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兜底,不是錢,不是資源,而是……

2024-10-04教育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因為我愛你!因為我想救你!所以我決定‘殺’掉你的最愛!」

網友分享的一個案例,讓人看得十分窒息:

抑郁癥的兒子給自己養了一只貓。

爸爸擔心養貓花錢,決定瞞著兒子偷偷把貓扔掉。

他說,把兒子的貓丟了,就能多省出一些錢,給兒子去治療抑郁癥。

有人站在貓的角度調侃:

「我都快把他治好了,你卻把我這個主任醫生丟了。」

玩笑歸玩笑,貓也許治不了病,但它是孩子現階段的精神寄托,當這位爸爸丟掉貓的那一刻,丟的其實是對孩子的愛和尊重。

有這樣一種說法,孩子從兒童期到青春期,年齡增長,學習壓力變大,會進入學生時代的「深水區」。

處於「深水區」的孩子,情緒壓力增多,對來自父母的情感需求比以往更甚。

孩子的情緒出問題了,家長的支持和引導就該起作用了。

當孩子出現大的情緒波動,比如經常憤怒、總會恐懼、情緒低落……

父母如何應對,對孩子的情緒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成長,還有他們心理和人格的塑造都會有很深的影響。

別忽視孩子的「情感求助」

一位心理咨詢師,在回憶自己是如何把女兒一點點推遠的過程時,忍不住一次次放聲大哭。

她說,女兒小的時候,她工作很忙,在女兒一次次哭著求媽媽偶爾陪陪自己時,她每次都無情地推開了女兒。

她松了多少次手,女兒就絕望了多少次。

漸漸地,女兒和她的溝通越來越少,等她反應過來想要給女兒彌補陪伴時,女兒卻說:

「你憑什麽管我!你根本就不像是我媽!」

孩子在最需要情感陪伴的時候,不曾得到過媽媽的任何情感回應,又怎麽能強求她長大後,再用愛回應媽媽?

如果這位媽媽,能在女兒小的時候,關註一些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讓她感受到被冷落、被忽視,至少在女兒長大後,她也不會用同樣冷漠的態度「報復」母親。

李連杰也曾在自己的書中分享:

「長大後的女兒,她的世界就像裝了一道道的門,她不出來,我們也走不進去。」

可是,看似是長大後出了問題的女兒,其實早在7歲時就已經有了抑郁傾向。

只是,那時候的李連杰忙於工作,從未關註孩子的情感世界。

而是直到女兒12歲有了自殺行為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女兒現在的問題,在7歲時就已埋下了伏筆。

長大後「沈默」的孩子,小時候都曾向父母「求助」過。

孩子早就向父母喊過無數遍「救救我吧」,但父母卻一直在視而不見。

父母的不以為意和忽視,才是把孩子推向絕望的「真兇」。

沒有無緣無故的拒絕,只有日積月累的失望。

有句網絡上的熱梗: 「孩子是小,不是傻。」

即使再小的孩子,也能看清父母言行背後傳遞出的真實資訊。

父母的忽視,從孩子的角度「看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夠愛。

當孩子一次次向父母求助無果後,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他們會內化和深藏自己的情緒,直到某一天,父母再也叩不開他們的心門。

父母的愛,是孩子的精神力量

也是他們的唯一救贖

看到過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媽媽用愛拯救抑郁、焦慮多年的青春期兒子:

她兒子剛上初中,身高就已經1米95,體育成績優異,先是被一個知名賽艇教練挑中入隊參加訓練。

但去了沒多久,兒子就說要回來,還說自己每次坐在課堂上,就像身上有螞蟻在爬。

媽媽雖然不清楚原因,但還是選擇尊重兒子的選擇。

幸運的是,他兒子接下來又以體測第一名的成績被一所高中錄取,但因為一些原因,最終還是沒有順利進入這所高中就讀。

那段時間,她兒子情緒有些消沈,但好在幾年後,她兒子還是鼓起勇氣決定去考大學,沒想到腿部又意外受傷,整個十字韌帶完全斷裂,脛骨骨折。

當她兒子發現自己的體育夢想可能真的要破裂後,一個人躲進房間裏嚎啕大哭,媽媽在門外也著急得不知所措。

過了一會兒,她兒子一臉平靜地走出來讓媽媽去買點早餐。

等媽媽買完早餐回來後發現,兒子把家裏的電視機、電腦全都砸了。

從那之後,她兒子甚至連治病的藥也不願意再吃,最誇張的一次,甚至在家裏放了一把火,引來了七輛消防車,這位媽媽也一度陷入絕望。

直到這位媽媽某天淋著雨回娘家,孩子的姥爺給她端了一碗藕湯,孩子的姥姥給她準備好了幹凈的衣服鞋襪。

姥姥、姥爺那一瞬間本能的愛,瞬間給了這個媽媽撫慰和啟發。

從那刻開始,她決定開始改變,積極尋求老師和專家的幫助。

她也逐漸意識到,兒子其實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救。

當她放下自己的焦慮,用無條件的愛一點點拯救兒子後,兒子也在媽媽的情感陪伴下一點點走出了陰霾。

孩子的成長中,難免有挫折和傷痛,但父母的愛,一定是最好的解藥。

一位育兒博主也曾分享過一個學霸的故事:

