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告別無效嘮叨,做「兔子型」父母,這樣教孩子成長更快!

2024-07-20教育

「快過來吃飯吧!別玩了!胡蘿蔔有營養,必須多吃點,每次吃飯都挑食。

已經9點多了,還磨磨蹭蹭不睡覺幹嘛呢?晚睡會讓人變笨,你以後成了笨蛋,可別怪媽媽。

我剛拖的地,你非得走來走去,一點也不能體會媽媽的辛苦,以後可怎麽辦?」

嘮叨似乎是大多數媽媽的標配,生怕你餓了、冷了,哪裏沒做好她就能叨個沒完沒了。

然而真正能聽進去的孩子是極少數的,越嘮叨的媽媽孩子就越叛逆。

01嘮叨帶來的「副作用」

心理學上有一種「超限效應」,指的是原本對一件事可能是有趣的,可這件事一再的出現後,就會讓你開始產生反感的心理。 這種心理放在孩子身上同樣適用。

父母教育孩子是應該的,但是過度的嘮叨,很容易變成對孩子的指責,誰會喜歡被指責呢?

在一件事情上,如果你說得越多,說服力就越弱,孩子也往往做得越差,甚至會帶來更深的影響。

01 孩子不願傾聽

父母只要看到孩子的問題就願意馬上說出來,認為如果不說孩子就不會認識到。

父母絲毫不給孩子辯解的機會 ,孩子會覺得非常的委屈,心裏有話說不出。

而且就算孩子說出來家長也會認為孩子是在頂嘴,不聽話再為自己進行狡辯,是不尊重家長的表現。

久而久之孩子便會不愛再聽父母講話, 他們失去傾聽的耐心,認為不管自己怎麽做都贏得不了父母的歡心。

02 孩子學業受到影響

嘮叨最大的特點,就是負面情緒和每日重復。

父母長期嘮叨會 導致孩子體內的應激激素水平升高,改變大腦結構,從而影響孩子的記憶中樞。

另外,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過度幹涉而感到無助或無趣。由於缺乏自主權,孩子可能會失去對學習的熱情,從而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

圖片源於電視劇【小歡喜】

當父母喋喋不休時,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臉上的不耐煩、不信任,還有語氣裏的埋怨、指責或命令。

03 影響親子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開始不斷增強 ,特別是高年級孩子,他們覺得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

如果父母在這時,還是事無巨細或者逮個機會就不斷地嘮叨,孩子不僅聽不進,而且還會覺得很煩。

家長嘮叨,孩子抵觸,兩者之間很容易爆發爭吵。

02做「兔子型」父母,少說多做

曾經看到過一個調查:

「每天回家後,你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是什麽?」

大多數家長回答是:

「作業寫完了嗎?怎麽還不去寫作業?寫完作業不能再學點別的嗎?」

當孩子聽到父母嘮叨「作業做完了沒?」之類的話後,也會在內心反抗父母,產生厭學的情緒!

改變這種狀態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學著做那種「兔子型」的父母,少說多聽。

01 一天內批評不要超三次,且就事論事

喜歡嘮叨的父母,就喜歡拽著孩子雞毛蒜皮的小事來批評。

當你第一次批評時,孩子的內心感受是內疚、反省,其實就已經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從第二次起,孩子就會不耐煩,如果再來個第三次第四次,他內心就會燃起憤怒的小火苗, 直接由逆反演變為抵抗心理!

而且批評要避免東拉西扯, 切忌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並行泄出來。 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裏想:「反正我也不可能全部改好,改一個你又會嘮叨其它的,索性抗爭到底,我啥也不改了!」

02 限時管理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為孩子做出簡單的規劃 ,比如規定上午寫作業,下午去遊樂園。

慢慢向更細的維度進行限時 ,比如穿衣、吃飯、收拾書包、洗衣服等需要多長時間,事先與孩子一起制定好,同時可以輔助一個時間管理器。

根據超限反應,父母提醒次數多了,孩子反而不會往心裏去。

但是設定了倒計時,孩子對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數,也更容易意識到時間的流逝,有緊迫感。

等孩子適應之後,就會有一個固定的節奏,作息更有規律,我們就不必跟在後面嘮叨了。

03 變說為聽

在看到孩子做事情的時候,聽孩子說他們這樣做背後的原因。不要急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我們和孩子的年齡相差很多。

和他們之間一定是存在代溝的,而且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這勢必會引起處理方式方法不同。所以家長們可以 試著多聽聽孩子說出他們的心裏話。

家長可以適時地和孩子進行交流 ,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和以平等的態度和他們溝通,他們會視父母為朋友,心甘情願的和他們分享生活中的煩惱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