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觀【抓娃娃】有感:愛與控制,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2024-07-30教育

走進電影院,我和兒子滿心期待,準備沈浸在一場溫馨的家庭電影【抓娃娃】中。

這部電影以「合家歡」為宣傳亮點,然而,序幕尚未拉開,一幕令人心頭一緊的情景便映入眼簾:一對母女在激烈地爭吵。母親一臉嚴肅,質問女兒從電影中學到了什麽,而女兒則顯得不以為然,只是感嘆著男主角繼業的可憐境遇。

母女倆在電影散場後的這番爭執,不禁讓我陷入了深思——電影,真的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嗎?

親子教育,又是否真的如此簡單?

影片講述的是大富豪馬成鋼的故事。他白手起家,因大兒子無所作為,決定對小兒子繼業實施「苦難式教育」。他和妻子扮演窮人,居住在簡陋的房子裏,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這一切都是為了培養兒子的韌性和吃苦耐勞的品質。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繼業,心中充滿了對父母的感恩和虧欠,甚至不敢擁有自己的需求和夢想。然而,這種所謂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實際上,有溫度的親子溝通,不應該建立在讓孩子感到虧欠的基礎之上。

在電影中,馬成鋼透過苦難教育,想讓繼業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偉大,但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真正的需求。正如薩提亞所言:「自我犧牲裏沒有滋養,有的只是期待、壓力和負擔。」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在愧疚和無力中迷失自我,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

不僅如此,馬成鋼對繼業的生活進行了嚴密的控制,從住處到學校,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甚至為了阻止繼業追求長跑夢想,偷偷在兒子的腳上塗抹麻醉藥。這種以愛之名的控制,讓孩子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和成長的自由。教育,不應該是父母未完成夢想的延續,而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天賦和興趣,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體驗和成長。

電影的結局,繼業選擇用高考交白卷的方式來反抗父母的控制,這是一種悲劇性的解脫。

盡管這是一部喜劇電影,結局也讓大兒子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業,繼業也進入了體校,最終實作了自我。

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在如此壓抑的環境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呢?

泰國動畫短片【繼承者】中也有類似的情節:孩子被父母規劃人生,每一步都不是自己想走的,最終變成一個沒有獨立人格的提線木偶。弗洛姆在書中也提到,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

父母的控制欲,只會讓孩子失去自我,無法體驗真正的生活。

電影的結局雖然是喜劇,但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卻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長大,最終只能選擇反抗。影片中,大兒子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登山事業,小兒子繼業也重拾夢想,選擇了自己熱愛的體校。

然而在這世上,成功的定義不應只限於名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夢想和追求。

記得鐘芳蓉嗎?她作為湖南高考第四名,卻選擇了冷門的考古專業。雖然遭受了許多嘲笑,但她堅持自己的夢想,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被敦煌研究院錄取。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熱愛的事物,父母的支持和尊重,遠比控制更能激發他們的潛力。

所以說,在親子教育中,父母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控制和壓迫。

只有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自由,他們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電影【抓娃娃】提醒我們,教育孩子不是抓娃娃,沒有固定的攻略和教程。

父母需要做的,是站在孩子背後,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引導。正如鐘芳蓉堅定選擇冷門的北大考古專業,她的母親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選擇了尊重和支持。

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有溫度的親子溝通。

在【有溫度的親子溝通】一書中提到,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

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和期待。教育的過程是雙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最後,走出電影院,我深感親子教育中的三重覺悟:愛,不是讓孩子感到虧欠,而是讓他們擁有配得感;教育,不是如我所願,而是如你所是;成功,不是清華北大,而是心懷熱愛。

雖然說,每個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挑戰和困惑。但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傾聽和理解,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在愛與自由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