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告別小兒發熱焦慮,中醫兒科有妙招

2024-07-20教育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王粟實

兒童處於不斷地生長發育過程中,五臟六腑的功能相對不夠完善,尤其表現為肺脾腎三臟不足,抵抗力較差,和成年人相比更容易患病。尤其是學齡前期間,由於上幼稚園等社會活動,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概率,很多孩子一個月就生一次病的問題嚴重困擾著家長。那麽中醫在預防以及治療小兒常見病方面有什麽特點和方法?下面有幾則家長常會遇到、與中醫兒科有關的科普知識,希望能給廣大患兒家長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幫助。

一、孩子生病該選擇中醫兒科還是西醫兒科?

中醫兒科的特點是以中醫藥治療為主要手段,包括湯藥、顆粒劑、中成藥等口服藥物和小兒推拿、穴位貼敷及針灸、拔罐等外治療法,抗生素、激素尤其是靜脈給藥套用不多,相對來說毒副作用比較小、更加綠色。

此外,中醫兒科更擅長治療而不是診斷。如果孩子出現不適卻難以確診是什麽疾病,可以選擇西醫兒科,如果是常見病或已診斷的疾病,需要以治療為主,可以選擇中醫兒科。

不少家長認為中醫治病比較慢,適合治療一些慢性病,比如調理脾胃、鼻炎等,不擅長治療急性病,如發燒、肺炎。這個說法只是部份正確。正確的部份在於中醫確實更加「治本」,也就是更加註重兒童體質的幹預,同時重視飲食、餵養、四季防護等,所以在保健「治未病」和慢性病調理方面具有優勢。但不正確的是中醫治病其實並不慢,對許多急性病效果很快很好,比如,小兒推拿的優勢病種就包括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發熱及功能性腹痛,通常一次見效。再比如用養陰益氣思路的方藥治療腺病毒、鼻病毒等病毒性支氣管炎、肺炎收效顯著。

二、小兒發熱怎麽辦?

孩子發燒是最容易讓家長頭疼的問題之一,那麽中醫兒科也有許多調理方法可以預防發燒。

從中醫角度講,發熱是一個正常的人體正邪之氣交爭的過程,是人體在自動幫助正氣對抗邪氣,也就是像咳嗽是為了排痰一樣,發熱本身是一個正常的疾病反應,不超過38.5的低熱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過多幹預,所以發熱並不可怕,也不太需要去預防。但是也要引起重視,主要是重視它的病因,要尋找感染源,或者其他非感染性病因。小兒發熱需要註意的是避免高熱驚厥和脫水,因此在溫度過高時要及時降溫處理,或者補液等。

發熱通常的病因是感染性疾病,兒科常見的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部位大多在呼吸道或者消化道居多。中醫認為反復呼吸道感染的根源還是在於脾胃,因此可以透過中醫藥的各種方法調理脾胃、顧護衛氣以及增強抵抗力,減少孩子發生感染性疾病的頻率。

三、小兒肺炎有哪幾種?

肺炎也是最讓家長頭疼的問題,可以辨識以及預防肺炎的方法有哪些呢?

肺炎分類一般根據解剖和病因兩種,比如支氣管肺炎指的是炎癥的位置,而黴漿菌肺炎指的是病因系黴漿菌感染。通俗來講,肺炎表現有較典型與不太典型兩種,容易辨識的是前者,就是咳嗽、發熱甚至喘鳴等癥狀比較劇烈,聽診肺部雜音也很明顯,一般至少需要做胸片確診。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是後者,就是咳嗽、發熱等癥狀都不明顯,肺部聽診也不典型,甚至有的表現就是感冒流鼻涕,結果一檢查已經肺炎了。

從中醫角度看,不太典型肺炎的孩子通常具有體質相對較弱,平常對疾病反應也不太劇烈,或者不太容易發高燒等特點,這就需要家長配合醫生多掌握孩子的既往情況,盡量主動要求做化驗檢查等,以免延誤病情。另外,肺炎痊愈的時間相對較長,炎癥病竈吸收通常需要數月,在這段時間會比正常孩子易感,從而再次肺炎,所以肺炎後期需要註意防護。

肺炎的預防與反復呼吸道感染一樣,中醫認為都可責之於脾胃,即重視脾胃的調理,脾胃運化不利,食積生痰,容易使病情反復或加重。調理脾胃除了可以用中醫藥的方法,還要重視平時飲食護理,比如少食甜食、油炸及生冷制品,保持大便通暢等。

四、兒童中藥容易入口嗎?

中藥一般比較苦,兒童重要和成人的不太相同。兒科的湯藥很多會添加甜葉菊改善口感,所以都有甜味,大多數學齡前兒童能夠接受,但是一般不宜加入過多數量以免影響藥性。兒科開藥一般方子不大,且多用藥食同源的藥味,對比成人的中藥毒副作用相對小,但是每個孩子體質和敏感性不同,大多不連續用藥超過2個月,如果病情需要則每3個月或半年要進行肝腎功能的檢測。

除了普通口服湯劑,很多醫院還開設了顆粒劑型,即醫生根據具體病情開具處方,但取出來是顆粒劑的包裝,類似於中成藥,每頓一小包,用開水調勻沖服即可。主要優點是服用水量少,便於給不配合的孩子或小齡兒童餵服,且方便攜帶。

兒童中藥還包括用煎煮的藥液進行藥浴、熏洗、霧化吸入、塗擦、漱口、灌腸、直腸滴註等多種途徑,經過黏膜、皮膚吸收,在「臟腑清靈,易趨康復」的兒童身上效果都很顯著。

五、家長可以進行小兒推拿嗎?

小兒推拿是一門中醫兒科學與推拿學的交叉學科,是一種越來越被廣大群眾認可的、無創的、相對綠色的治療方法,原因在於一般3歲以下小兒對口服藥物等療法接受度差,而小兒推拿以做手穴居多,易於被患兒接受。

小兒的保健推拿手法有很多,常推薦比較容易操作、療效好的有兩種,第一個就是捏脊,俗稱搟皮,就是把皮兒從下到上搟上去,具體是從背部下面的長強穴順著脊柱一直捏到上面大椎穴,可以大約取從小兒兩臀部中間的紋頭端開始一直到後頸部。具體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前的通常網絡可以搜到的易於操作的手法,或者馮氏捏脊手法都可以。每次6遍,每天1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晨起效果相對最好,作用是疏通督脈、運脾和胃,對於多種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有效。但要註意大多不在孩子發熱時捏脊,以免加重熱勢。

另一個是摩腹,就是在孩子腹部用手掌做較輕的環形運動,不用太大力,作用層次在皮膚即可。除了腹部,操作部位可以擴大到胸、脅部效果更佳。如果孩子大便不太通暢用順時針摩腹,如果大便通暢或腹瀉則逆時針摩腹。每次3-5分鐘,每天1次,操作時一般需要隔一層薄衣服以免造成皮損,以出現打嗝、放屁、肚子裏有響聲為效佳。摩腹作用是健脾助運,消積化痰,因「胃不和則臥不安」故也有很好的助眠作用。註意如果孩子出現急性腹痛,需要排除急腹癥等問題再進行摩腹。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