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學生上學穿校服,是一種常態,是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校服,最早起源於歐洲,當時由於戰爭導致部份家庭生活艱難,學生上學時著裝五花八門。為使貧困家庭學生不自卑,富裕家庭學生不炫耀,學校於是規定學生上學時候須穿著同樣衣服,這就是校服的雛形。校服的出現,不僅讓學生實作了「平等」,也為學校管理提供了方便,學生上學著校服,會產生儀式感、身份感,生發出自我約束意識,展現出青春精神,激發昂揚向上的鬥誌,使人活力飛揚。
可是日前,某地教育部門出台了一個【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不但提出要強調中小學校服堅持學生自願購買原則,允許學生按照所在學校校服款式、顏色,自行選購、制作校服。同時提出,學校可探索學生校服迴圈使用,創新校服以舊換新、以小換大等回收利用機制,減少資源浪費。
這個【意見】中的提法看起來很美,但要真實落地卻是阻力甚大,困難重重——這個阻力並不僅來源於學校,更來源於學生和家長。
首先,從生活的現實性來說,學生上學,穿什麽衣服都是穿,家長都要花錢買,為什麽不可以穿統一的校服呢?
當然,作為學校,不強制購買,不捆綁銷售,在保證質素的前提下,校服價格也應為絕大多數家庭可接受等,這是基本原則。但在這個基本原則上,作為社會、家長應當積極支持學生穿校服,對校服質素、價格可以進行監督。
或許,在校服購買中,價格不透明、質素不過關,導致部份學生和家長對其有意見,但有意見不是針對校服本身,而是針對校服的質素和價格。所以作為一種制度,不能為了讓學生、家長滿意而滿意,將一個本是規範管理範疇的事,用政府檔規定成「學生自願購買」,讓本是簡單的事變得復雜起來。當然,就算即便有個別「特立獨行」學生和家長不購買校服、不穿校服也無傷學校整體大雅,但本應「規範」的事卻讓學生「自願」,其實並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
其次,「允許學生按照所在學校校服款式、顏色,自行選購、制作校服。」這一要求,看起來很人性化,但卻會讓校服更加無序。 不同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同,校服款式、顏色即便相同,但自行選購、制作的校服在面料、質地上則會有較大的差別,有的學生校服一身可能不足百元,有的學生校服一身可能上千元甚至幾千元,此種情況下,就有違校服設定的初心,成了為統一而統一,讓校服成為一種形式,進而可能引發學生的攀比之心,走向校服初心的反面。
再次,學生校服迴圈使用、回收利用等機制,聽起來很美,但不過是個「雞肋」。 試想,服裝是穿在身上的,且不說回收、迴圈後的衛生消毒是否過關,就算消毒過後的服裝和新的完全一樣,家長會樂意讓學生穿嗎?孩子穿在身上心裏會舒服嗎?
近年來,中國居民總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除校服外,孩子在家的其他服裝也越來越好,就算普通家庭中,「老大穿了老二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也已然過去,大多數家庭,人們的衣服穿破、縫補已然不再,卻讓一個大眾化的校服「迴圈使用」,實在是不合時宜啊。
誠然,無論經濟如何寬裕,家庭如何富裕,勤儉節約精神永遠不能丟,但新時代,要賦予「勤儉節約」新內涵,比如不攀比,不過度消費,節約糧食、節約能源,就算服裝也盡可能倡導能不換就不換、能多穿幾年就多穿幾年,倡導校服不僅可以在學校穿,也可以當成普通衣服平時穿等,而非是拿一個校服迴圈說事——給家長、學生帶來心理上的不適,行為上的抵觸,推行一個打著新時代「減少資源浪費」旗號,但卻是逆時代發展趨勢而行,實行起來,必然困難重重。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要發展,就要有規矩,教育要創新,才有活力。但規矩要合規律,創新首先要「守正」。可是,反觀近年來地方出台的一些新規,諸如「作業緩交期」「對完不成作業學生不得批評」「將小課間變成大課間,延長課間為15分鐘」等,聽起來很"人性化",但卻並不符合教育規律,實施起來,不利於學生成長,特別是全體學生成長!這些奇葩措施的出台,一部份可能是某些地方領導不去實地調查,坐在空調屋裏自我臆想的結果,一部份是某些地方領導不擔當,不作為的變種,打著「辦群眾滿意、家長放心教育」的旗號,「為讓群眾滿意而滿意」,想讓所有群眾都滿意的「烏托邦」!
對此,您怎麽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