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教育孩子,究竟應該「順其自然」,還是「嚴厲管教」?

2024-03-28教育

【時代】說的那樣,「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印象會固化一輩子,在成年後,即使花數倍的精力,也不見得能修正過來。」

所以,你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決定了孩子一生。

「順其自然」≠「放任自流」

越來越多的家長覺得,相比於讓孩子優秀的成長,他們更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鞠萍姐姐作為中國第一位專職青少年節目主持人,深受全國億萬小觀眾的歡迎,關於對孩子的教育,鞠萍姐姐說:「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是順其自然,讓孩子快樂成長。」

那麽,順是不是什麽都依著孩子呢?是否意味著是對孩子百依百順呢?

當然不是,所謂順其自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強行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會給他人帶來不快帶來麻煩的不良習慣。

順其自然不是無條件的順著孩子,這是溺愛。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夫婦曾經做客【魯豫有約】。

李雙江表示花了很多心思在兒子身上,認為自己兒子天賦很好,所以不管他,讓兒子順其自然的成長。

結果兒子李天一15歲因為無證駕駛寶馬並打人,被拘留教養一年,出來後才半年,又因為酒後與人 lun jian 女孩子,被判10年。

李雙江夫婦花了那麽多心血培養兒子才藝,鋼琴、書法、冰球樣樣金獎,可是他們忘了教孩子是非對錯,沒讓他知道做錯事的後果。

順其自然也不是徹底放手,毫不作為,讓孩子自由生長,這是家長的不負責。

網上有這樣一件教育事例,一個女兒,每每談起自己的母親,總是一肚子的委屈。

從小到大,媽媽都不管,姐姐嫁人,她就一句話:這婚事我不同意,以後後悔了別來找我,也別怨我。

女兒考大學那年,媽媽也是一句話:你喜歡什麽就報考什麽,不用問我。

結果現在,姐姐婚姻生活很不幸福,她最恨的就是媽媽,女兒一想到她說的那些話,也是想愛愛不起來。

透過這個事例,想來想去,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真的是父母做錯了,父母錯就錯在,對女孩的養育太過「順其自然」,而缺少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順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中庸之道,既不是事事都順著孩子,也不是事事都逆著孩子。

順是順勢而為,

順是順應天性,

順是順其自然。

順是在孩子和家長的想法相悖的時候,既能讓孩子去做正確的事情,又能讓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而不是在家長的強迫之下去做這些事情。

順是在孩子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忘了現實世界中的種種規則時,家長能巧妙地溫柔地提醒孩子,而非指責和催促。

順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能與孩子共情,幫助孩子疏導情緒,而非否定孩子的情緒,甚至是被孩子的壞情緒所感染,以暴制暴。

沒有愛的「嚴厲管教」是冰冷的

在孟非主持的節目【四大名助】中,有一位棒打女兒的虎媽成為備受爭議的話題之一,更是贏得節目史上最高投票數。

孟非拿著一條皮帶稍有困惑的問女兒:「這條皮帶的意思是?」原來這是虎媽打女兒的工具,引得現場觀眾議論紛紛。

孟非怒斥虎媽是他見到的最自私的母親之一,希望這個母親多看看同齡人是如何做母親的。

面對女兒的控訴和主持人的不解,虎媽解釋道:「自己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行動力好。」因此虎媽在管教女兒的態度上簡單粗暴。

虎媽覺得講話浪費時間,還是動手比較直截了當。為了培養女兒的獨立自主性,竟然把自己女兒丟到沙漠裏三天兩夜讓孩子吃苦。

更離奇的是母親在網絡上看到青少年犯罪新聞後便不讓孩子與同學接觸,怕女兒被同學影響學壞,也不願意讓女兒結婚。

種種奇葩的「教育方式」讓女兒無法忍受,表示大學畢業之後就要離開,「跑得越遠越好」。

沒有愛做支撐的嚴厲管教,是冷冰冰的教育,缺愛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喪失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認為,童年時期被暴露在被忽視、不安全、不被愛的養育環境裏, 孩子在潛意識裏會產生根深蒂固的觀念:「我一無是處,根本不配得到別人的愛」,讓孩子變得自卑,影響孩子一生的人格發展和幸福走向。

缺愛最大的影響是讓孩子心理失衡,從而去尋求補償。

台灣女星陳喬恩是很喜歡喝酒的,遇到壓力大的時候還會酗酒,之前還被曝光酒駕。

究其原因,是由於陳喬恩自小便在母親極其嚴苛的教育下長大,心理留下了難以平復的創傷,不善與人交流,不會疏通自己的情緒,遇到壓力就借酒澆愁。

外表活潑開朗樂觀的陳喬恩曾在節目中吐露:「我從小活在恐懼中,我很怕媽媽。」

在節目中陳喬恩整個人都顯得高度緊張,小心翼翼,回頭確認媽媽聽不到才安下心來,可想而知她的恐懼有多深。

而陳媽媽也是相當的懊悔,也道出了很多嚴厲管教兒女的父母的心聲:我要澄清一點,是我自己並不知道,作為媽媽,絕對不會刻意對自己孩子不好。

然而就算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卻已經對女兒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了。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而且在中國傳統的親子關系中,父母都是沈默的,幾乎很少父母會很明確的表達對孩子的愛。

所以出現了很多「虎媽」、「狼爸」式的父母,他們采取非常嚴格,甚至近於苛刻的方法管教孩子,父母們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沒感覺到父母的愛。

所以,這樣嚴厲而沈默的管教,未必會帶來想象的效果。

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恒久的影響力。」

管教孩子前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簡單粗暴可能是最快速見效的教育方式,但會給他的人生埋下隱患。

教育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jiao 育 是有具體的針對性的,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生長環境,家庭氛圍,文化氛圍都是不一樣的,別人成功的教育方式,可能到你手上就不管用了。

沒有一種具體方法是普遍管用的,你只能借鑒他人教育的理念,然後根據孩子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照搬。

但是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用你的生命狀態引領孩子。

現在流行「快樂教育」,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但是我想說的是,教育這件事從來都不是快樂的,教育是嚴肅的,是有強制性的,是讓人不舒服的,但也是必須去做的。

我們只能說用快樂的方式去教育,讓孩子快樂的接受教育。

最早的「快樂教育」這個觀點是由英國教育學者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他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在赫伯特斯賓塞理念的培養下,他的侄子小斯賓塞14歲就被劍橋大學錄取,其他幾個孩子也成為了各個領域的精英。

當然,用「快樂教育」培養出傑出人才的事跡不計其數,這也是很多家長趨之若鶩的最重要原因。

但很不幸,有的家長把「快樂教育」解讀成:

玩是小孩子的天性,現在可以盡情玩,以後學習的時間長著呢!

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

盡量減少學習的數量和時間,讓孩子有更多時間玩耍。

學習成績都是次要的,只要孩子快樂就好。

這種妖魔化的「快樂教育」的確讓孩子快樂無比,但卻忽視了赫伯特斯賓塞的重點,那就是:快樂教育≠放任自流、什麽都不學。

真正的「快樂教育」是透過更巧妙的教育方法,順應、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從而「主動辛苦」的學習,並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所以教育從來就不是順其自然,而是讓孩子覺得「一切是順其自然」,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從來不會有「完美的教育」,在教育這條路上,家長和孩子都是在互相磨合,摸索著前進,尋求合適的出路。

對於不同的孩子來說,可能有些教育方式對他來說就是好的方式;但是同樣的教育方式,用在其他孩子身上,變成了不好的方式,讓人很痛苦,要關註的是教育「適合不適合」,而不是教育「完美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