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對頂級教育「祛魅」了:原來人人羨慕的芬蘭教育,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

2024-03-24教育

堂主與女俠

行走世界120+國

與「少年通識」建立心路

女俠與堂主

一說起芬蘭教育,我們腦海中的印象可能大多是:

全球第一、教育領跑

等等字眼,加上北歐國家發達的社會福利體系,給人一種只要孩子在這裏讀書,就會很幸福的感覺。

之前我在看【他鄉的童年】時,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周軼君在看到芬蘭教育後被感動到熱淚盈眶,因為她在采訪後發現

在芬蘭,孩子會得到真正的尊重

,相比起國內的教育,孩子總是被說這裏做得不好,那裏做得不好,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

差別實在太大

這種教育方式上的差異引發了無數觀眾的感概,很多網友都評論說:

(評論來自B站網友評論)

但最近一篇文章,打破了芬蘭教育的濾鏡,文章名叫

【我的社牛孩子,在芬蘭小學被霸淩之後】

,作者是一位媽媽,

她講述了移民芬蘭之後,孩子真實的校園生活,其實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幸福」。

1

我們眼中的芬蘭教育:

「烏托邦」的代名詞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我們看到的芬蘭教育可以說是

教育的範本

。他們有著

「全球最嚴苛的教育選拔制度」

,連幼稚園的老師都要碩士學歷起步,這

給孩子們的基礎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圖片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更像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這裏

沒有考試,因為芬蘭教育不主張競爭,甚至避免競爭

。這是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生活?

(圖片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不僅如此,

老師的教學水平高,授課內容有趣,又和藹可親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習已經不再是充滿壓力和痛苦的,反而讓孩子們更有積極性。老師也是同樣,

穩定的收入和課程內容的自由度,讓老師們有時間「充電」,學習自己想學的任何知識

,再傳遞給學生。

(圖片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芬蘭的家長們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們說

和孩子成為朋友這件事也需要樹立規矩和邊界

,並不是和孩子打成一片就是最好的。

(圖片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和孩子的日常相處當中,他們會

引導孩子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鼓勵孩子提出解決方案。

(圖片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社會也沒有那麽大的競爭壓力,不會去攀比,甚至大街上是沒有奢侈品商店的,也不會用貧富來劃分學校的層級,這裏的一切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充滿了吸重力。

(圖片來自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2

真實的芬蘭教育:

像長了虱子的華麗長袍

這是我們透過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看到的芬蘭教育,但是真實的芬蘭教育和生活,卻並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近乎「完美」的那一面,

它仍然有瑕疵、有教育的問題

01

過度的寬容和自由

讓孩子更加肆無忌憚

因為芬蘭崇尚尊重孩子的「快樂教育」,這也意味著

老師不能對孩子太嚴厲

,但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老師管不住學生,這也會間接提供學校霸淩的土壤

這位媽媽的孩子今年就遭遇了校園霸淩,原因是孩子的音樂成績好,以至於每天放學的時候,都會「收獲」男同學扔過來的東西,其中甚至包括衣服、鞋子之類的物品。

孩子拿著照片和影片向老師反映,卻沒有收到學校的任何反饋。家長給學校發郵件,得到的回復卻是:學校每天發生的事情很多,沒辦法確定這是真的。

試想當我們作為家長得到這樣的答復時,是怎樣無奈又無助的心情?

