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孩子不會主動改變,除非他們能感受到變好的希望
有個親戚,她女兒是出了名的撒謊大王
作業沒寫完,非撒謊說寫完了
作業不想寫,也撒謊說忘在學校忘記拿了
為了營造考出好成績的進步獎,甚至還膽大妄為地作弊、改成績作假
直到這些謊言被發現,女孩還淚眼婆娑地表現出無辜者姿態
一句句「我沒有撒謊」,更是說得那麽理直氣壯
為了糾正愛撒謊這個臭毛病,女孩媽媽一而再地提醒、嘮叨,可孩子始終是沒有聽進去只言半語
如果再說些什麽,還情緒激動地反過來指責說:「你就是不相信我,就是討厭我」
於是,明明是在糾正孩子撒謊問題,最後卻變成了誰也不讓誰、誰也看誰不順眼的親子戰場
看著一家人時常為了女孩的撒謊問題而 唉聲嘆氣、愁容滿面 時,我突然想到「 孩子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除非他們能感受到愛 」這句話
事實上,孩子撒謊、能變好的秘訣也是如此
我們希望孩子糾正錯誤,那有些事情就要學會看破、不說破
比如,以下幾種情況時就要懂得智慧與方法相結合了:
01
孩子撒謊時
要懂得「詐」出真相
孩子撒謊成性,這件事在蘭媽身上算是切身體會過了
在過去的教育經驗裏,我還總結了一句話:
「喝酒的人不會承認自己喝醉了,撒謊的孩子也不會承認自己的撒謊行為」
以前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時,每次女兒一出現撒謊行為,我都直接給她貼上「撒謊」、「騙子」的標簽
結果,每次一聽到這裏,孩子就會下意識反駁說「我沒有」
在一個認定撒謊、另一個又不服氣犟嘴的情況下,我和女兒的關系一度降到冰點
特別是走了很多彎路,也試過很多方法起反作用後,我逐漸意識到:孩子撒謊成性時,正確的做法不是逼迫孩子承認問題,而是想辦法「詐」出真相
這不,為了讓女兒在暑假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特意在暑假前就準備好了兩個計劃:
第一,額外購買了暑期作業,包括專項訓練、還有沖刺試卷
第二,準備好刮刮卡,完成對應任務後可抽獎,以此作為學習激勵
結果呢,剛開始兩天,有了刮刮樂的學習激勵,女兒確實積極多了,每天不用提醒就能完成對應的學習任務
可後來幾天,我又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試卷後面撕下來的答案不見了
找了好幾天依舊沒有蹤跡後,再加上女兒每完成一張試卷就重復說: 「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 給人一種明顯的 「此地無銀三百兩」 感覺
而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學會了看破不說破
為了讓她主動承認錯誤,我又分兩步計劃:
全家一起找試卷答案,找不到不準睡覺
先問妹妹整理時有沒有看到,回憶一下放在哪裏了
做完這兩步後,我最後才問她:「你好好想想,是不是放在哪裏忘記了」
有了前面的鋪墊後,女兒也沒有那麽心浮氣躁,直接回應說「我好好想想」
就這樣,遺失的試卷答案最後是從一個玩具盒裏被拿出來的
最重要的是當謊言被「詐」出真相後,即便是沒有刮刮樂作為學習激烈,女兒對學習也開始了真正的認真、與積極
這是什麽?這就是我們保護了孩子撒謊後的羞恥感
比起讓孩子承認謊言,家長更應該做的也是在相對於輕松環境中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
02
孩子退縮時
要懂得「帶」出勇氣
聽過一個二胎媽媽管教孩子的方法:「把老大管好,老二就自然而然變好了」
其實,這裏說的就是榜樣性教育
可是以「老大」作為「老二」榜樣這個目標,具有很強的局限性
老大優秀,老二自然跟著一起優秀
如若不然,那對老大的要求務必會更加嚴厲一些
有個朋友,大女兒11歲,小女兒6歲
她的教育理念就是:「妹妹還小,把姐姐管好,妹妹就會跟著一起學好」
可結果呢,妹妹乖巧順從也只不過是建立在「媽媽太兇」的基礎上
而姐姐,也因為過度養育而提前進入叛逆期,每天不是跟妹妹吵架打架,就是跟媽媽頂嘴、鬧脾氣
一直以來,朋友這個媽媽,都覺得這就是天生的,沒辦法改變
直到有一次姐姐疊衣服被誇獎後,每天都熱情地幫忙整理、做家務,朋友才意識到:孩子是需要誇的
自此,她不再以姐姐為目標嚴厲要求
每次對兩個女兒 寄予期望 時,也會嚴格要求自己先達到這個標準
就拿前幾天兩個孩子去冒險樂園來說,兩個姑娘 滿懷信心 地登上魔鬼尖叫滑梯,可準備順著滑梯往下滑時望了望,還是 猶豫不決 地退縮了
姐妹倆呢,也占著位置十來分鐘還沒有行動
性格急躁的朋友,見不得那一幕,跑上前就準備批評一頓,可待登上高台往下看時,她只覺得一陣恐慌與害怕
大概是有了切身體會吧,想要批評的話也堵在喉嚨裏沒有說出來
為了讓兩個女兒相信滑梯沒有那麽可怕,她也是做了很大的心理準備,在克服恐高與害怕後率先滑下滑梯
緊接著,兩個孩子也伴隨著爽朗的笑聲一滑而下
這就是「帶出來」的勇氣
恐懼、害怕的事情如此,孩子的學習與成長也是一樣
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父母作為榜樣的陪伴,而不是在數不清的要求下成為別人的榜樣
03
孩子擺爛時
要懂得海豹式鼓掌
