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研究生指導全程親力親為」,這位女教授為什麽火了|新京報快評

2024-03-20教育

呂震宙教授個人主頁截圖。圖/西北工業大學官網截圖

「在研究生指導方面,本人以前從未將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課題組青年教師指導,往後也不會將自己名下的研究生交由他人指導,本人名下研究生的指導將全程親力親為。」

近日,因為教師個人主頁上的這樣一段話,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女教授呂震宙,在輿論場上「火了」。

據報道,呂震宙教授在學校官網教師個人主頁上,將自己開始指導研究生到2022年9月(主頁更新時間),所有碩博士生的畢業年份、姓名、就業去向予以公布,同時還特別強調了,其名下研究生的指導將全程親力親為。

眼下,正值研究生論文評審和答辯的關鍵時期,也是導師和學生關系最緊張、矛盾最頻發的時段。「別人家的導師」一句「親力親為」,就讓不少正為畢業焦慮發愁的碩博研究生集體「破防」。

這也說明,當下的研究生教育,至少在導師育人這一層面,還存在著諸多短板。那麽,究竟是什麽因素阻礙了導師對研究生「親力親為」的指導?導師精力不足,或是重要原因。

根據教育部數據,2023年全國共招收研究生130.17萬人,相比2013年的53.3萬人,10年間翻了一倍有余。但另一個現實是,多數高校的研究生導師數量並沒有跟上,也因此,平均下來每位導師指導學生的工作量就大了很多。

重壓之下,一些導師只能做起「甩手掌櫃」,將自己的研究生轉交給嫡系青年教師指導,或者讓組裏博士生承擔碩士生的指導工作。現實裏,這似乎已經成了常規操作。

與此同時,部份導師和學生關系的畸形發展,也模糊了研究生教育中導師指導的價值與意義。近年來,一些高校片面追求科研數據,對導師的考核指標也趨於單一,這種風氣影響了一部份導師的育人方式,令其從過程導向轉變為了結果導向。

對很多研究生而言,相比於導師,不少教授更接近一個「老板」的角色。特別是在一些理工類科研團隊中,更註重管理,而不是培養。

一些導師將指導精力向更有機會產出學術成果的博士生、高年級碩士傾斜,對低年級或無意於繼續讀博的碩士則采用「放養」策略;一些導師只關註學生的科研進展,而忽視了作為導師在專業指導和身心關照方面的義務。

研究生教育本該是人性化的、個人化的,如今卻呈現出程式化、工業化的特點,這樣的轉變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

比如,在2022年江蘇省所在地高校碩士畢業論文抽檢中,一批「985」和「211」高校的學碩論文抽檢不合格率,就高於全省高校平均水平。

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導師身上。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共同釋出【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就再次重申了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第一責任人」地位,明確提出要發揮導師言傳身教作用,激勵導師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當然,除了強化研究生導師的育人理念以外,為導師們創造潛心育人的環境也尤為重要。

比如,一些高校或將指導研究生折算成一定的教學或科研績效、對育人成果予以褒獎,或大力減輕教師行政瑣事與考評負擔,都是消除導師「親力親為」指導研究生阻力的積極舉措。

說到底,「親力親為」本就是導師培養研究生的分內之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今卻被視作稀少現象被全網熱議,這種現象本身就該引起相關方面的反思。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從未停止,但不管怎麽改,用心育人都應該是一以貫之的核心。也只有當公眾不再對導師培養研究生「親力親為」感到訝異之時,我們的研究生教育才會真正上一個台階。

撰稿 / 公羽(新聞學者)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