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這種言行,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一種普遍不另類的愛孩子運算式。
家長的愛如潮湧卻安放的不是個地方,這種變形的愛,讓孩子承受不起。
獨特在於,孩子受不了而家長仍樂此不疲,孩子反感而家長覺得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厭惡而家長覺得孩子叛逆,孩子憤怒到懷疑自己是否親生而家長覺得這孩子怎麽這樣長大之後就明白了,家長老是轉不過來這道彎,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孩子為什麽就是不領情呢?
家長無一不是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比自家孩子的短處,孩子成天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閃光點的陰影之下,聽到別人家孩子幾個字就立馬條件反射式地矮三分,想不憂郁抑郁還真難。
家長精心挑選別人家孩子亮點再過濾美顏之後的對比,失真走樣沒意義。
拿孩子與別人家孩子比的目的如司馬昭之心,比的時間地點起因幾乎是遍地開花,家長張口就來,全覆蓋無死角地,每一件事情無論大小,每一種行為無論好壞,每一次成績無論優劣,總有一個別人家孩子在比照著孩子,關鍵是,別人家孩子總是遇弱則強,遇強再更強,遇更強則超級強,真的是壓倒性優勢碾壓自己家孩子。
家長奉行這一套比較的理論根據或許是找一個參照物,相像著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家孩子上進進取奮進有為。
與別人家孩子比還容易讓家長上癮,還容易孩子本能地產生抵觸抗拒,形成一個怪圈。
究其原因,孩子也是容易實事求是地表揚肯定與小紅花,需要正向的反饋來自我激勵自我暗示。
孩子,或許曾想過為了家長改變自己,但決不會因為別人家的孩子而改進自己。
家長的一個表情、三言兩語,就能調動孩子向前向上,如果真的沒忍住要同別人家孩子比,那就同別人家孩子的缺點弱項比吧,反正也是不點名的批評。
真實的話,大膽說吧,一切都還原到很好。愛,家長一點兒也不缺,要改正的,只是說話的內容、方式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