男孩在小學時幾乎次次年級第一,可上了初中後,高手太多,他的成績排名一落千丈。

最焦慮的時候,男孩甚至想要休學。

萬幸的是,他的父母及時站了出來。

他們先是肯定孩子的落差情緒,讓孩子意識到,到了更高的天地,自然會有更強的對手。他們告訴孩子,這不是他的錯,這是他成長之路上必然會遇到的挫折。

這種客觀的方式,也讓兒子的情緒暫時得到了平定。

可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兒子被分到了基礎最差的班後,兒子的情緒徹底崩潰了,甚至嚴重到第二天要去上學,前一天就開始肚子痛。

意識到孩子暫時可能很難扛過這一關,爸爸安慰兒子:

「如果你真的覺得不行,咱們就先結束,別擔心,爸媽會站在前面保護你,我們去和你的老師談。」

也許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的安全感足了,男孩的內心反而平靜下來了。

當男孩決定再試一個月後,爸媽開始繼續給足他情感支持,陪著他一起「糊弄」作業,像小時候一樣陪著他睡覺,還會跟他分享:

「兒子,你可能不知道,你爸我當年也是個學渣,爸爸當年考過很多100分,不過是三科總分100分。」

聽完爸爸的「秘密」後,兒子忍不住哈哈大笑。

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兜底,不是溺愛,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力量。

孩子精神力量夠了,安全感就足了,向前走時,自然就無後顧之憂了。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兜底

從來不是金錢,也不是資源,而是……

李玫瑾教授曾說: 「不是孩子無藥可救,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一個在父母的持續情感忽視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用反抗、叛逆、對立來逃避父母遲到的愛。

父母不自省,所有的管教都會徒勞無功。

那麽,父母如何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

1、給孩子的「負面情緒」一點空間

心理專家黃仕明曾說過,孩子的每一個錯誤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正面需求。

生活中,當我們發現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時,不要簡單粗暴地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而是把這當成察覺孩子正面需求的契機。

正如兒童心理學中提出的,孩子掌控情緒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太平常的情緒表達時,先不要著急去否定孩子的情緒,可以抱一抱孩子,再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真實需求。

父母的情緒支持,一定是給予孩子無聲呼喚的最好回應。

2、最好的「情感成長」,是讓孩子自己成長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說法,當孩子處於低能量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僅僅是站在孩子身後陪伴和支持孩子。

孩子有能力自愈,但前提是需要父母穩定和足夠的情感支持。

就像前文中那位體測第一名的男孩,他後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我真的很感謝我的媽媽,如果沒有媽媽,可能我要一直陷入到情緒中,這輩子都走不出來。

她可能不是每一刻都懂我,但她給我的愛和陪伴卻讓我戰勝了心裏的恐懼。」

最好的愛是無條件的愛,最好的成長是讓孩子自我成長。

給足孩子自我療愈的空間,你會發現,當那段黑暗時光度過後,孩子有能力重新給自己建立起情緒力量。

3、不讓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說到這裏,想起之前刷到的一個影片,一個男孩在練習滑板動作時,因為動作沒有符合爸爸的期待,被爸爸連續幾腳踹在頭上、身上。

而爸爸對此的回應是,兒子練動作有些沖動,要讓兒子冷靜一下。

心理專家武誌紅曾說:

「這世上有一種父母,他們處理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會把情緒宣泄給孩子,還要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名義。」

父母無意識中表現出的負面情緒,會成為孩子認知成長中最大的情緒垃圾。

一個經常無端責罵、批評、指責孩子的父母,孩子長大後也會變得易怒、易躁,情緒不穩定。

有網友曾分享過一個有趣的影片:

他說爬山最好的方法,是用氣球吊著背包。

而父母的情感支持,就是那個幫助孩子「爬山」的氣球。

為人父母,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正向的情感連結了,我們說的話孩子才願意聽,我們做的事孩子才願意學。

好父母,都是不斷在成長自我的。

養育的路上,總會有各種的問題出現。

但只要我們時刻成長自我,時時修正、叠代自己的養育方法,我們就能做好孩子的心理陪伴者,陪伴他們走向更健康、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