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心理學提醒:這4個跡象,說明你正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

2024-07-10教育

自卑感,或許每個人都有,只是多少的問題。但我想,大部份人,還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樂觀自信的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 童年時期的自卑感,通常會伴隨人的一生。

你可能會說,童年時期那麽長,我怎麽可能讓孩子十幾年都感受不到自卑呢?

在這裏,我們就需要 分清楚 「自卑感」和 「自卑情結」

做同一件事情,當別人表現得更好時,你可能會感覺自卑。這屬於「自卑感」,只是當下的一種情緒。你可以透過自我消化,或者更努力來釋放這種情緒。

「自卑感」是正常的,一定的自卑感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激勵一個人做得更好。

但如果,這種自卑感沒有得到很好地處理, 孩子為了避免遭遇不成功的經歷,從而產生下意識的退縮或逃避行為。這便是「自卑情結」。

當一個孩子有自卑情結的時候,他的自信心就會大受打擊,慢慢形成自卑的性格。

【兒童情緒心理學】指出,自卑性格的孩子,往往會有以下這4個跡象。

自尊心過強

自尊心強,並不是壞事,它會激勵孩子發憤圖強。 但如果孩子自尊心過強,那就是自卑的表現了。

有位十幾歲的鄰家女孩跟我聊天,她說她性格特別好強,做什麽都不肯比別人差。

不管是考試還是參加活動,只要被別人比下去,她就會耿耿於懷好久。並且,她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如果聽到不好的評價,她一定會跟對方理論,讓別人了解到她其實並不是那樣。

她說自己自尊心特別強,但她不知道的是, 在那過強的自尊心下,其實是一顆敏感脆弱而自卑的心

正是因為不自信,所以才會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正是因為自卑,所以只要被人比下去,她就會焦慮不安。

比起能力的提升,她更在意的,是外界的評價。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即便以後很優秀,她也還是會有深深的自卑感。

★養育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做的, 就是告訴他,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不一定要處處比別人強。

別人也會有長處,也會有優點,我們無需焦慮甚至產生嫉妒之心。

★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在玩遊戲時, 如果孩子輸了,不要取笑他,也不要刻意讓孩子贏。

可以讓贏 的一方給輸的一方講個故事。這樣的方法能讓孩子明白,輸贏是正常的,不是每次嘗試,都會贏過別人。

經常說「我不」

有位寶媽朋友跟我吐槽,說自家孩子太畏縮了,要他做什麽他總是說「我不」。

小孩子們一起玩,別人當眾唱歌跳舞,可大方了。寶媽讓自家孩子也嘗試表演一下,娃立馬躲到她身後,說:「不要。」

參加活動,主持人叫孩子上台互動,孩子趕緊往後躲,拉著媽媽就要回家。

孩子羞澀膽怯的背後,其實是害怕失敗後的自卑。

孩子很有可能是曾經有過受挫的經歷,並且留下了自卑、害怕的心理陰影。因此,他害怕再次受到打擊,習慣用「不」來拒絕別人。

0-6歲的孩子,會以他人(主要是父母)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如果父母總是貶低或者打擊孩子,比如說孩子不如誰誰誰,或者總是挑剔孩子做不好。 那麽孩子就會將這些話內化,真的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好」。

那麽,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做什麽都膽怯不敢嘗試。

★作為父母,不管孩子是天生膽小,還是因為害怕失敗受打擊而膽怯。

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小事開始,一點一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做一件事時,我們不要急著「挑刺」,指出他不足的地方。而應拿放大鏡,找到他做得好的地方。

就算他端水把水撒了一地,至少他小心翼翼沒有燙到自己不是?

鼓勵,就是找到孩子確實做得好的地方,給予肯定,讓他在失望裏找到希望。

而貶低,只會讓孩子在失望裏強化自己的缺點,從而變得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過分在意輸贏

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媽媽讓兒子參加講故事比賽,結果兒子說,他不想參加。媽媽特別驚訝,要知道,她可是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送孩子去培訓口才的。這好不容易有機會表現自己,他怎麽還打退堂了?

媽媽用不容商量的語氣告訴孩子,這次比賽,必須參加!兒子哭著說:「我不去,我怕拿不到一等獎。」媽媽更加來氣了,怎麽還沒去就泄氣了,真是沒出息!

媽媽不知道的是,孩子之所以這麽在乎輸贏,是因為上一次比賽他只拿了二等獎,沒拿到一等獎。

媽媽並沒有因為孩子獲獎而高興,反而責備他沒有得第一名。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孩子覺得,只有第一名才 是好的。如果拿不到第一名,那自己就是失敗的、不被愛的。

父母過分在意分數和輸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附加在成績和分數上的

只有他達到了附加條件,父母才會愛自己。在這樣的理解下,孩子會變得只看重分數,而忘了努力的真實意義。同時,只要孩子輸了,他就會變得特別自卑。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心態時,就要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太心急、求勝心切了?推動孩子進步沒有錯,但如果我們太急切,反而會讓孩子有壓力而產生退縮感。

我們可以在乎孩子的成績,但要知道,沒有哪一個人,會是「常勝將軍」。

所以我們要從分數中跳脫出來,分析孩子的不足,針對性地改進。然後看到孩子的進步,及時肯定。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競賽或者考試。也才不會因患得患失而自卑敏感。

社交焦慮

3歲以後的孩子,會發展出社交需求。這時候,他渴望和同齡人玩耍或遊戲。

當一群小朋友都在玩的時候,孩子卻只在遠遠的地方看著,不願意加入。那很有可能,是孩子擔心自己不合群,而表現出來的社交焦慮。

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這跟我們的過度保護有關。

因為太愛孩子,我們會替他做好所有的事情。因為太擔心孩子,我們絕不允許他觸碰任何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東西。

時間久了,孩子就無法培養出自己的能力。和小朋友們玩耍時,看到別的同齡人那麽能幹出色,而自己卻什麽都不會,只會「拖後腿」,孩子會變得敏感自卑。

很多孩子在外面「慫」,在家「窩裏橫」,其實就是這樣的自卑心理。

父母試著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

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培養自信心。

不要因為擔心摔壞一兩個碗,或者浪費一點小物品,就阻止孩子嘗試。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幹,那得多虧呢?

有些人說,自卑是天生的。但我覺得,不管是否天生, 只要我們一點一點地鼓勵,一步一步地肯定,孩子也能變得開朗自信、積極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