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對話海望資本馬可:十年醫療投資,我看過的生死與沈浮

2024-06-07三農

醫療市場正處於一場漫長的調整期。在這場新舊周期的轉換之中,太多的公司沒能挺到下一個周期。

仿佛在一夜之間,火爆的醫療投資就急劇降溫,很多投資機構進入觀望狀態,出手更加慎重。整個醫療創投圈,似乎都在等待某種時刻的到來。

這個時間或許不太遠了,投資人馬可認為,2024-2027年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周期。

馬可是國內最早的一批具有醫療背景的專業投資人,碩士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自2010年進入醫療投資領域,專註一級市場早期投資十余年,先後供職於北極光、康橋資本等頂級美元基金機構。去年,他加入了國資背景的海望資本,出任基金執行合夥人。

馬可個人的職業旅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大周期裏的行業命運縮影。

馬可親歷過一起又一起的風口,看過諸多賽道和公司的生死與沈浮。這些年中,他曾敏銳地避開了互聯網醫療、AI醫療影像的投資熱潮,在行業泡沫破碎時全身而退;也曾在企業發展早期果斷下註,見證了較為早期的公司,估值快速增長數十倍......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過去這十來年,醫療行業太多的人和事已經過去,現在還能留在牌桌上也算是一種幸運。

與很多躺平的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相比,馬可屬於一位普通但每天還活在「信心」裏的投資人。他篤信,「新一輪投資周期即將到來」,「投資機構面臨的競爭減小,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對專案進行盡調,企業的估值將會更加趨近於合理」,「此時入局能夠收獲一個比較好的未來價差。」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RayDalio)在其新書中寫到,「我們就像螞蟻一樣,在短暫的一生中全神貫註於搬運麪包屑,卻無暇拓寬視野。」在接受【健聞咨詢】采訪時,馬可展開了周期、賽道、醫療投資等諸多話題,或特許以給大家提供某種視野。

經濟調整期,企業的估值會更加合理

【健聞咨詢】: 您認為2024-2027年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周期,這是如何判斷的?

馬可: 這是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出發來判斷的。

美國當前的聯邦利率正處在近17年來的最高水平,由於美國發揮著世界貨幣的功能,可以透過加息和降息影響全球的經濟周期,一些經濟沒那麽好的地方,只能被動地應對其節奏的變化。

當美國加息加到最高點時,對世界經濟有很大的傷害,但這種傷害有滯後性,往往在降息時才會體現出來。

事實上,最近一次的2019年降息周期經濟壓力也非常大,只是恰好趕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導致美聯儲大幅放水,否則2020年就會成為經濟全面坍塌的一年。

根據目前最新的情況,在今年7月到9月,美國或許會開始為期1年半到2年的降息周期,這也是經濟損傷開始體現的時間。

因此,美國和世界經濟下行的時間可能就在今年下半年,未來的2025、2026幾年間會變得很差。美國是世界的消費國,當需求端的經濟很差時,供應端也會受到拖累。

在這個階段,很多投資機構融不到錢,對外投資減少,導致企業融資難度增加。那麽有錢的投資機構就會減少一批競爭對手,有更加充足的時間對專案進行盡調。同時,企業的估值在這一時期也會更加趨近於合理。

我們可以對比2020、2021年,美國大放水,出現了很多資產泡沫,二級市場股票一路高漲,帶動一級市場的估值也一起攀高,投資機構要搶著去給企業送TS(投資條款清單),否則根本沒有機會入場。

相對應的,企業的估值也很高,投資機構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當初的溢價。當初估值特別高的那些公司,在現在這個階段想要再融資是很困難的,因為太貴了。

在經濟最差的時候去做投資反而是一個好的時機,就像二級市場炒股一樣,當所有人都很悲觀、股票跌到谷底的時候,也許反而應該去買股票,而不是撤退。

這個時機在一級市場不是某幾天時間,而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視窗,此時入局能夠收獲一個比較好的未來價差。

【健聞咨詢】: 在醫療健康行業過去十年的行業周期中,您看到了怎樣的變化和規律?

