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上海首提「滬派江南」特色村居,至2027年著力營造一批示範風貌樣本

2024-03-30三農

崇明魯東村有一株百年牡丹,村民們世代守護,篤信「花開的數量影響來年的收成」。奉賢四團鎮有農田呈魚鱗狀布局,那是千百年間潮漲潮落留下的痕跡。浦東大團鎮是上海水蜜桃第一鎮,其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著名的趙橋村,從明代就開始種植桃樹……

走進都市周邊的鄉村,每一段藏匿其間的歷史片段都在提醒人們:上海並非在近代從天而降的城市,而是有著延綿千年的文脈。但在城市化過程中,這些片段已岌岌可危。

日前,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透過【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將於近期聚焦20個鄉村風貌單元試點,至2027年底,營造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風貌保護傳承樣本。

本輪規劃的最大亮點,無疑是首次提出「滬派江南」概念。它意味著特色村落風貌保護不再囿於建築個體的層面,而是將視野延伸到更為遼闊的自然基底、悠久的歷史脈絡以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保護與發展能否並列?

不只是為了「風花雪月」

動用近300名專家、12支規劃設計測繪團隊,走遍全市1556個行政村,組織1600多場座談會,訪談4000多名村民,拍攝5萬張圖片資料,顯然不是為了求一場「風花雪月」。

站在更高的層面,就能讀懂上海鄉村的戰略意義。上海的郊野鄉村地區面積占全市超60%,存在感相當突出。「上海的郊野地區水鄉特點鮮明,江南特色突出,濱海成陸演變特征濃厚,橫塘縱浦、鹽田竈港、涇浜灘場……所謂滄海桑田,人間一隅。保護好傳承好這具有濃郁江南文化、水鄉特色的自然肌理、村落風貌,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著力保護好傳統文化,構建滬派江南的風貌體系、空間脈絡、自然要素、人文特質,賡續濱海江南的基因,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樣本。」上海市規劃資源局局長張玉鑫說。

「滬派江南」,「滬」是精髓。「滬」,本為人們在江海之濱捕魚的一種工具,所以滬派鄉村從來不只有蘇浙的小橋流水,還有來自江與海的激蕩,由此衍生出的沙滧鱗田、絞圈房子、宅溝大院是其獨一無二的身份標簽。

不同肌理的上海鄉村

過去幾年,上海雖然有吳房村、水庫村、岑蔔村等點狀鄉村花式出圈,但是整體數量不多。「在深入調研走訪之後,我們發現上海鄉村特色風貌存在不少問題瓶頸,缺少本土味道,亟須盡快保護。」市規劃資源局鄉村處副處長田峰說。

拆解開來看,具體表現為江南水鄉風貌特色消解。在城鎮規劃建設思路和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主導下,上海鄉村出現大量整齊劃一的道路、河道和田埂,同質化的鄉村建築、廣場和草坪,代表江南農耕文明的湖蕩、圩田被填埋改造。由於鄉村產業振興和水鄉傳統風貌依托不足,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一些大型工業園、康養酒店設施也對鄉村風貌肌理造成了嚴重破壞。

歷史資源逐漸流失亟待保護。風貌特色村落保護體系尚未建立,被列入保護名錄的民居建築,由於缺乏保護意識、修繕經費、專業機構,難以活化利用。

傳統鄉村空間的急速衰落和演變,也讓傳統文化無法有效傳承。「很多文化需要特定的空間載體,青浦的民歌對唱發源於田頭耕作,寶山的行龍船在曲折蜿蜒的河道裏才更有味道。」業內人士說。

更為迫切的是,辨識、保護和傳承特色村落風貌,承載著一座城市對未來發展的深刻訴求。全國鄉村振興標桿,浙江「千萬工程」,獲得過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拋開這層光環,許多浙江鄉村真真切切獲得了實惠,它們遵循「變幹凈、變漂亮、有特色」的發展邏輯,接續做了20多年,風貌保護和鄉村產業實作了良性迴圈。

有人形容,「千萬工程」是浙江發展面臨轉型關鍵時刻,讓列車換道變軌的扳手。那麽上海鄉村,為何不能從特色風貌保護傳承切入,成為大都市重塑發展理念和模式的那根扳手?

