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全網都在嘲笑的「子涵媽媽」,到底做錯了什麽?

2024-02-22教育

「老師,我們家子涵怎麽了?」

最近網絡爆火的「子涵」梗,源自一張聊天圖。

一位「子涵媽媽」在聊天群裏對著幼稚園老師發出靈魂質問:

「老師,我家子涵早上去學校的時候還是好好的,放學發現被蚊子咬了一口,幼稚園就這樣看孩子的嗎?」

在老師解釋幼稚園每周都有殺蟲之後,「子涵媽媽」依舊不依不饒:

「那為什麽沒有咬別的小朋友?」

如此荒誕又可笑。一時間,「我們家子涵」成了全網快樂的源泉,網友紛紛造梗調侃:

「老師,為什麽我們家子涵拍照只有半張臉?」

「老師,我們家子涵為什麽坐在最後面?」

「老師,今天怎麽沒有提醒我們家子涵喝水?」

現實中的「子涵媽媽」

比網絡梗更加讓人窒息的是現實。

在一篇名為【當你遭遇「直升機父母」】的征集稿中,網友紛紛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子涵媽媽」式的故事。

——我升入高中,媽媽在附近租了房。開學前一天晚上,她特意帶我從住處走到學校,美其名曰認路。後來,我才知道,她是要確定路上的時間。中午12點放學,如果12點零6分我沒有到家,就會收到電話轟炸。

——有一次我和導師吃飯,4個小時沒看手機,當然也沒有接到媽媽的電話。她透過我的微博關註,一一找到了我暗戀過的男生、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進行詢問,還報了警。一時間,班上所有同學都在找我。

——高考填誌願時,在我爸不斷的勸說下,我又一次順從了,填了他替我選擇的學校和專業。然而,在拿到錄取通知書後,我媽托人咨詢後得知學校老師之間有幫派鬥爭,轉頭就對我說:「你退學重考吧!」

來源:視覺中國

新聞媒體上類似的報道也層出不窮。

17歲的重慶女孩佳佳,在開學前夕,突然發現自己中央戲劇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不翼而飛。

一起消失的還有她的媽媽。失聯的媽媽留下了一張寫著「對不起」的字條。

原來,媽媽一心想讓女兒報考原生的師範學校,以後能留在身邊做一個老師,所以偷偷拿走了女兒的通知書。

還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父親,為奔三的兒子網路聊了10多個女孩兒;父親幫女兒在網絡上交了個男朋友,聊了1個月後才放心地移交給女兒……

如此種種。你會發現,原來段子真的來源於生活。

在【父母與青少年】一書中,作者海姆·吉納特將那些如同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的頭頂,孩子只有打噴嚏才能不報告的父母,稱為 「直升機父母」

在「直升機父母」的眼中,孩子是寶貴的易碎品。頂好是造一個玻璃罩子,將孩子放在眼皮子底下,24小時監守。

他們的口頭禪是「我是為你好」「爸爸/媽媽還能害你嗎」。孩子不聽,那當然是孩子不孝順。他人和社會都理所應當為他們的「為孩子好」而讓路。

遊樂場、小區、學校裏,誰還沒遇上過幾個這樣的「子涵媽媽」呢?遇上了,也只能「退避三舍」。畢竟,咱惹不起,還能躲不起嗎?

熱梗背後:千千萬萬個「子涵」

躲不掉的是「我們家子涵」。

看似被「子涵媽媽」萬千呵護的「我們家子涵」,心裏面有苦說不出。

在他們之中,有人已經是30歲的博士,內心依然「害怕爸爸不高興」,害怕在人際關系中發生沖突,害怕對別人說「不」。

有人後來做了許多叛逆的事情。

有人想隱姓埋名去一個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

有人覺得自己慢慢變成了一個廢物。

此後漫長的人生裏,他們可能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去慢慢填平心中的孔洞,修復看不見的傷口。

英劇【黑鏡】第四季裏,講述了一個瘋狂版「子涵媽媽」的故事:

女孩莎拉3歲的一次偶然走失,激起了媽媽強烈的保護欲,在她的腦子裏植入了一枚「天使方舟」芯片,用來全天候監控女兒。

比如,當媽媽覺得血腥的畫面會給莎拉帶來驚嚇,就讓她眼前的畫面自動打上了馬賽克。

然而,這樣全方位的保護帶來的卻是,莎拉喪失了辨別情緒、感受情感的能力。即使後來媽媽關閉了「天使方舟」,莎拉卻已經無法面對真實的世界。

在到底什麽才是對孩子好的這個問題上,「子涵媽媽」的認知常常失去了平衡。他們恨不得按照一份標準的兒童成長清單來培養孩子,卻從來沒有蹲下身問一問自己的孩子,心裏面想要的是什麽。

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美國知名教育家朱莉·利斯柯特·海姆斯提到:75%的家長寧願孩子在耶魯大學沮喪抑郁,也不願孩子在亞利桑那大學過得開開心心。

這何嘗不是另一個版本的「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單車上笑」?

而在逼仄的親子空間中逐漸長大的「我們家子涵」,很多已經成年了,卻依然是一個「超齡嬰兒」:缺少基本生存的能力,依賴父母的指令生活,指西不敢往東,沒有自信,喪失了獨立的能力、進入親密關系的能力,甚至是快樂的能力。

他們,是他們自己,卻又不是自己。

在「子涵媽媽」的高壓下,不堪重負的孩子們,有的放棄了自己,選擇做媽媽的「乖寶寶」;有的患上了精神疾病;有的不惜采取極端措施:直接摧毀頭頂的「直升機」或者自毀。

畢竟,能跟老師質問出「蚊子為什麽只咬我們家子涵」這樣離譜的問題,回到家裏,「子涵媽媽」轉頭就能對著子涵喝問:「為什麽你這次沒考到100分?」「為什麽你這次沒能升職?」「為什麽你還不生孩子?」

「毀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包辦一切。」

蔡誌忠寫在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書中的這句話,就像是幫千千萬萬個「我們家子涵」喊出來的控訴。

只有你放輕松了,他們才會飛得更高

在一次講座中,一位家長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的時候,我怕他磕著碰著,就把家裏所有家具的邊邊角角都包上了海綿。」

面對這樣的過度保護,李玫瑾教授氣憤地問她: 「你能把家裏的邊角包住,但你能把整個世界都包起來嗎?」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幾十年前面對過度教育的家長,就曾語重心長地教導: 「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只手。」

來源:視覺中國

【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作者沙拉,在剛剛舉家搬到以色列時,也曾是一名「子涵媽媽」:每天中午給孩子送飯,連學校的看門大爺都認識了這個「中國媽媽」。

其他的家長勸她:「你真的希望孩子成功嗎?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撤退吧。只有你放輕松了,他們才會飛得更高。」

後來,她不再送飯。女兒也長籲一口氣:「我終於不用再被同學們笑話了!」

過度撫養孩子,從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是對孩子的一種心靈侵犯,也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力和適應能力。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體驗世界的權利。

即便是父母,也不應該剝奪屬於孩子的這份權利。

放手是為孩子長遠計,是更深沈的愛。

這門功課,需要一生的修為。

來源: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當你遭遇「直升機父母」】,公眾號:人物

【讓老師緊張的「我家子涵」是誰?】,公眾號:央視網

作者:婷婷。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