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一個高贊的段子:怒砸兩百萬,「雞娃」到25歲碩士畢業,把娃雞出抑郁癥,父母雞出腦溢血,然後畢業開滴滴……
很多暴跳如雷的中產父母在貼文下面吼,這都是特例!!
本人沒有「雞娃」的焦慮。作為一個上個世代吃到過學歷紅利的人,今天這篇,就來聊聊為什麽「雞娃」絕對不可持續。
一、遺傳決定教育的上限
這屆號稱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父母,已經喪失理智到,要與自然規律逆著來的地步了。
無論科學家和心理學家投擲怎樣的論據,充分說明能吃讀書這口飯的,只能是少數人,中產家長們還是不甘心。
美國的行為基因學家凱瑟琳曾在她的論著【基因彩票】中,闡述過一個「爆炸性」的觀點,即遺傳基因對人生結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甚至可能比環境更大。
專業的論述我不再參照,作者用詳盡的數據研究說明,基因的影響是真實存在、也無法打破的。
「人定勝天」的前提,是先要承認和面對「天」這一客觀存在,然後再去思考如何透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環境。
不信邪的家長會說,「正態分布」只是群體特征,你怎麽知道我娃就不能「逆襲」?
只要資源和努力到位了,娃都能成學霸嗎?
事實絕非如此。
資源這塊不用談了,這是顯性的、可量化的條件,家長一般找不到什麽借口。
但是努力,這是隱性的、無法量化的條件,所有「雞娃」的家長,都會在這個條件上無限要求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衡量的標準,靠孩子每天付出的時間嗎?還是靠孩子苦讀認真的樣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無窮無盡的學習裏「磨洋工」、表演努力,即使他們全體都在「有效努力」,最後的結果,就是這張「蘑菇雲」。
然後你家娃還是上不了重點中學。
很多中產都是被迫「雞娃」,不是雞了就能變好,而是不雞就會滑落。
站在孩子身心的角度考慮,短期「雞娃」的利益必定會被長期虧損所沖抵,這是必然的。他要麽會在更高的學段被打回原形、淪為平庸;要麽會付出極其慘痛的身心代價,可能終身都無法感受幸福。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顧一切「雞娃」的中產父母們,不知道圖謀的是哪一種「深遠」?
二、學歷紅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過去20年,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知識型技術型崗位的需求,各行各業都呈現出「知識紅利」的普漲,而這種普漲是與學歷教育直接掛鉤的。
我考大學那一年,中國的大學還沒有擴招,更沒有985、211這樣的規劃,我的同齡人,都是那個時代「學歷紅利」的受益者。
我們透過拿到一個不錯的文憑,的確就可以在就業市場獲得較大的競爭力,進一家不錯的單位,拿一份不錯的薪水。
很多「小鎮做題家」們,很可能就此走出家鄉,落戶一二線大城市,隨著房價的飆升實作資產的增值。
但是現在呢?這樣的路徑還普遍存在嗎?
