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紮根海島小學25年,溫嶺這位女校長給孩子鋪出了一條光明之路

2024-01-20教育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鄭靈芝

很多人羨慕「教師」這份職業,認為老師不僅社會地位高,而且工作相對輕松安逸,關鍵還有寒暑假等大量假期可以享受。但這些「優勢」放到應麗紅身上就體現不出來了。

做了20余載老師和多年女校長的應麗紅,一直紮根台州溫嶺市最偏遠的海島小學,她放棄無數次可以去更好的城市學校的機會,自加壓力不斷帶領海島小學最佳化教學條件,提升教學質素,培養優秀教育人才,拓寬海島孩子們更加光明的未來之路。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為孩子和教育的未來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應麗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眾的肯定,她先後獲得浙江省農村教師突出貢獻獎、浙江省春蠶獎、台州市勞動模範、溫嶺市農村優秀教師、溫嶺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

不忍孩子辛苦學校開支浪費

女校長排除萬難將山頭小學搬了下來

「箬山是我的家鄉,箬山小學是我的母校,我對這裏有著很深的感情!」

19歲那年,師範畢業的應麗紅選擇回到箬山小學任教,身邊很多親友並不是很理解她的選擇。

箬山小學地處溫嶺石塘鎮,是離城區最遠的海島小學,無論從交通便利以及未來發展的角度考慮,箬山小學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應麗紅選擇了箬山小學,也把精力都投入到了這裏。

「我們在山上山下共有2個校區,主校區的東湖校在山頭。從山腳爬上去,要花20來分鐘,如果遇到刮風下雨,上學的路更難了。」應麗紅說,小學生正是貪玩好動的階段,上山下山的路很危險。

應麗紅很早就在心中埋下了要設法將學校從山頭搬下來的想法。

「當時山下的校區,原先是我們學校的幼稚園部份的場地,考慮到小學一年級孩子還太小,爬山不方便,所以一年級的學生都和幼稚園共用山下校區,其余年級的孩子則在山上校區就讀。」但如果要把山上這麽多年級都搬下來,就需要把幼稚園挪到別處。

於是應麗紅為此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跑了很多相關部門,幫幼稚園找到一處更合適的落腳點,經過一番波折,總算將山下校區騰了出來。

山下校區是1996年建的,整個校區經過20多年的歲月侵蝕,已經顯得很陳舊,器材及路線也都非常落後,已經不適合與時俱進的教學要求。

整改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學校經費本身就緊巴巴的,完全拿不出那麽多錢去翻修校園。

應麗紅馬不停蹄,召集學校的相關負責人,一起熬夜想對策,解決翻修校園的經費。

趁著學校放暑假期間,應麗紅帶頭加班加點,親自現場監督,陪著施工隊完成重新裝修。又協調了電力部門升級了全校的配電機房,還抓住政策的紅利,給每間教室安裝上了空調,為孩子們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不過,一切準備就緒,對於東湖校區的搬遷,卻又有一些學生家長和當地人的不理解。應麗紅和學校老師們費了不少心思,才轉變了大家的觀念。

2022年,山上的學生終於全部搬進了山下的嶄新校區。

鐵打的校舍流水的「老師」

女校長堅持以高標準培養新教師

作為溫嶺當地距離城區最遠的小學,箬山小學很難留住學生和新教師。

「一則我們學校太偏遠,二來學校條件確實不怎麽好,對年輕的新老師來說,確實挺難熬的。」應麗紅說,

「生源外流,學生人數也在逐年減少,這個是大勢所趨,靠我個人無法改變。但老師來我這邊培養,我肯定要給他們帶好的,只有老師的技能過硬,以後他們不管調到哪個學校,都可以為教育工作做貢獻,只有教師的整體水平提升上去,才能提高當地整體的教學質素。」

