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研究:2010-2020年農村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增長創歷史新高

2024-03-23三農

界面新聞記者 | 趙孟

隨著大量在性別比例失衡背景下出生的人口陸續邁入適婚年齡,中國婚姻市場的格局正發生顯著變化,大量農村「剩男」及隨之而來的諸多社會問題,尚未引起充分重視。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的多位研究人員,在【當代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發表題為【中國農村男性婚姻擠壓和大齡未婚男性的社會人口特征】的論文,系統地探討了中國農村地區日益嚴重的男性婚姻擠壓問題,並首次全面呈現了中國農村非自願單身男性的社會人口學特征。

【當代中國人口與發展】是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季刊,是日前全球唯一聚焦中國人口與發展的英文學術期刊,也是中國唯一的人口學英文學術期刊。本刊發表人口與發展相關領域的實證研究、理論方法分析、政策綜述、調查報告等原創性研究論文。

本文的數據來自1990、2000、2010和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為減少數據的不規則波動,本文使用參數模型對初婚概率進行擬合和調整。基於2020年的中國男性初婚水平,本文將中國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的年齡界定為35歲及以上。

中國長期存在的性別比例失衡現象,隨著出生性別比失衡時期的出生佇列逐漸進入婚齡期,2020年中國的婚齡人口性別比達到110(即100名女性對應的男性人數),為歷史最高值。中國男性的年齡別未婚比例總體上高於女性,且存在更多男性終生未婚,尤其是農村男性。2010-2020年農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增長尤為明顯,既超過了歷史上農村男性的增長值,也超過了同時期其他群體。此外,農村男性的年齡別初婚概率也進一步下降,明顯低於其他群體。

文章指出,西方國家的單身男性通常認為是自願單身,雖然未婚男性現象在許多國家相對普遍,但與中國相比,其數量較少,特征與中國的非自願單身男性明顯不同。中國農村的非自願單身男性是男性婚姻擠壓的受害者,中國城鄉結構的差異導致男性婚姻擠壓現象明顯集中在農村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地區的出生性別比一直高於城市,導致農村女性人數明顯低於男性;農村女性「婚姻移民」規模的擴大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

研究人員細致分析了農村非自願單身男性的數量和比例。根據1990年至2020年的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農村地區35歲及以上的非自願單身男性數量和占比均明顯高於城市,其中35歲以上的未婚男性數量在2020年達到了882萬,占農村同年齡段男性的比例高達5.7%,相比城市3.62%的比例翻倍有余;50歲及以上的未婚男性比例在農村也遠超城市,達到4.49%,凸顯出農村男性成為婚姻擠壓的主要承受者。

論文從多個方面論述了農村地區的男性婚姻擠壓的原因和表現。首先是性別比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呈現持續上升、高位波動、穩定下降的歷史趨勢。從1980年到2000年,出生性別比保持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107上升到2000年的117。從2000年到2010年,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性別出生率嚴重失衡,一直在117至118之間。但從2010年開始,這一比例一直在下降,2020年出生性別比降至112。

隨著出生性別比失衡的佇列逐漸達到適婚年齡,2020年中國適婚年齡人口性別比達到歷史最高點。中國適婚年齡人口的性別比例緩慢上升,從1990年的103.78上升到2000年的104.53,然後急劇上升到2020年的110.29,這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20年20至40歲的人出生於1980年至2000年之間,他們都屬於出生性別比例失衡的群體,較晚出生的群體表現出更大的性別失衡。這導致2020年處於活躍適婚年齡組的男性人口明顯過剩,導致適婚年齡人口的性別比例非常高。

出生性別比居高不下的時間越長,男性,尤其是社會經濟較低階層的男性被迫保持未婚的比例就越高,這種現象預計將在中國持續幾十年,迫使數百萬適婚年齡的男性因缺乏伴侶而保持未婚狀態。

其次,從未結過婚的男性比例不斷上升。從2010年到2020年,大多數年齡段從未結過婚的男性比例都有所上升。然而,更明顯的趨勢是,20至40歲年齡組的男性比例持續上升。例如,2010年從未結過婚的男性分別占30歲和35歲人口的18%和8%,這一比例在2020年進一步上升至約29%和12%。

中國男性終生未婚的比例遠高於女性。對於農村男性來說尤其如此。50歲或以上從未結過婚的女性比例極低,基本接近0%。這表明所有中國女性都面臨著結婚的壓力,而且幾乎所有女性都結婚了,終身未婚的女性比例非常低。

城市男性的趨勢顯示,50歲或以上從未結過婚的男性比例穩定在3%左右。然而,在農村地區,50歲或以上從未結婚的男性比例接近5%,遠高於城市男性。也明顯高於農村婦女。這表明找不到配偶且終身未婚的農村男性比例明顯高於其他群體。

第三,婚姻擠壓顯現在推遲結婚上。從1990年到2020年,農村男性的初婚平均年齡一直低於城市男性。然而,30年來,農村男性初婚平均年齡從23.29歲上升到27.94歲,城市男性初婚平均年齡從23.82歲上升到28.67歲。準確地說,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農村男性初婚平均年齡分別比城市男性低0.53歲、0.66歲、1.23歲和0.73歲。

在過去十年裏,農村男性推遲結婚的現象變得尤為明顯。從1990年到2000年,農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增加了1.39歲,從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0.21歲,而從2010年到2020年增加了3.04歲,大大超過了前二十年的增幅。從2010年到2020年,城市男性和農村女性的初婚平均年齡分別增加了2.54歲和2.96歲,但低於農村男性。

這意味著從2010年到2020年農村男性平均結婚年齡的增長高於歷史時期的增長,也高於同期其他群體的增長。這是因為男性婚姻壓力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隨著男性婚姻壓力逐漸惡化,農村男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將繼續上升。

在描繪農村非自願男性的社會人口學特征時,論文特別指出這一群體往往具有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生活水平,盡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仍落後於已婚或曾經結過婚的農村男性。同時,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口資源稀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度日的情況增多,尤其是非自願單身老漢,他們的健康狀況普遍不如已婚同齡人,而且健康差距還在不斷拉大,其中不少人獨自居住,晚年生活尤為艱難。

該項研究認為,解決農村面臨嚴重婚姻擠壓的男性問題是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隨著出生性別比例失衡的代際效應逐漸顯現,農村未婚男性的比例將進一步攀升,形成無法透過年齡調整或加大夫妻年齡差等方式有效緩解的婚姻市場供需矛盾。長期積累的「剩男」將加劇農村男性間的婚姻競爭壓力,並在未來幾十年內持續困擾社會。

基於上述結論,文章建議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村非自願單身男性的處境,加大對這一群體的社會關懷和政策扶持力度,透過提升教育水平、改善居住條件、強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等多方面措施,力求減輕他們在婚姻與生活上的雙重困境,從而促進農村社區的整體穩定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