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冷不冷,就看大暑」,今日大暑,今年冬天冷到哭嗎?看農諺咋說

2024-07-23三農

導讀

大暑這個節氣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古人對它的觀察可謂是獨到而深刻。你知道?「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這樣的農諺,背後藏著怎樣的氣候秘密?在這個炎熱的季節,究竟是怎樣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如果你也想一探究竟,趕緊往下看!

嚴熱難耐的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節氣,古人對大暑時節的氣候變遷也是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從而形成了許多反映氣候變遷的農諺,比如「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和「大暑不熱要爛冬」等,這些農諺都是古人透過長期觀察總結出來的,而如今氣候變遷的確可能導致季節氣溫出現異常,那麽古人這些農諺還能否成立呢?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就是大暑的正式開始,大暑時節氣溫酷熱,可能達到40攝氏度以上,同時也可能出現雷暴和台風活動,正如傳統農諺中所說「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時節的天氣情況可能對接下來的季節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

大暑時節氣溫酷熱,可能達到40攝氏度以上,同時可能出現雷暴和台風活動,這些都有助於緩解旱情,促進農作物生長,在這方面古人的觀察是沒有錯的,但是接下來的季節氣溫是否真的會「四個月無霜」呢?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傳統農諺「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反映了大暑時節的高溫對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農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古人在長期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大暑時節的氣溫最高,田間的作物生長速度也是最快的時候,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遇到高溫幹旱的天氣,那麽田間作物將會枯萎雕零,導致糧食減產。

正如現在許多地方為了防止高溫幹旱導致田間作物枯萎雕零一樣,古人也是十分重視大暑時節的天氣變化,並且形成了許多能反映天氣變化的農諺。

除了「大暑不暑,五谷不起」之外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和「大暑不熱要爛冬」等等,這些農諺雖然說法古怪但是卻也確實存在一定的道理。

晴不晴看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全國大部份地區天氣都非常炎熱,在這一時期35℃和40℃的高溫天氣也是屢見不鮮。

所以有這樣一句俗話說「晴不晴看大暑」,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天晴並不代表接下來天氣會好轉,雷雨天氣也是很常見的。

正如現在許多地方都會選擇立夏和小滿時節來測量降雨量一樣,在大暑時節觀察天氣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現代也存在著很多利用傳統節氣觀察天氣變化的方法,並且很多地方也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觀測方式,如同山西盆地流行的「大暑蒸餅」等。

所以說古人之所以會形成這些奇怪的農諺也並非是沒有道理,但是其實質是什麽呢?

為什麽會有這些奇怪的農諺

每當接近到一個重要節氣點時各種關於這個節氣的奇怪說法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比如立春要吃餃子、立夏要喝小滿要吃楊梅等等。

其實這些奇怪的說法都並非是沒有根據胡亂編造出來的,而是古人對於自然規律進行長期觀察後總結出來的結論。

就像現代人對於新聞和娛樂行業進行了深入觀察總結出了「新聞跟負面報道、娛樂跟小三有關」一樣,古人對於自然規律也進行了類似的觀察和總結。

傳統農諺反映了古人對自然氣候變遷深刻理解和長期觀察結果,並且其中很多都存在著一定的科學依據。

比如「芒種前後下雨三朝晴」這句話就反映了芒種時期存在著持續性降雨頻率較高、雨水過後晴天增多的規律。

還有「小滿小雨多」則是反映了小滿時期降雨量較大的規律,「芒種麥子黃」則是反映了芒種時期正是麥子成熟收割季節等等。

這些農諺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自然規律進行長期觀察總結後所形成出來的智慧結晶,並且其中很多都存在著科學依據。

而現代中國也正在對這些傳統智慧進行保護和傳承,並且將其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去。

不過還需要註意到,在傳統農諺中雖然存在著很多能反映季節變化規律的內容,但是其中也不乏有許多奇怪且沒有科學依據支撐的內容存在。

在現代要想真正從傳統農諺中找到科學依據並且套用到現代生活中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麽古人說的這些話是否真實存在呢?

大暑時節確實是非常炎熱、並且容易出現雷雨活動、並且此刻出現的雷雨活動也確實可以緩解高溫帶來的旱情、並且可以促進作物生長。

但是在中國也有許多地方因為雷雨原因導致作物減產、甚至還會因為雷雨導致山洪暴發而造成損失。

雖然存在著少部份地區可能因為此刻雷雨過於頻繁而影響作物生長,但是雷雨確實能夠有效緩解旱情、並且為夏季農業生產帶來水分。

再加上目前全國性幹旱情況較為嚴重、並且未來也將面臨更加頻繁強降雨帶來山洪泥石流等災害風險加大等因素影響,所以並不建議采取此類手段。

如果非要說有什麽規律可循那就只能說:「晴不晴看大暑」,在晴朗之後更加需要防備雷雨天氣。

結語

大暑不僅是一個高溫的節氣,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那些看似奇怪的農諺,實際上反映了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在現代生活中,我們也要理性看待這些傳統智慧,不能盲目迷信。你覺得這些農諺在今天還有什麽參考價值?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別忘了點個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