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業生產以集體還是單戶的形式進行需要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

2024-03-30三農

從源頭上分析,人類自從農業文明產生開始,就是實行的集體生產形式。原因是,當時的生產力極度低下,僅僅依靠原始的石器農具根本沒辦法保證生產的成果。而且人類社會誕生開始,就是實行的原始族群集體分工負責,根本不具備單幹的基礎。由此看來,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實際上經歷了這樣不同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原始集體生產時期,從人類社會形成開始,持續到封建社會初期。

由於人類社會的形成是以原始族群為基本單位的,個人利益必須服從族群的整體利益,這時候的所有生產包括農業、狩獵或者牧業,都是以族群分工負責的形式進行的。這時候的家庭還沒有形成,一家一戶的生產當然也就不存在。

第二個階段,以一家一戶單幹為主,仍然存在部份集體生產形式的混合時期,這個階段從封建社會成型持續到工業化徹底穩定。

原始集體生產形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鐵制農具為主,而社會形態也形成以家庭為基礎的形態,才有了一家一戶單幹的生產力和社會形態基礎。

具體到中國來說,周王朝的井田制時期,仍然是以封建主的封地為單位,劃分成一個個更小的地塊由封建主派負責人集體組織生產。盡管以秦王朝為代表的大一統王朝的形成,為一家一戶單幹提供了社會基礎,但是一直到清王朝的建立,仍然以分封諸侯王的形式穩固自己的統治。所以這時候盡管已經有了成熟的鐵制農業生產工具,有了一定比例的自耕農農戶,但是以「莊園」為單位的集體耕種,仍然在全國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三個階段,從清王朝被推翻持續到二十一世紀初,本來應該是完全意義上的單幹為主。

這當中,新中國成立建立的人民公社,與之前歷史上的集體生產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但實際上,這個階段應該是以自耕農農戶為單位組織農業生產最適合的時期,因為農業機械化還沒有完全形成。

不過,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跨越了基礎工業化、資訊工業化和人工智能工業化這樣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再加上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讓這個階段充滿了復雜性。有人以為以人民公社為主要形式的生產方式屬於先進的方式,其實相對來說並不是這個階段最適合的方式。

第四個階段,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高度發達的新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整個人類社會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農業機械和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一家一戶單幹的弊病肯定會逐漸呈現。這就要求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與之前肯定要有根本的不同。這樣的不同到底會有哪些方面的呈現,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畢竟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發展,和工業化時期都還很短,需要探索的方面有很多。

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以人民公社那種以嚴格管理和人身自由限制為主的生產形式,肯定不是最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形式。具體以什麽樣的方式為最好,還需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從實踐方面進行探索。不過所有的探索,必然以農民完全自願和有充分的人身及思想自由為前提,否則就不是先進的生產方式,而只可能是歷史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