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下午,在濟寧市兗州區管口新村,通體黃色的濟麥44種植田映入記者眼簾。微風吹來,幹燥的麥芒相互碰撞發出悅耳的「簌簌」聲,引人駐足聆聽。麥田前的道路上,數輛碩大的收割機靜靜地等待麥收,再過幾天,這片麥田將迎來收獲期。駐足期間,新黃河記者未看到一個農民。
「在這裏,農民已經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了,土地流轉後村集體統一管理,每66.67公頃農田只有5個人管理,是典型的高標準農田。」6月4日,全省重點專案和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走進地處濟寧的「麥香田園·幸福管口」鄉村振興示範片區,管口新村黨委書記王法義告訴新黃河記者,在管口新村帶動下,透過種糧將周邊9個村帶動起來,蹚出了平原地區富民強村的新路徑。
據了解,「麥香田園·幸福管口」鄉村振興示範片區,總面積20.3平方公裏,覆蓋10個行政村、4905戶、18576人,現有耕地面積1533.33公頃,支部領辦合作社(公司)12家。
王法義介紹,管口新村是典型的平原地區,也是糧食主產區。立足傳統種糧優勢,以小麥良種育繁推一體化為主導,圍繞平原地區村集體怎麽增收、種糧農民怎麽致富主題,透過成立片區黨建聯盟和產業聯盟,建立集體聯農戶、集體聯企業、集體聯專家、集體聯市場利益聯結機制,實作村集體、農民雙受益,探索形成了「一引四聯雙受益」的鄉村振興管口模式,有效破解了鄉村發展中無資金、無人才、無技術、無市場的困局。
這種模式被相鄰村莊認可,周邊9個村與管口新村成立黨建聯盟和產業聯盟,以強帶弱、優勢互補,推動10個村抱團發展。
在管口新村的帶動下,該片區實作集體聯農戶。村組織領辦春粟、春華、春禾等農民合作社(公司)12家,將片區內的866.67公頃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實行連片經營,形成規模種植優勢。同時,推廣耕種收銷全程社會化服務全覆蓋,建立專案實施、作物種植、農資采購、農技指導、農機服務、產品銷售、資金籌措「七統一」運作模式,每0.06公頃平均降低生產成本200元,增加產量100斤,透過降本增效,每0.06公頃平均增收300元以上。
同時,片區實作集體聯企業。依托土地和基礎設施等資源優勢,該片區吸引魯研公司、紅地種業等5家種子企業,投資1.3億元,改造提升1000公頃農業基礎設施,購置50台(套)大型農機裝備,建設4000平方米社會化服務中心、千噸糧食儲存塔等專案,提升了生產效能,增強了發展後勁。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賦能。在發展中,該片區堅持科技興農、數碼助農,大力發展數碼農業和智慧農業,實作集體聯專家。片區與小麥育種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工程院趙振東院士團隊和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小麥良種的育繁推一體化,在管口片區建設了集科研、育種、展示、推廣於一體的麥香田園孵化中心,研發了2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小麥良種,培育了800公頃良種繁育基地,輻射帶動周邊1萬公頃耕地種植。管口新村發展數碼農業做法成功入選全國智慧農業典型案例和山東省數碼鄉村發展創新實踐典型案例。
「透過新技術套用、新品種種植,我們每0.06公頃土地增產100斤,等於增產了130元。」王法義告訴新黃河記者,在數碼農業領域,管口新村將烘幹機改為自動化作業,目前是一個無人工廠,不需要人參與,只需要設定好烘幹參數以及需裝入哪個庫,即可自動化作業,出入庫均可實作自動化。
糧食種植、銷售都離不開市場。該片區已實作集體聯市場。統一向史丹利、農大等農資企業批次直購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每年可節省種植成本20萬元;統一與益海嘉裏、今麥郎等農業龍頭企業簽訂訂單收購協定,價格高於市場價1毛錢左右,暢通了生產銷售渠道,提高了糧食種植效益。
透過這些模式,該片區發展成效凸顯。王法義表示,2023年,片區內村集體平均收入由2020年的16.7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65.6萬元,其中4個超過50萬元,3個超過8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09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2.95萬元,高於全省平均5700元,實作了1個村帶動9個村發展。
記者:黃敏 編輯:曹夢佳 攝影:黃敏 校對: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