馬可: 我從2010年開始做投資至今,感受到的行業周期中的變化與規律非常明顯。從投資的方向和策略來看,十幾年來有著非常清晰的演變過程。

早期我們投的專案以低質、低價為主,在2003-2007年這個周期裏,中國出現了第一批基金,例如紅杉中國、啟明創投、北極光等等,都是在那個時候成立的。

投資機構投的第一波醫療專案代表就是仿制藥,在資本的支持下,許多仿制藥企先後上市。這一時期的投資人大多沒有醫療背景,而是從財務報表上去判斷一家企業的發展潛力。

隨後在器械領域中國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歷程,例如心臟支架這一產品,最初80%進口、20%國產,國內企業透過微創新做到了高質、低價,將價格打了下來,如今市場中已經99%是國產、1%是進口產品。

第三階段是多學科的交叉創新,產品研發的技術難度更高,例如超聲刀、內窺鏡等許多器械,需要基於光學、材料、半導體等不同學科進行研發。近年來出現的瓣膜、電生理等相關領域產品的研發難度再度提升,突破了國內以往的技術能力和制造工藝,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醫療產品的叠代和升級。

【健聞咨詢】: 從您的個人經歷來看,從VC到PE您都曾有相關工作經歷。您個人在職業規劃上的選擇,與整體的行業趨勢之間有哪些聯系?

馬可: 我的個人經歷主要集中在VC階段,只有在上一家機構康橋資本時整體偏向PE。

我認為VC或PE的選擇與經濟周期有關,在2010-2015年這一階段,IPO通道是充分開啟的,醫療器械企業也比較容易獲得收入來證明自己的上市能力。

在這個時期,如果投資機構的周期比較短,那麽就不得不去投一些PE,也就是企業發展階段相對成熟、離上市比較近的專案,從而可以更快地結束,投資收益也相對較低。

就我個人而言,我經手的早期專案更多,並且我有著醫療相關的專業背景,更擅長做專業的判斷;其他的投資人例如投行背景出身,或許就會更加擅長去做離資本市場更近的判斷。

LP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也會對投資專案有不同的期待。市場環境較好時,他們會更傾向於布局長線的專案,對VC的選擇會更多一些;市場環境較差時,則是更傾向於選擇離回報更近的專案。

投在無人問津處,退在人聲鼎沸時

【健聞咨詢】: 當下醫療領域的各個賽道,遵循怎樣的投資邏輯?

馬可: 我覺得大的投資邏輯其實沒變,但是可能小的變化會出現,或者策略會有一些叠代。

比如現在我會更重視交叉學科對醫療行業的影響。舉幾個例子,三星、索尼等很多公司並不是專門做醫療的,但是他們的醫療產品做得非常好。

醫療其實就是先進工業和先進制造業在臨床上使用的體現,所以能做出優秀醫療產品的公司,大多都具有相關的基礎。

這是整個醫療行業和先進工業的變革與叠代,我認為未來的醫療投資要更多地從這個角度去考慮,交叉學科和先進制造將會使醫療行業孕育出新的機會。

此外,出海也是當下需要關註的重點。隨著中國先進制造能力的提高,國產醫療器械產品的競爭力不斷提升,我們應該把握好機會,不僅要在國內市場取代進口產品,還要嘗試進入歐美、東南亞等市場,當前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

【健聞咨詢】: 投資人們當下都在做什麽?未來一段時間內應該做些什麽?

馬可: 我們還在很積極地尋找創新專案投資,但是當下有的投資人也許還在觀望,需要透過進一步的觀察看到經濟在復蘇,並且二級市場的變化能夠佐證他們的判斷之後,可能才敢出手。這也是多數投資人目前的反應,比較保守和審慎。

有些投資機構確實是受資金所迫,融不到錢,看到好的專案也沒法投;有一些機構我知道他們還是有彈藥的,但是現階段不怎麽敢出手。這兩種情況都存在。

未來一段時間還是要更關註未被滿足的一些細分市場,我們可以透過增速和毛利率來判斷一個細分賽道的發展前景,如果在保持較好的市場銷售增速的情況下,還可以保證較高的毛利率,那麽就是一個還未被滿足的細分市場。

例如心血管、腦科學、眼科、耳科等的相關器械產品,目前十分稀缺,仍依賴進口,價格十分昂貴。

【健聞咨詢】: 作為投資人,您怎樣保證自己的專案維持一定的回報率?

馬可: 對投資人來說,回報是最終的工作結果,在得到這個結果之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首先是專案的篩選和投資時機的把握。我們一年可能要看一兩百個專案,但最終只投其中一兩個,篩選的標準非常嚴格。早期的投資有一定的風險,我們需要透過專業的判斷盡可能地規避這些風險。

其次是投後的管理,一個專案能否成功投後管理的影響甚至占了一半。投資一家公司後應該如何去管理它?在方向把控、產品搭建、資源對接、人脈推薦、銷售渠道等方面如何幫助它?這些問題都需要思考。

投資人在被投企業上投入的精力對這家公司的成長將會有很大影響,我不認可躺贏或躺輸的態度,我認為一個好的投資人,一定是能夠讓一家企業因為獲得了你的投資和幫助而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提供幫助,至少不要幫倒忙。

