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既要會學,也要會考——不可或缺的兩大應試技巧

2024-01-19教育

考試,這一歷經時間洗禮的人才選拔機制,至今仍穩坐選拔的寶座。

談及考試,多數學生或許會感到如履薄冰。無盡的試卷、接連不斷的測驗,仿佛將學生推入了一個永無止境的考試漩渦。從日常小測到周考、月考,再到決定命運的中考、高考,每一次考試都像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山峰。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們渴望有一天能夠擺脫考試的束縛,感受那久違的自由與輕松。

然而,考試並不僅僅局限於學校。當我們步入社會,求職考試、職稱評定、崗位晉升、技能認證等各種各樣的考試接踵而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缺乏應考能力的人往往會寸步難行。

我曾聽聞一則關於同事的故事。他是一位英語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因擔任領導職務而需要參加幹部輪訓考試。在眾多科目中,有一門市民通用英語。盡管他擁有英語碩士的耀眼光環,但仍被要求參加這門看似簡單的考試。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考試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的學歷有多高,都必須按照規則來。

考試之所以長盛不衰,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考試為入學選拔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衡量標準,確保了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其次,考試產生的壓力能夠激發人們的動力,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準備。同時,考試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它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示出自己的記憶、表達、分析和綜合能力。

然而,考試並非萬能的。有時,高分並不一定代表真實的學習水平。有些人雖然學習刻苦,但在考試中卻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應試技巧或者過於緊張。相反,有些人雖然平時學習一般,但卻能在考試中超常發揮。這說明,學習能力和應試能力並不總是成正比的。

因此,我們要認識到考試的兩面性。既要重視它作為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也要看到它在評價學生能力方面的局限性。作為學生,我們不僅要努力學習知識,還要學會如何應對考試,提高自己的應試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立足。

掌握兩大核心應試技能

除了紮實的學習基礎,要想在考試中脫穎而出,還必須精通兩大核心應試技能:一是洞悉命題思路,二是熟知題型結構。

每道題目背後都隱藏著命題者的意圖。他們為什麽要設計這道題?想要考察什麽知識點?這些在命題者心中都是清晰明確的。雖然他們不會直接透露答案,但只要我們細心分析題目,就有可能洞悉其意圖,即明確題目要求我們回答什麽。很多關鍵資訊實際上就隱藏在題目之中,能否「覺察」「領悟」出來,這在考試中至關重要,我們稱之為審題。我們要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善於捕捉題目中的細微線索,切忌偏離主題、胡思亂想。

以2006年高考語文試卷上的一道分析題為例,題目要求考生在閱讀一段關於城市色彩的評述文章後,推斷出歐洲城市商業區「安靜」的原因。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在文章中找到相關資訊並進行推理。文章中提到:「國內很多城市的商業區經常存在廣告過多、過於雜亂的通病,相對而言,歐洲城市的商業區則要‘安靜’得多。」結合題目中的「推斷」要求,我們可以理解,命題者希望考生能夠分析出歐洲城市是如何做到「安靜」的,而不像國內城市那樣廣告泛濫。透過推理,我們可以得出答案,比如「政府部門的嚴格管理」或「當地城市具有城市色彩意識」等。

隨著審題能力的提高,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從題目中辨識出它所屬的知識領域。每道題目都可以歸類到某個特定的知識點或考綱範圍內。在這個範圍內思考問題,就更容易抓住問題的核心。比如英語試卷中的題目可能考察時態、習慣用語等知識點;語文試卷中的題目可能涉及詞語分析、句子分析等方面。無論題目如何變化,只要我們明確它所屬的知識範圍,就能迅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在審題過程中,有時學生還能審出題目的言外之意。我曾聽到兩位學生在走出考場後的對話。一位學生抱怨填空題空格太小,導致他寫不完答案。而另一位學生則自信地表示,寫太多內容肯定是錯誤的,因為空格大小限制了答案的長度。這位學生的敏銳洞察力和應試經驗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洞悉命題思路外,熟知題型結構也是應試技能的重要組成部份。很多學校或考試機構都會建立題庫以規範題型。透過觀察歷年考卷,我們可以發現每年考試的題型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雖然考試內容年年更新,但題型結構相對固定。這主要歸功於命題原則的約束。

目前的考試題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再生式題型,包括填空題、問答題、名詞解釋等。這類題型要求考生具備較強的記憶能力,只要捕捉到一些關鍵資訊並圍繞中心展開回答,就能輕松得分。第二類是再認識題型,如選擇題、改錯題、判斷題等。這類題型要求考生具備通透的判斷能力,在仔細辨認中做出正確選擇。第三類是混合式題型,由以上兩類題型綜合而成,要求考生具備更強的思考和應變能力,需要充分進行知識遷移和再創造。

總之,應試能力包含了豐富的解題技巧。只有掌握這些核心技能並靈活運用它們,我們才能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