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不以學生就業為目的的招生,就是高校最大的不作為,大家覺著是嗎

2024-10-04教育

在人生的旅途中,教育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然而,當我們面對大學擴招這一現象時,心中不禁湧起諸多疑問與思考。

「一切不以就業為目的的招生,就是高等院校最大的失職。」這句話猶如一記重錘,敲打著無數大學生父母的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就業困難成為了擺在大學生面前的一道難題。復旦大學葛教授的話,雖看似殘酷,卻也引發了我們對大學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大學教育,究竟該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不禁要問,知道不能用那麽多大學生,為什麽還拼命擴招?就如同明知房子多了沒人住,卻還拼命蓋房。在談論結婚人數懸崖式下降、出生人數呈井噴式增長的同時,高考人數也在不斷攀升。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問題?

曾幾何時,小學教師多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中學教師是初中師範生和中專生。而如今,大學生畢業後卻面臨失業。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大學畢業後失業,真的不如高中畢業後早點就業嗎?那三年的時光,難道真的只是浪費?勞民傷財卻沒有回報,這讓父母們痛心不已。或許,把為孩子上大學準備的錢存進銀行,讓孩子過上想幹就幹、不想幹就躺平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大學擴招,有人說是為了實施教育產業化,延緩就業壓力。招收更多的大學生,確實能帶來可觀的收入。但這樣的做法真的可持續嗎?或許,除了 211 和 985 高校之外,其他大學可以改為大專,恢復技術中學和職業高中的專業,讓白領和藍領攜手發展。否則,普通大學生真的會淪為「白菜價」,浪費了父母的心血,也辜負了自己的青春。

有大學文憑,卻沒有大學水平,這樣的大學生占了八九成。他們就業能做什麽?找工作之難,可想而知。在評論中,許多人說讀書無用,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後送外賣、進工廠做螺絲釘的現象屢見不鮮。雖然這只是概率問題,但也足以說明一些問題。初中畢業 90%的概率送外賣、做螺絲釘,高中生 60%,大學生 30%,本科生 5%,研究生 1%,博士生 0.1%。我們不能以 0.1%和 1%的概率直接得出 100%的結論,但這也提醒我們,教育的方向或許需要調整。

只有三五個同齡的孩子能真正學習,其他人或許越早進入社會越好。社會是一所全面的大學,能培養勤奮的品質,讓人學會各種生活技能。中國真的不需要那麽多大學生嗎?當年輕人都是大學畢業時,中國大學的教育水平又將如何?與其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不如上中專、職高,多學技術,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

大學生的普及並不意味著全民素質的真正提高。如今大學文憑的含金量遠低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一些本不是大學「材料」的人因擴招進入大學校園,大學畢業生的水平糊能力自然下降。同時,供需關系也出現了不平衡,社會需要的不是大量的本科生,而是具有勞動技能的高素質工人。如此迴圈,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大學擴招,本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年輕人就業問題。當年的問題似乎解決了一點,但後遺癥卻危害無窮。大學畢業生從不包分配開始就嚴重飽和,找不到工作。40 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陷入失業的困境。博士生都成了找工作的墊腳石,就業崗位究竟在哪裏?人口過多是一個原因,但國家卻又在鼓勵多生育,這著實讓人困惑。

中國的高等教育成功嗎?總數超過了美國和德國。德國有研究型大學和職業實踐大學,畢業生各有所長,薪金也較為合理。而在中國,無論大學如何擴招,985 高校的學生仍可從事理論研究和設計,211 學校畢業生次之,其余的二三本、大專生,從事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的機會有限,從事生產實踐工作又缺乏技能。中專、技校更是走過場,理論和實踐技能都沒學好。向德國等先進制造業國家學習,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什麽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主要是國家的擴招政策。擴招或許有兩個目的,一是拉動內需,每個大學生幾年的費用平均在 6 至 7 萬;二是緩解就業壓力,讓學生在大學度過四年。但如果不擴招,按照 95 年前的招生政策,每年只有不超過 10%的大學生上大學。那麽多余的人會提前四年進入社會,有辦法的人會找工作,沒辦法的人只能在家失業。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大學教育的未來。是繼續擴招,還是調整方向?是註重理論研究,還是加強實踐技能培養?這不僅關系著每一個大學生的未來,也關系著國家的發展。讓我們共同期待,大學教育能夠走出一條更加科學、合理的道路,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大學擴招 #教育反思 #未來之路。你對大學擴招有何看法呢?歡迎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