早年間我曾經投過的一家數碼療法公司,早期估值僅1億多元。由於兩位創始人分別在兩個城市帶領不同的團隊,導致公司人員冗余、融資困難,後期兩位創始人也開始產生分歧。

我察覺問題後圍繞此事和董事會多番討論,從最有利於公司發展的角度作出決定,買下其中一位創始人的股份,將公司的管理權集中在另一位創始人手中。

牽頭去做這件事其實非常得罪人,董事們都不願意出面,最後還是由我牽頭在董事會上和兩位創始人溝通,最終敲定了解決方案。

後來公司對組織架構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相當於起死回生,現在已經在籌備上市。按照目前的估值,賬面回報大約有幾十倍。

第三,是投資人對於結束時機的把握以及對企業定位的判斷。

如果你對這家企業過分樂觀,遲遲不願意結束,當市場發生變化,企業面對更多的競爭者時溢價會逐漸消失,那麽投資機構的收益就會折損。

並且,並非所有的投資專案都能夠透過進入二級市場來結束,在早期階段也要仔細把握一級市場的交易機會,在合適的時機結束。

投資上的回報最終會透過這些不同維度的工作得到體現。

當然,不同的機構投資風格也各有不同,做孵化型投資的投資人會更傾向於幫助企業賦能,偏財務方向的投資人更多則是跟投,不需要配備太多投後管理的專業力量。

【健聞咨詢】: 您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曾提及對醫療投資時點的選擇:投在無人問津處、退在人聲鼎沸時。投資人應該怎樣把握早期優質標的選擇,以及結束的時機?

馬可: 像啟明創投、北極光、本草資本、凱風創投等機構有一個特點:能夠投到很早期的階段,別人不敢投的時候我敢投。

我覺得我們就是要做這樣的投資人,在別人可能都還看不清楚的時候,就能憑借自己對行業、對產品、對技術的理解作出準確的判斷。

投資人如果能做到投早期專案的成功率高是非常厲害的,要對很多方面都有精準的把握,才能判斷5年、8年後一個專案的趨勢。

對投資人來說,也許要投過很多專案、管理過很多專案,交過很多學費以後,才能建起這樣的壁壘,這是需要很長時間來修煉的真功夫。

此外,對投資周期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未來兩到三年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期。

我早期曾主導結束過一個專案,這是一家做基因測序的公司,當時以Illumina平台為代表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備受矚目,所有人都認為這項技術將在臨床套用上取得巨大成功,市場為之沸騰。業內已經有兩家公司成功上市,大家都相信這個專案也能夠順利上市。

但是我發現這家公司的營運、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極高的市場費用才能維持營收,幾乎沒有利潤。

而且,這家公司的估值已經過高了——當時有一個新投資人找到我們收購老股,想要分給員工做內部激勵。這和炒股是一樣的道理,當所有人都開始買股票的時候,你就要思考這個市場是不是已經過熱了。

我原本希望從這個專案中多結束一些,也能獲得非常好的收益。但是由於團隊對這個專案的評估依舊比較樂觀,我們最終沒有結束太多。

當市場高峰期過去以後,這家公司的收入、融資各方面都幾乎陷入停滯狀態,行業也變成了紅海。我們早期結束的部份至少保住了成本。

未來兩年的市場情況很差,類似的情況也許會發生的比較少,但是當經濟好轉、股票暴漲之後,就要更謹慎地思考結束時機。

投資機構有時候需要一些逆向思考,在人聲鼎沸時及時結束。

【健聞咨詢】: 在市場過熱的時候,有哪些公司獲得了與自身實力不匹配的投資,他們現在境況如何?

馬可: 當年的AI醫療影像有很多公司的估值是被過分高估了的,這些公司目前可能已經處於生死邊緣。當初在市場火熱時,我的判斷就是這些公司講的故事在商業上很難兌現,很難用收入證明你的技術很好或市場很需要,所以我們一家都沒有投。

當時我們看了其中一家公司,前後一共看了三次,但最終還是沒有投,直到它的估值做到幾十億,準備卡科創板第五套規則上市的時候,我還是對它沒有信心,這是一個和公司自身實力不匹配的故事。

除AI醫療影像外,還有更早期的互聯網醫療、後來的mRNA疫苗等等,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有很多公司其實並不是那麽好的公司,但中國的創投產業蓬勃發展,導致有一段時間市場過熱,這些公司可能原本不具備拿風險投資的實力,卻拿到了這些錢。

雖然現在市場不太好,我們認為行業的發展在一個低谷期,但我們所認為的正常性可能是過敏的,市場會做出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