為了有效地開展培訓,應麗紅因「材」施「教」,提出了「為不同的老師提供不同層次服務」的素質提升方案。

對一年期的新教師推進「初為人師工程」,透過「見面課」「推門課」「匯報課」等形式深入課堂教學,為其把脈斧正,每月定期與新教師進行「雛鳳清音」溝通對話。

而對於在校已經2-3年期的教師,應麗紅則為他們打造了「青藍結對工程」,透過「隨堂聽課」、「雛鷹競技系列活動,幫助年輕教師的羽翼進一步豐滿。「對每一位來我這裏的老師,我都是高標準嚴要求的,我幫他們每個人制定培養計劃,也會安排出時間去旁聽他們的課程,還會隨時抽查他們的教案,還會逼著他們去做論文課題……在我這裏,我是不允許他們混日子的。」提及工作方面,應麗紅顯現出她嚴厲的一面。

每到學年末,應麗紅還會以「揚帆水手、掌舵技師、領航船長」三個級層來定位全體老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養企及程度,指引教師成為快樂的水手、智慧的技師、幸福的領航人。她的「請進來、送出去」的培養理念,也促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在應麗紅的培養和推進下,在2023年的溫嶺市級教學大比武中,箬山小學的兩位青年參賽教師雙雙斬獲一等獎,這個偏遠的海島小學讓大家刮目相看起來。「但凡這類比賽,我一定堅持自己陪同參加,一方面給年輕老師打氣,一方面給予他們必要的指引和建議,方便他們及時調整狀態,以最好的水準參加比賽。」

海島娃也可以很「出彩」

女校長用非遺文化「武裝」孩子們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她總會思考一個問題:自己呵護的海島娃,如何讓他們出彩?

應麗紅暗暗決定,自己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這些孩子們的身上,給予他們更多一些的關愛和陪伴。同時,應麗紅也想到了一招「出奇制勝」的辦法。

應麗紅當初讀的小學全學科的師範專業,也就是不論哪個學科,她都可以勝任,不過她個人最喜歡,並且執教時間最長的還是音樂和文藝這一門。

大奏鼓是流行在石塘箬山一帶漁區的民間舞蹈,被譽為「中國漁村第一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了給孩子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應麗紅擔任校長後,把大奏鼓文化融入到音樂、美術、體育等綜合課程,讓孩子們在課程中學習、感悟、傳承非遺文化。

「在教育方面,當前一直推崇‘雙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孩子們正好可以從原來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可以有更多時間學習家鄉傳統文化。」

應麗紅立足「質素興校、特色立校」的理念,主持編制了【漁娃成長一本通】,融合閱讀、運動、勞動、比賽等實踐專案,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她帶領教師團隊一起精心策劃組建大奏鼓、閩南語、漁網編織、海洋剪紙、巧手七夕、地方船模、美食美課等海韻藝術社團,讓家鄉的特色文化在孩子們身上得到傳承、發揚與創新。

每周三下午,是學生們的大奏鼓排練時間,在應麗紅的指導下,大家換上服裝、戴上頭飾,邊奏邊舞,她就在一旁關註每個細節,手把手指導。「大家把腳步跨得更大一些!很好,就這樣,保持住。」

在這樣的校園氛圍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於這項非遺文化的學習和表演中,不少原先膽小怯懦不愛言辭的學生,在加入到社團中後逐漸變得開朗活潑,這份自我認同感也在日常的學習中發揮了作用——孩子們的成績越來越好了。「為了鼓勵學生們多學習和領略我們身邊的傳統文化,我還會在每個學期評選一批‘最美漁娃’,用這份榮譽激發大家學習的積極性。」

2023年上半年,溫嶺當地舉辦了一期迎亞運主題的小學生表演秀,當時,應麗紅和學生們便帶著精心編排的大奏鼓節目參與其中,精彩的表演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讓這個節目光彩照人,一時間成了現場最吸引眼球的節目。在鮮花和掌聲中,應麗紅完成了對孩子們自信心的培養,也給孩子們爭取到更多進城裏增長見識的機會。

因為應麗紅在很多領域的出色表現,她個人也曾陸續收到過無數的「橄欖枝」,也有很多機會讓她可以走出海島,進入城區更好的學校任職,但應麗紅最終選擇留了下來。

「這裏的孩子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