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都不是無跡可尋,停下來多看看就能找到答案
還有一位媽媽,她育有一兒一女
大女兒從小積極上進,學習成績好、還是一學就會的「別人家孩子」
原本以為有了大女兒的優秀經歷後,照著養,就能把小兒子也同樣養得很優秀
可結果卻啪啪打臉了,每次遇到寫作業的時候兒子就各種擺爛
姐姐在學校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完,回家後又接著做額外買的練習題和試卷
弟弟呢,基本上就是不催不寫,催了也是邊玩邊寫,明明半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非要浪費一兩個小時還完成不了
看著姐姐的積極向上,再看看弟弟擺爛的一臉無所謂態度,媽媽只覺得氣不打一處來
對著弟弟就開始嘮叨說:「看看你姐,再看看你,哪怕有姐姐一半的自覺,我也不知道要省多少心」
但結果依然是磨蹭貪玩、擺爛、沒有上進心…
看著同一屋檐下,卻完全不同狀態的兩個孩子,媽媽怎麽也想不通,為什麽會生出如此 懶惰成性、擺爛不求上進 的孩子
直到有一次家訪,事情才出現了轉機
那一次,在老師開啟家校共育話題後,媽媽 首當其沖 地訴說了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
看著把頭埋得越來越低的孩子,老師眼尖地示意媽媽別說了
隨後,老師又讓男孩從書包裏掏出上周考試的試卷,然後又孜孜不倦地鼓勵說:
「老師發現你最近聽課認真多了,以前不會的題現在也能輕松解答,就是這張考試卷子看起來沒有發揮出屬於你的水平,相信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一定能考出讓人驚艷的成績」
果不其然,有了老師的認可和鼓勵後,那段時間也是男孩發揮最大努力的時候
這就是認可的力量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節奏,也許他們現在很優秀,也許他們現在差強人意,但每一朵花都會迎來屬於他們自己最耀眼的時刻
家長能做的,也是在孩子光芒的時候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失落糟糕的時候多一些認可,也懂得在海豹式鼓勵的熱情洋溢中,讓孩子相信自己、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04
孩子不優秀時
眼裏沒有「別人家孩子」
那些年,我們消耗所有精力去培養孩子的盡心盡力,也許恰恰是打壓孩子學習動力,消磨孩子生命活力的罪魁禍首
有一個讀四年級男孩,他的媽媽是老師,爸爸也是博士生畢業
父母都是高學歷,在期末考試前也做了一系列考前規劃
有考前復習、有疑難點專項訓練、也有重點知識朗讀背誦…
可不分晝夜的輔導結果卻是不盡人意:
語文:78分
數學:17.5分
英語:36分
道德與法治:43.5分
科學:20分
這個結果,對於高學歷的父母來說,是充滿不甘心的
特別是身為媽媽的老師,直接是羞愧難當,她不能理解兒子為什麽成績考得那麽差,更不能理解過去 日日夜夜 的知識輔導,都輔導到哪裏去了
說到這裏,我突然想到一位輔導孩子學習到 崩潰大哭 的媽媽
她自訴說:
我畢業於985,一直以來都認為輔導小學知識,那都是小意思,可每天累死累活輔導到深夜,成績非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到倒數名次,到了四年級更是直接叛逆厭學,也真的不明白,為什麽使出渾身解數卻依舊不能讓孩子變好」
事實上,這位媽媽的求助,也幾乎是父母們輔導作業會崩潰的共同心聲了
那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我們在輔導這件事上用力過猛了
記得有位媽媽講過一個例子
她說,輔導班裏有一個特別厲害的老師,成績倒數的孩子送到那裏,都能從以前的不及格培養成考出九十分的高成績
剛開始的時候都以為這個老師是個神話,可老師自己卻說出了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那就是身為輔導班老師的他,教得了別人的孩子,卻唯獨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每次回家和孩子能說的話也 寥寥無幾 ,遇上喜歡聽的話,還能多聊幾句
如果孩子不願意聽,那根本就不會給你多說一個字的機會
後來,經過一段時間了解才發現,原來 「教得了別人孩子,卻唯獨教不了自己孩子」 的背後真相,竟然是來自態度上的區分
教得了別人的孩子,那是態度上的認可和鼓勵
而教不了自己的孩子,那也是因為要求太多,所以才不斷苛責和打擊
正如輔導老師孩子的那句:「為什麽你就是不能好好說話,就像你在輔導班那樣輕言細語」,
是的,真正能改變孩子的力量,從來都不是靠批評、嘮叨的蠻力
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麽樣子,孩子最終就會朝這個方向去發展
而聰明父母能做的也是在有些事情上看破不說破,盡量多一些鼓勵、認可、尊重、和支持
如此,孩子才能由內而外地慢慢變好~
那麽,關於孩子變好的「秘訣」就是看破不說破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