本科學歷已經藍領化,除了一些頭部高校的優勢專業(基本上這種專業都是要讀到碩博以上的),其他普通高校的一般專業,拿到就業市場,可能都比不上一個農民工的簡歷。
而大部份被雞的孩子,大學時都會處在這個層級。
「學歷貶值」早已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了,考研那麽辛苦,碩士博士一樣不好找工作,畢業後的薪金,也不比本科強。
我真的很同情今天的孩子,沒日沒夜地學習、考試,累死累活20年下來,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能不「家裏蹲」就已經很好了。被「雞」到抑郁自閉、甚至跳樓的案例屢見不鮮,成才成不了,成人也做不到。
內卷到極致,折射的是,這個社會已經無法創造增量價值了。
如果晚生20年,我一定厭學。這是我跟我兒子說的話。
讀書當然有更廣泛的精神層面的意義與價值,但是從幼稚園到大學的這一套考學體制,就是為國選才,就是普通人攫取更多社會資源的晉身之階。
這樣的路徑依賴現在已經不成立了。並且,它的邊際效益已經不是遞減,而是直接打骨折,打到灰飛煙滅的那種。
三、數碼化時代的有效努力
當父母真的不容易,因為在孩子未成年時,很多選擇是由你來把控的,而選擇,的確是大於百倍的努力。
我去年才知道,現在QS排名很高的兩所新加坡高校:新國大和南洋理工,在我上大學的那個年代,曾經對中國幾所高校開過綠燈,只要是這幾所高校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可以任意選擇這兩所高校的相關碩士專業就讀,學費和生活費全免,每月還有生活補助,足以cover日常生活開支。
我的母校就在那個綠色清單上。我是以最優等畢業的,符合全獎申請條件。
如果我的父母,當年有這樣的資訊渠道和國際視野,那麽我在新加坡讀一年制碩士然後再申請牛劍的碩博文憑,簡直易如反掌。
這就是當年像我這種,有學習能力,但是家庭並不富裕的學生的最優選。
何況20年前,留學紅利的高峰期,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絕好的機會。
我當然不怨我的父母,當年能有這樣意識和資訊渠道的中國父母,千萬人裏也沒有一對,但是這會提醒我,為人父母,有高一層的眼界和資源是多麽重要。
尤其是在當今這樣卷無可卷的現實面前,你不光是在拯救你的孩子,也是在拯救你自己。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布局,會帶來幾代人的「松弛感」,否則,你辛辛苦苦爬到一座山頂,你的孩子依然要從山腳開始往上爬。
努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必須的,但是要找對方向和軌域。
我做商業模式輸出,會格外關註杠桿的位置。教育也好、賺錢也好,優質的模式一定是架對賽道的復利模式。
不是一開始就要把孩子雞上一個什麽高峰,恕我直言,這種只顧眼前短期利益、要吃盡每個階段每個銅板的人,不配擁有財富自由。教育規劃也是一樣,從長遠來看,讓孩子在適合他的軌域上收獲最長久的價值,才是讓他越往後、收益越大化的正確姿勢。
要麽你雞自己,換個身份,給娃在世界範圍內選擇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要麽你掌握足夠多的生產資料,無所謂娃讀書讀成什麽樣。
前一種,不得不提的是,如果娃將來回國,那麽留學紅利也在消退;如果娃留海外,已開發國家也沒那麽好躺平了,並且,世界局勢動蕩因素在增加。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對於普通中產來說,你是砸鍋賣鐵在國內雞娃,還是費盡周折在國外落腳,差別並不大。你娃能不能過得松快點,一是取決於他的智商,二是取決於國外神仙般的底層生活還能延續多久。
後一種,其實更靠譜一點,因為主動權在你。你想在娃身上使勁,這多半是不現實的,但是自己能做到哪一步,這是相對可控的。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勢能高於孩子的勢能,你們都會輕松很多。如果父母爛泥一灘,卻指望孩子出息,那麽孩子唯有憑借個人素質勝出,這是基因彩票的事,可遇而不可求。
他獲得高勢能了,也勢必會與父母做切割,該自己支棱的還得自己支棱起來,即使不能助益,也至少不要拖孩子後腿吧?
這兩種努力,如果你都不想做,還是想換個思路「雞娃」,那你可真是夠懶夠廢的。
很多教育博主都說,現在是AI時代啦!要培養孩子的感知力、領導力、審美力、溝通能力blablabla
你培不培養,人工智能時代都不再需要全員上班了。
你讓你娃活出自己就可以了,單一的評價標準將被打破,每個人在水瓶時代都可以活在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中,「雞娃」也就不存在了。
活成自己,還用「雞」嗎?
新一代年輕人已經用不婚不育表達了對瘋狂雞娃等內卷社會的絕望和抵抗,人到中年的你,手頭已經有個娃,甚至幾娃,就不得不面對下行周期、老齡化、AI挑戰、學歷下沈、擇業觀念改變等諸多沖擊。
要明白,人與人的競爭,絕對是系統的競爭。在家庭這個層面,娃只是系統的末端環節,你才是高一級的存在。放棄自己的成長而雞娃,是舍本逐末的無知和短視行為。
你絕不是在為他好,而是讓他與別人家兩代甚至數代人的資源對抗,而他能對抗的唯一途徑,只有學習,這條已經越來越沒落的資源爭取之路。
你是心硬?還是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