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鄉村文學應該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

2024-05-24三農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朝著省工省力方向發展,農村出生的孩子嬌生慣養生活條件比城市還要優渥。甚至比城市的更養尊處優,因為城市的更註重教育,想著要能自食其力,有時會註重吃苦方面的培養。造成部份從農村長大的孩子鞋不粘泥,手不沾水,既不做家務,又不下農田幹活。對農活的辛苦根本就沒有什麽概念,更別提以農活為主的鄉村題材的文學了。

而我親眼所見所聞,很多由爺爺奶奶照顧的孩子在家裏衣服不洗、碗不刷,更別提下地幹活兒了。如果再不進行鄉村文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恐怕將來的兩代人觀看農村題材的影視作品都要感覺陌生起來。

實踐的重要性與缺失勞動對鄉村文學體裁的作品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白看不如一幹」,閱讀鄉村文學作品和觀看相關影視作品,幾十次幾百次也不如到田地裏勞動一次,實踐一次。讓他們體會長時間勞動下精疲力盡時仍要堅持,有時因為天氣變化,搶收時,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糧食入倉,是怎樣的體驗。讓他們體會後,明白鄉村是如何勞動付出的?

所以,鄉村文學如果不能很好地廣泛的推及,那麽將來不管城市的學生還是農村的學生讀起鄉村題材的文學作品時都會有陌生感。甚至對一些原本很辛苦的勞作看作一項體能鍛煉,甚至覺著很輕松,對於「粒粒皆辛苦」的詩句認為是過去式了。現在大型播種機和大型收割機的普及,讓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大幅提高,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拉糞下地,趕牛耕地還有「搶麥收」等環節一去不復返了,當今農村成長起來的孩子們由於「吃苦」教育的缺失和電子產品的長時間使用,使農村學生對家鄉的情感也沒有原來剛走出農村的那批學子濃厚。那麽深,對鄉村也不熱愛,當然,鄉村文學對他們來說也不會有親切感,也不會那麽重視了。

鄉村文學,作為一個色彩濃厚的體裁,是許多農村出身的作家根據自身成長經歷,透過自己的知識、文化積累,用各種手法加工描繪出來,不但飽含了對鄉村的深情,也有自己的價值觀體現,更有些作者的思想變化成長在其習作過程中也有很深的痕跡,有的作者的早期作品和後期作品的思想成起到引領作用差別很大。這種變化在作品中往往表現很明顯。

而農村中學生透過閱讀大量的鄉村文學作品,學生尤其是青春期在思想上會產生相應的共鳴,並產生變化,對其價值觀的形成起到引領作用。

透過自身的經歷加以思考感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處境,更加容易與作者產生共情,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方向。這對於他們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共情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意誌力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鄉村文學,留守兒童成長環境變化,手機電腦不離手,無法理解鄉村文學。

鄉村文學,是從鄉村走出的或一直立足於鄉村的作家根據自身經歷和見聞以鄉村生活為主題寫的一類文學。

1、什麽是鄉村文學

2、鄉村文學變得越來越無人問津,越來越淡化

3、現如今農村學校教育現狀及原因(與城市比較)分析

4、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鄉村文學

5、實踐及反饋意義分析評價

6、回歸農村奉獻的人看過的書的思考

7、留在城市思念家鄉的文藝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