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山林深處有筍香

2024-09-26三農

個頭飽滿的竹筍從大片的紅土地裏冒出頭來。

村民每天早上天沒亮便會來到竹林割筍。

「新農人」在竹林間直播賣竹筍。

食客品嘗竹筍。

雷州調風鎮後降村超六成村民種竹筍。

近期正值雨季,竹筍長勢喜人。

底盤肥碩,上端尖挺,節節分明,一棵棵個頭飽滿的竹筍從大片的紅土地裏冒出頭來,爭著呼吸雨後清新的空氣。早上5點,雷州市調風鎮後降村的村民們迎著金色的陽光走進竹林,手起刀落,褪去外衣的竹筍露出白如潤玉的內心,一個接一個地擠進蛇皮袋中。

雷州半島光熱充足,溫暖濕潤,適宜竹類生長,竹筍便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美食。僅在雷州調風鎮後降村,便有近2000畝地用於竹筍種植,村中超60%村民參與種植。每年5月至9月是當地竹筍集中采摘的季節,多的時候,全村每天能收割超20000斤竹筍。

山中有筍初長成

走進竹林深處,鴛鴦泉的泉水從石間湧出,在開闊處匯成一個天然浴池,給炎炎夏日帶來暢快涼意。幾名孩童在竹林中玩鬧,雨水打在層疊錯落的竹葉上,清脆的聲音混合著稚嫩的笑聲在林間蕩開,紅土地上映出搖曳竹影。

清代鄭俊【海康縣誌】有載:「竹之產為種有十三,麻竹(筍甜,可食)、青竹、刺竹(筍可食)、紫竹、觔竹、包竹、人面竹、粉竹(可做器用)、鳳尾竹、黃竹、筋竹、青絲竹、鑒竹。」

調風鎮地處雷州市東南部,坡地面積大,雨量充足。濕熱的氣候,高強度的降雨,褐紅色的土壤,布滿石塊、起伏不平的坡地,這種土地對於許多農作物而言不是優選,竹子卻可以在此茁壯成長。

擡頭,筆直高大的竹子伸向天空;低頭,翠綠的竹筍簇擁在邊上。每年的2月取新竹竹鞭,砍下竹桿埋鞭育苗,等到來年5、6月份左右就可以收筍。「荒林春雨足,新筍迸龍雛。」近期正值雨季,竹筍長勢喜人。

後降村村民陳玉薪每天早上天沒亮便會來到竹林割筍。只見她小心翼翼地圍繞竹筍周圍,輕輕刨開覆蓋的泥土,確保不傷及筍根。隨後,握緊鐮刀,對準竹筍與地面相接之處,利落一割,只聽「哢嚓」一聲,一棵竹筍便應聲而落,帶著晨露的滋潤,顯得格外鮮嫩。

「我們家種了20多畝竹子。村裏坡地多,種竹筍是再好不過的。」陳玉薪說,「竹子好養活,種下去自己就能長大,也沒有病蟲害。葉子掉落下來既能保持土壤水分,也能為竹子供給營養。」

另一片竹林裏,有「新農人」紮個板凳,開起了直播,現場割筍、賣筍、講解吃法,如今社交媒體賬號也積累了約3萬粉絲。「常有外地采購商來村裏收購筍,我想透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進一步推廣家鄉的筍。」他笑著說。雷州半島的筍正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品過方知鮮滋味

收割下來的竹筍,陳玉薪有些會拿到村裏的統一收購點,有些則留著自己腌制。「我在鎮上開了副食店,腌制的筍很受顧客歡迎。」陳玉薪說,竹筍對於調風人來說,既是謀生的產業,也是獨屬於家鄉的味道。

在收獲農場竹筍粗加工的廠房內,廠棚下的大水池裏泡著大棵白嫩的鮮筍,村民們一籃筐一籃筐地將筍投進水中沖洗。一桶桶清洗好的竹筍再用清水泡上,等著被運去接受精加工工廠「打扮」一番,最後踏入飯店後廚或走進零食包裝袋。

「筍白」和「筍黃」是竹筍粗加工得來的雙胞胎。竹筍切片,在清水中浸泡兩天左右,每天換水,可制成「筍白」,隨後可供煮、拌、燜等;竹筍刨出來,煮40分鐘直至水沸,可制成鮮味十足的「筍黃」。與「筍黃」相比,「筍白」炒出來風味更足,調風人認為,煮湯用「筍白」為佳。

無論是「筍白」還是「筍黃」,鮮是竹筍的代名詞。

炒著吃。不用配任何葷菜,單是撒點醬油和辣椒,鍋鏟一顛,筍中的香味早已無處可躲,滿溢廚房。配上五花肉翻炒,肉的油脂香氣被筍貪婪地吸去,葷素搭配,唇齒之間綻開層次分明的味蕾感受。

煮湯喝。一只雞一盤筍,老火慢燉,瓦煲裏雞和竹筍共處一室,竹筍給雞湯去膩提鮮,雞湯將竹筍浸泡入味,無需復雜的調料,它們就能碰撞出特別的化學反應。百搭體質的筍,跟豬腳也能擦出火花。豬腳肉質彈滑,搭配爽脆的筍片,豐富的口感讓吃筍成為一種享受。

涼拌吃。焯過水的竹筍切成絲狀,盤中備好蔥姜蒜,把竹筍和醬油、香醋、麻油等一同拌入,潑一勺滋啦作響的熱油,激出蔥蒜香氣,一盤便捷又美味的涼拌竹筍便出爐。

「這一口鮮,是我們無論去到哪裏,總會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村民何三夾了滿滿一筷子筍片放進嘴裏。

文:南方日報記者 林日清

實習生 周妍 通訊員 崔陳元

圖:吳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