劃定148個鄉村風貌單元

保護和發展鄉村,首先要了解它,先開展在地評估,進而挖掘特色。

「以前,對鄉村的保護側重建築,現在我們擴大了內涵外延,關註聚落的概念。」田峰說。村落,是村屋,宅前屋後的田地、水域、樹林,以及人情風俗等各種要素的總和。

上海鄉村的多元化程度不亞於中心城區,它們看似身處同一座城市,但在歷史上深受岡身松江、淞北平江、沿海新興、沙島四個不同文化微區域的浸潤,各自擁有別具一格的風格布局。

根據【專項規劃】,上海鄉村風貌空間結構被分為「六域、八脈、十二意象」。

上海是一座江南水鄉,豐富的水系擔當起勾連不同域片的骨架。因此,申城由八脈——長江、黃浦江、蘇州河(吳淞江)、金匯港、大冶河、蕰藻浜、浦東運河和油墩港——將六大域片串聯起來。這六大域片,是鄉村風貌的總體結構和意象,極具辨識度,分別是青西的湖沼蕩田、佘山的九峰三泖、嘉北的曲水涇浜、崇明的河口沙島、浦東沿海的濱海港塘和金山浦南的涇河低地。

經過規劃專家的進一步提煉辨識,上海鄉村進一步細分為十二種鄉村風貌肌理形態片區,分別是珠鏈、纖網、星絡、魚脊、螺紋、橫波、年輪、羽扇、川流、疏枝、棋盤和峰泖。

每一個詩意名詞,都對應了關於保護傳承的具體的「方法論」。上海西部的「珠鏈」,形容青西的湖群島田布局,河湖水面率高,聚落密度約為5個/平方公裏。其風貌肌理的形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來自太湖東部人民的農耕智慧。未來,青西也將延續「湖蕩珠鏈、島村鑲嵌」的核心風貌特征,保護大型河湖水域的形態完整,維持塊狀水塘的密度。

上海鄉村風貌空間結構圖

上海東部又有不同地貌。以四團鎮為代表的「羽扇」,形容濱海港塘布局。20世紀初,海潮漲落侵蝕與海沙淤積,逐漸形成垂直於海塘的枝丫狀潮溝,田地肌理呈現不規則多邊形,村宅布局稀疏分散。未來,這裏不僅延續「羽扇簇群」肌理,而且對河道、工程都有特殊要求——引導河道藍線形態順承不規則肌理,避免過度截彎取直,減少大型河流疏通工程對自然水網的破壞,新建建築也將傳承枝狀展開的聚落肌理。

在空間梳理上,上海疊加調查篩選出196個特色村落,按照10至20平方公裏左右的規模,劃定了148個鄉村風貌單元,作為特色村落、滬派民居和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空間載體。「未來,上海郊野鄉村地區比較有特色的區域,都會遵照規劃指引,疊加新農村建設、田林水路整治,整單元地進行維護和提升。」田峰說。

保護與發展相互促進

當下上海,鄉村產業如火如荼,此時強調村落風貌保護,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

在城市發展中,文脈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平衡問題,一直是繞不開的重要命題。業內人士認為,二者從來不是對立關系。例如上海中心城區,在「留改拆」的大背景下,老城廂、建國東路等風貌街區經過城市更新,在保留肌理的同時,實作了區域能階提升。浙江鄉村不搞千村一面,村村打造自己的特色精品村和風景線,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有鄉村旅遊、農村電商,也有養老養生、未來農場,全省建成產值超10億元的農業全產業鏈82條。

專家認為,保護與發展的尺度平衡,考驗的是決策者、規劃者、營運者的管理水平。搞特色風貌,不是一味保留,而是將風貌區與產業區區分,分類發展;不是全面否定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在特色風貌區,也可以透過現代農業技術進行種植,關鍵是要在傳統空間底子、建築底子上進行恰當的功能置換」。

【專項規劃】還著重強調了產業的重要性。深挖「文化+」啟用鄉村產業新動能,集中力量推動重點產業專案、重大平台落地,打造具有整合度、顯示度的功能空間,將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軟實力」持續轉化為發展「硬支撐」。

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結合【專項規劃】,上海將於近期聚焦20個鄉村風貌單元試點,結合所處區域的城市戰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推進。如川沙純新單元結合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月浦月獅單元結合吳淞創新城建設,挖掘傳統村落民居歷史價值,進行風貌更新和功能活化,促進現代產業設施與整體風貌協調發展,激發區域經濟活力。

鄉村風貌保護傳承,由規劃先行,但不僅限於規劃,需要多方共同推進。如,發揮集體、村民的主體作用,激發市場、專家、學者、公益人士等社會各方共同參與試點探索,建立鄉村版「三師聯創」機制。即透過規劃師、建築師、評估師多專業技術團隊整合創新,打通資源、資信、資產和資金貫通,實作綜合成本的平衡。

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純新單元空間意象

目前,「三師聯創」機制已在金澤鎮西岑村、佘山鎮劉家山村和具有絞圈房子特色的三林鎮臨江村筠溪小鎮等3處自然村落地,探索將提煉的鄉村意象進行保持和傳承,觸發區域活力,讓人們真正有興趣從市區來到鄉村「countrywalk」。

青浦區金澤鎮西岑單元空間意象

松江區佘山鎮劉家山單元空間意象

在業內專家看來,上海的鄉村是美的,我們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傳播美的工具。透過專項規劃,引導大眾關註鄉村、參與鄉村,關註上海的江南文化內核,發掘超出規劃範圍的閃光點,就是本輪規劃最大的意義。

欄目主編:陳璽撼

圖片來源:市規劃資源局

來源:作者:戚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