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父母的控制欲,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2024-09-19教育

一位高考狀元在一次嘗試自殺未遂後這樣說:

「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麽,想要得到什麽樣的東西,就感覺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時不時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有為自己而活過。」

另一個同學這樣說:「我的人生似乎沒有頭,我不知道為什麽要活著,總是對自己不滿足,想各方面都做得更好。」

這兩位同學,都得了一種叫做「空心病」的疾病。

什麽是「空心病」?心理學博士徐凱文教授給它下過一個定義,即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

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是」空心病「最核心的問題。

一種叫作「空心病」的疾病

正在侵襲著無數好孩子

小劉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四年前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

進入大學後,繼續保持優秀,在第一學期期末,就取得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

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曾多次嘗試自殺。

他告訴老師:「我過去十幾二十年的日子,好像都是在為別人而活,我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麽樣的人。」

將他從死亡邊緣救回來後,父母、老師都竭盡全力,想要把他拉回正軌。

後面的幾年,不斷地吃藥、住院,用盡了所有可以用的治療手段,都未見好轉。

最後,他的父母不得不狠下決心,讓他退學回家。

他的老師惋惜地說:「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病,他原本可以很好地做學術、搞科研,未來有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學者,甚至是科學家。」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總在迷茫中徘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像小劉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小蔣是老家縣城裏前兩年的高考狀元,後來成為了一名清華學子。

上大學後,父母、親戚朋友都覺得他有些不對勁,但也說不上來哪裏不對勁。

直到今年年初,小蔣在家服毒自殺,所幸被前來串門的鄰居發現,及時送往醫院搶救,才保住了性命。

他的老師說:「這個孩子非常聰明,學啥都一學就會,成績也在系裏排名中上,但就是感覺他沒有什麽目標和方向,對什麽都提不起興趣。」

小高一直都是學霸,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在老師的表揚、父母的嘉獎和其他家長的稱羨中長大。

她說:「這些外在的贊賞,能夠讓我感受到短暫的快樂,但我真的很茫然,不知道這麽努力是為了什麽。」

進入大學後,小高本想一如既往地努力,可當看到身邊人翹課成為常態、臨時抱佛腳也能透過考試,她開始松懈下來,渾渾噩噩地度過了大學四年。

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受挫,讓她產生了輕生的想法。

「空心病」,一種比抑郁癥後果更嚴重的疾病,正在侵襲著無數的好孩子。

空心病」背後

是一種父母「以愛為名」的控制欲

宋女士是一個14歲男孩的媽媽,因為自己是大專學歷,內心一直比較自卑。

十幾年的工作經歷,讓她深深認識到:學歷太重要了。

她的高中同桌,重點大學畢業後,直接進入了一家500強企業,如今輕松拿著50萬的年薪。

而她自己畢業後,因為學歷門檻,只能進入一家小型的民營企業,辛辛苦苦一整年,到手也才10萬左右。

所以當她有了兒子後,開始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成為了一個嚴厲的「虎媽」。

自從兒子開始上學後,就開始逼著他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一切看起來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或能力的事情,她都不願意放過。

看著身邊的同齡人假期都在到處玩,而自己只能要麽在家做作業,要麽奔波於各種培訓班,兒子很是不願意,哭鬧著說不想學了。

宋女士對兒子的感受不管不顧,覺得是兒子太不懂事了。

小學的時候,因為還太小,胳膊擰不過大腿,兒子只好乖乖聽從宋女士的安排。

可從進入初中後,兒子開始逆反起來,對宋女士大聲吼道:

「你能不能不要控制欲這麽強,整天逼我學這學那?我又不是學習的機器,更不是你的傀儡。」

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吼叫,宋女士也很崩潰,她哭著說:

「我自己舍不得吃穿,把錢都花在你身上了,就是想要你有個好的未來,你怎麽這麽不識好歹。」

那段時間,母子倆就像是一對宿怨極深的仇人,宋女士不願退讓,兒子也不願妥協。

可漸漸地,原來那個充滿活力的兒子,開始變得越來越郁郁寡歡。

直到有一天,他選擇了輕生。

好在兒子爬上窗台的那一刻,被正好在家休息的爸爸及時救了下來。

宋女士和丈夫一起帶兒子去醫院檢查,結果毫無意外,兒子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

為了讓兒子盡快好起來,宋女士帶他去了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用了所有的藥物,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但是都沒有效果。

後來才了解到,兒子得的不是普通的抑郁癥,很可能是「空心病」。

這一刻,宋女士對之前自己對孩子強烈的控制欲,後悔不已。

控制型的父母,打著「愛」的旗號,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成長,卻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愛,才是治愈的良藥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愛是土壤,愛是陽光,愛是兒童的一切。」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與生俱來就會愛孩子,比如控制型父母。

愛是一門藝術,需要學習才能掌握。

控制型父母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學會真正地愛孩子:

1.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具體來說,就是要及時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

控制型的父母,可以嘗試從註重自己的感受,轉為註重孩子的感受,從而幫孩子逐漸建立安全感,發展自我。

2.學會真正地了解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性格、潛能、興趣等各不相同。

愛孩子,就要學會真正地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方面,我們可以透過書籍、專業課程等,系統地學習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特點,提升理論認知;

另一方面,我們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學會去傾聽孩子。

控制型的父母,如果能在這兩點上付諸行動,就會在養育孩子時更加從容,從而降低控制欲。

3.別用情緒壓迫孩子

約瑟夫·福斯特有個觀點,情緒會控制我們的行動。

控制型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往往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並將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從而在行動上壓迫孩子。

要改善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盡量保持冷靜,覺察自己的內心,接納自己的情緒,用積極的行動去影響孩子。

父母的情緒好了,孩子也就對了。

畢淑敏說:「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真正的愛,是理解與尊重,而不是束縛與操控。

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以愛的名義,按照自己的設想,為孩子鋪設成長的道路。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可能會優秀,但內心卻會缺乏自我認同和價值感。

要想治愈,唯有學會真正地愛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為他們的心靈築起一座溫暖的港灣;

學會真正地了解孩子,為他們的內心世界點亮一盞璀璨的明燈;

別用情緒壓迫孩子,為他們的成長之路鋪滿燦爛的陽光。

願所有的父母都學會成全,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 | 詩漫·塗敏,線下實體創業者,深耕兒童閱讀和家庭教育,國家閱讀規劃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