所以在芬蘭,即便確認是霸淩,老師也沒有辦法對學生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舉措,只能交給學生的家長,

如果家長不對孩子加以約束,那麽老師也沒有任何辦法。

同樣嚴重的還有

學生手機泛濫

的問題,雖然課堂上是不允許玩手機,但是學校只要允許孩子帶手機到學校,孩子就永遠可以找到機會偷偷摸摸玩。這些都是

非常考驗孩子的自控力和家長引導能力

的地方。

02

「快樂教育」

對家長的要求更高

即便是在芬蘭,也同樣躲不掉家長群帶來的壓力。如果孩子在學校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老師又不能給孩子施加壓力,

那麽老師就會要求家長監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家長也是一種「壓力」。

這位媽媽說,因為孩子的芬蘭語是0基礎,在那邊語言班讀得很困難,語言老師前後和她開了多次家長會溝通這個問題,後來好不容易幫孩子找到一個背單詞的app,

讓孩子的芬蘭語正確率提高到了80%,老師依然說孩子還需要努力

她說,原來在國內的時候,因為時常加班到很晚,所以孩子的學習是托管班來接手,但去了芬蘭之後她才發現,

在這裏下班後父母必須負擔起輔導孩子學習的任務,因為老師只管孩子的學校表現,

如果家長不施以援手,那麽孩子錯的題就會一直在那。所以這些問題最終還是需要父母來引導。

03

「快樂教育」並不意味著躺平

當我們都對芬蘭沒有考試羨慕不已的時候,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事實上,

芬蘭的小學同樣有考試,而且頻率並不比國內低

,每個科目學完4-5個單元,就會舉行測試。期末前半個月到1個月的時間內,每周都會有一次考試。

只不過他們的學習和考試,看重的是另一個維度

。比如說,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氣候、氣流和電路的知識,讓學生自己焊接電路、組裝小電燈。還有我們之前在影片和直播中聊過的——PBL(現象式教育,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就是以「孩子的認知」,而非「知識」為教育核心,

從一個現象開始,向下探尋問題的本質,這個過程可能跨越很多學科,所以對老師和孩子的跨學科素養要求都非常高。

這位媽媽說,因為孩子兩門考試不理想,加上語言問題,

差點被老師勸退學

所以嚴格來說,芬蘭的這種「快樂教育」其實仍然是在篩選,

他們篩選的是那些真正對學習有渴望和興趣的孩子

,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那麽老師也不會多作要求,畢竟在芬蘭,哪怕做一個藍領生活也不會太貧窮,一個水電工的時薪都能有100歐,生存是沒有問題的。

3

好的教育

也許不在別處

無論是【他鄉的童年】,還是真實的芬蘭教育,都只是給我們呈現了這個世界的一面而已。

回歸到學習的本質上來說,

任何一種學習,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同時學習本身也需要檢驗,來了解孩子學到了多少

,所以考試是一種必要的方式,當然,它可以有不同的考察形式。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反感考試,而是反感我們用考試來給孩子下定義

,成績好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差就是「沒努力、不認真」。

成績本身是孩子階段性學習成果的反映,並不足以說明孩子的本質。

而對於家長來說,尋找好的教育本身也是一個偽命題,

教育本身也是成長,一味地尋找「好的教育」本質上還是傳統觀念裏的「等、靠、要」

,世界上並不存在完美的事物,我們都需要透過持續地成長,來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拓寬自己的視角,

所以不只是孩子要學習,身為父母的我們依然要學習

這篇文章或許讓我們對芬蘭教育有了新的認識,看到了芬蘭教育的不同側面,同時也是在提醒我們,

對於事實保持理性的思考

,人生路長,

教育不只是學生的必需品,也是家長的必修課。

就像我們為孩子精心打造的通識啟蒙課——「少年通識」,它向孩子展現了一個全新的學習視角:

原來知識的框架,不是基於學科的邊界建立起來的。

孩子可以在空間和時間的合縱連橫間,了解

自然科學的演進

,理解

社會科學的架構

,欣賞

人文藝術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社會和人文的底層邏輯之上,形成判斷和思辨的能力。

少年通識 · 體驗課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女俠與堂主的

「少年通識 · 家庭成長營」

,我們從整個課程體系中遴選出部份章節,打造了

「少年通識 · 體驗課」

,其中包括:

3期精品影片課

1期專題加餐課

1期拓展直播課

2則「少年通識」社區答疑

2則特邀嘉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