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去不去學校?!"
"為什麽不好好上課?!"
"別想逃學,你會後悔的!"
貴州某車站,一對母女陷入激烈沖突。
據知情人士透露,
這位15歲的女孩正處於叛逆期,父母剛離婚。
厭學情緒促使她離家出走,
母親尋找到她後情緒失控,在公共場合對女兒又打又罵。
作為家長,我能理解這位母親的無助。
然而,作為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我並不贊同她的做法。
體罰和責罵只會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
正如咨詢師嚴藝家所言:
"孩子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而是一個完整的個體。"
我們應該關註孩子背後的需求,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問題來解決。
被誤解的青春期現象
多數家長將厭學歸因於叛逆、不懂事或沈迷手機。
帶著這種觀念看待孩子,很容易產生對抗情緒。
然而,有哪個家長能透過打罵將孩子送回校園?
沒有!
事實上,厭學並非孩子本身有問題,而是他們面臨著難以克服的困境。
教育學博士史曉宇的研究揭示了導致孩子拒學的主要因素:
繁重課業、人際欺淩、師生關系緊張等
情感暴力、忽視、頻繁爭吵等
抑郁傾向、完美主義、高敏感、抗挫力不足等
孩子並非不想學習,而是學習過程帶給他們的全是痛苦。
上月,我接待了一位11歲的女孩。
面臨小升初,
她完全喪失了學習興趣,上課註意力不集中,
作業態度敷衍,錯誤百出。
晚上躲在房間玩遊戲、看網絡小說。
老師頻繁投訴,
父母的說教和訓斥都無濟於事。
她並非不願學習,
而是感到再怎麽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
六年級時,她的數學成績跟不上,
即使參加輔導班也未見起色。
父母責罵她笨拙、不用心;
老師批評她態度不端正。
無能為力的她,索性放棄了學習。
這是典型的「 習得性無助 」心理。
許多家長未能察覺這一點,
只想著將孩子強行拉回學校。
得不到理解,孩子便逃避到網絡世界中。
因此——
不是沈迷手機導致厭學,
而是厭學後孩子透過手機來逃避和解決問題。
網絡成了他們的"止痛藥",
就像某些成年人借酒精麻痹自己一樣。
每個偏離軌域的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被關註和理解。
被忽視的求助訊號
每個孩子在"變壞"之前,都曾向父母發出過求助訊號。
初期 ,孩子能正常上學,但學習動力不足,成績有所下滑。
發展期 ,孩子學習態度消極,拒絕完成作業,抗拒上學,經常找借口請假。
如果家長及時發現並正確引導,多數孩子能重回正軌。
但恰恰,許多父母采取了錯誤的方法。
如說教、威脅懲罰、打罵訓斥或沒收手機等。
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孩子徹底拒絕上學,封閉溝通,足不出戶,沈迷網絡,甚至產生抑郁情緒。
從拒學到休學,從"不想學"到"不想活"。
當情況惡化到這種程度,焦慮的家長往往會尋求專業幫助。
然而,孩子的厭學和拒學問題,並非簡單地送去機構或醫院就能解決。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於:父母的改變帶動孩子的轉變。
應對孩子厭學,父母的行動指南
面對孩子的厭學情緒,父母常感無從下手。
以下三點建議可作為改變的起點:
1. 調整態度:摒棄偏見,避免輕率指責
當孩子表現出不想上學的傾向時,切忌貼上"懶惰"、"叛逆"等標簽。
放下成見,先關註情緒,再著手解決問題。
我認識一位母親,
她的女兒就讀寄宿高中,
學習跟不上,成績大幅下滑。
理科長期不及格,班級排名墊底,厭學情緒嚴重。
當女兒打電話表示"不想上學了"時,
這位母親的回應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她肯定了女兒的感受:
"高中理科確實困難,換作我也會覺得吃力。"
接著,她用家族例子緩解壓力:
"咱們家族理科都不出色,你爸當年數學還考過13分呢。"
最後,她寬慰女兒:
"盡力而為就好,實在不行就多吃點飯補充能量。"
這番話逗樂了女兒,
消除了負面情緒。
感受到母親的接納,女孩調整心態,轉而從文科尋找成就感。
去年,她成功考入211大學。
父母的包容,正是孩子向上的動力。
2. 轉變心態:放下功利思維,珍惜親子時光
某些家長看到孩子不願學習,仿佛天塌了一般。
他們憂心忡忡,徹夜難眠。
這種焦慮和恐慌情緒會傳遞給孩子,使其更加絕望。
不如暫時放下功利思維,享受親子相處時光。
拋開成績和學業,專註於日常生活,給予孩子有界限的關愛。
感受到父母的真誠關心,孩子也會重拾前進的勇氣。
父母的情緒穩定,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
3. 改進方式:減少挑剔,重建自信
厭學是動力持續下降的過程。
父母應放下挑剔,用新的視角看待孩子。
有段父子對話的影片令人印象深刻:
"這次考試排名如何?"
"倒數第二。"
"上次呢?"
"倒數第一。"
"不錯!有進步。下次再往前一名,好嗎?加油!"
"嗯,我會努力的。"
爸爸一番話,讓孩子笑開了花。
三年後,這個被肯定的男孩,成為了班級第一。
每個孩子都有向善的天性,父母的責任是幫助他們重建自信。
即便學習成績不佳,也一定有其他優點值得贊賞。
正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一株小草也許永遠無法成為參天大樹,但它可能是最翠綠、最堅韌的小草。"
教育的本質,在於發掘孩子的閃光點。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體驗到價值感,才能激發內在動力。
而這種動力一旦萌芽,將成為孩子終身的能量之源!
父母看待孩子的角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心理學家黃仕明曾說:
人只有感受到被愛,才會改變;
人只有感受到被尊重,才會改變;
人只有感受到不改變也被接納,才會改變。
厭學問題無法在短期內迅速解決,也沒有所謂的"特效藥"。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偶爾的脫軌,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用愛心感化孩子。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才是教育的意義。
點個「
在看
」,一起努力~
*海豚學伴推出的 「 學習力測評 」能幫助孩子發現學習強弱項,辨識學習風格,更好地為孩子構建學習正迴圈。快來聯系我們吧。 (鐘老師ID:1️⃣3️⃣2️⃣⑧⑧3️⃣⑧0️⃣⑧0️⃣1️⃣ 梁老師ID:1️⃣⑧6️⃣6️⃣6️⃣5️⃣⑨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