範田,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器材等「四新技術」,前後示範種植了南粳46、常優粳10號等優良稻麥品種,率先推廣了生物降解膜覆蓋等新技術。村集體領辦的圩裏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創成「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還成立了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包含農資展銷、農機維修保養、農技培訓、農業植保服務、烘幹、展銷等9大服務功能,村民有需要就可以勾選下單。

軟硬件齊備,種糧大戶們底氣更足了,「未來誰來種田」的問題也迎刃而解。返鄉創業青年李延軍包了400畝地種小麥,第一年就賺了錢。他說:「我根本就不懂種田,但村集體怎麽種,我就跟著抄作業。」

科學種田加上延鏈強鏈,好吃的趙壩大米廣受好評,每斤大米比以前賣稻谷多賣3.5元。村民們說,第一書記從城裏過來,就像紫金山上飛來的大雁,為了感謝他們對村裏的貢獻,大米品牌便被命名為「趙壩紫雁」。

「就算我離開了,村裏有事隨時都可以找我。」王嵐的這句話,也是很多第一書記的心聲。從一年期到兩年期,從短暫駐村到長期結對,南京明確要求,派出單位要圍繞「幹部駐村、單位聯村」制定幫扶計劃,既要舍得「真金白銀」,更要註重常態長效。有關部門鼓勵派出單位和村子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保持掛職結對的延續性,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註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在溧水區白馬鎮石頭寨村,來自溧水傳媒集團影視產業公司的駐村第一書記曹易正忙著搭建直播間,帶領本村藍莓產業搶占直播帶貨市場。前年底,該區在摸排區派第一書記工作情況和留任意願時,曹易選擇繼續留任。「直播間還沒全部搞好,現在走了就前功盡棄。」如今,經過溧水傳媒集團專業主持人、主播培訓,村裏3位萬級粉絲「網紅」已正式上崗開播帶貨,去年「雙十一」完成2000多個訂單。

「選派第一書記時,派出原單位與村社的熟悉度,以及該單位的功能特色與村社發展需求的匹配度,是重要考量標準。」溧水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高度契合的穩定組合,能夠更快讓第一書記融入鄉村,也有助於讓想幹事能幹事者幹成事。

機制搭台,「頭雁」唱戲

重點支持「一南一北」

「從第一書記身上,學到了‘辦法總比困難多’!」「思路一變天地寬,整個班子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明顯感覺幹部隊伍的精氣神不一樣了。」……

這是記者在走訪中,從各方聽到的對駐村第一書記的真切評價。帶著組織給予的重任,群眾寄予的希望,第一書記作為外來「頭雁」與本村黨組織帶頭人匯合,重編成一支支強大「雁陣」。他們內建關註度、內建流量,配強了鄉村人才隊伍,也發揮出「火車頭」效果,甚至是「鮎魚效應」。出於特別的重視,作為「娘家」的派出單位主要領導一般都在其任期內到村開展調研指導,這往往意味著能帶來更大的力度和更多的資源匯入。

作為省會和特大城市,南京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機制有自己的特點。從2016年起到2020年,南京組織開展了三批第一書記選派工作,共遴選優秀年輕幹部227人,擔任經濟薄弱村(發達村)駐村第一書記,累計協調融資近6億元,引進專案843個,派駐村穩定性收入均達百萬元以上。

2021年底,南京從機關部門、企事業單位中優中選優,選派88名第一書記(不包含本區內自派),這一次重視力度空前,駐村任期增加到兩年,其中六成以上都是85後副處級幹部。他們的重要任務是「推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要派往江北新區、棲霞、江寧、浦口等區經濟薄弱村(市定標準)、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鄉村振興任務重點村。同時,更聚焦「一南一北」,落實市委關於重點支持六合區、高淳區加快高質素發展的部署要求,傾斜到兩區的幹部占比76.1%。

此外,選派第一書記還是培養和發現優秀年輕幹部的重要渠道。經了解,第四批駐村兩年來,辦理惠民實事專案691個,落實幫扶資金3.8億元。駐村期間,已有1/4第一書記在任上獲提拔;對幹出成績、群眾認可的第一書記,後續將在幹部選拔任用上重點考慮。

鄉村振興,是一個呼喚人才、造就人才的舞台。第一書記駐村歷練,好比莊稼「蹲苗」,不僅給村裏帶來改變、留下有形無形的「財富」,自身也實作強根壯骨、增長才幹。這個過程雙向賦能,多邊受益。

也正是看中市派第一書記工作機制的特別優勢,從2022年3月起,溧水區全區組織篩選90後科級幹部作為區派第一書記駐村,從「點狀開花」到「面狀覆蓋」,溧水駐村第一書記實作全域覆蓋,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凱 胡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