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晚熟的大學生,被嫌棄的應屆生,被鄙夷的文科生,年輕人太難了

2024-01-13教育

大家好,我是藍白。

今天從一篇文章開始聊吧。

三聯有篇文章說,現在大學「高中化」,大學生越來越晚熟。

裏面有些細節,教授跟大學生說:你們連豬都沒見過,鄉下都不想去,還天天敲鍵盤關心農村問題。

學生們都愛戴口罩,不是為了防病,是不想和認識的人打招呼,走對臉低頭溜過去,裝看不見。

三年疫情下來,教室裏的氣氛安靜的可怕,沒人聊天討論。

一個宿舍的發生矛盾了,巴掌大地方,就離兩米遠也不當面說,寧可發微信說。

住一塊的同學,一年到頭甚至沒一起吃過飯。

家長們操心沒邊了,自發的建家長群,甚至還有陪讀的,管天管地管空氣,擔心自己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生怕出一丁點心理問題。

按我理解,晚熟的大概意思,應該是智商很高,成績很好,互聯網玩的賊溜。

但是既害怕、也不擅長、更也不想跟人打交道,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都懶得搞,心態有點敏感,少了一些沒心沒肺臉皮厚的勁。

可能這些情況確實有吧,我通篇看下來覺得,現在網上的輿論,對大學生的指摘未免太多了些。

原來什麽時候?現在什麽時候?

評價體系和標準變了啊朋友們。

原來哪有這麽多束縛,學習考試起居生活心理娛樂,自己看著辦,從小到大散養的多,上到半道輟學的也多,競爭沒那麽激烈。

那時候考證,考研,考公的才有多少?

2008年,考研人數是44.6萬人。今年是438萬,猛增10倍,這還是連增8年後人數降了。

2008年,國考人數是64萬人。2023年報名了259萬人,透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達到了70:1。

當初考教資的只有17.2萬人次,2021年達到了1144.2萬人次,報考人數10年翻了66倍。

那時候,社會上彌漫著創業和賺快錢的氛圍,考研考公是一種選擇,找工作的門檻不高,也是一種選擇。

還有林林總總,畢業之後有開店的,開公司的,擺攤的,走偏門的,同班的畢業幾年,做的事都跟專業不搭噶。

網上全是馬爸爸的演講,四處彌漫著「聽懂掌聲」的雞血,當老師就覺得一輩子看到頭了。

約束少,選擇多,社會的評價標準是這人「很機靈」,假如說這孩子「太老實」,那屬實是罵人的話。

大學生自然有樣學樣,多少會世故一些。

而且原來沒有短影片微博手遊,手機拍個照都是糊的,面對面的社交當然多了。

現在的標準不一樣了。

一是條條框框變多了。

孩子們從初中高中到大學,被管的嚴絲合縫,交的什麽朋友,幾點回家,看的都是什麽課外書,去學校衣服帶了幾套,大到學費小到內褲都管著。

除了吃飯就是做題,誌願是家長給報的,進到學校,有宿管有輔導員有心理老師有班幹部有學生會,規則越來越細化。

不是大學高中化了,而是先有高中式的管理,才有了晚熟的大學生。

二是社會評價體系變得單一,都在為謀生增添砝碼。

我見過的考證狂人,四六級,電腦二級,普通話證就不說了,教師資格,證券從業、初級會計、駕照,各種獲獎證書,手機裏一大堆考證APP,就為了遞簡歷的時候多寫幾筆增加份量。

學校層級劃的越來越細,二本到一本,從211到985,從985到C9,甚至又變出來個C7。

室友罵罵咧咧打遊戲使我安然入睡,室友悄無聲息的翻書讓我徹夜難眠。

上面說考研10年增加了10倍,教資報名暴增了60多倍。

找飯碗變成了天大的事。區別無非是,考公是為了找到不褪色的碗,考研是為了找到更大的碗,腦子有泡家裏有礦的才去開店創業。

就這種環境,再會交際,待人接物再成熟,被子就算疊成豆腐塊,又有啥用呢?

一定是社會變了,大學生才變了。

對這一代人,你不能既要求像以前那樣有成熟的為人處世風格,又要求他們在面對慘烈競爭環境下做個學習機器。

想讓他們自由,得體,樂觀,獨立,就得創造寬松,沒有條條框框束縛的環境。

家長和學校,想培養出來「既要又要還要更要」的「六邊形戰士」。

這不是教育,這是科幻小說裏的複制人生產線啊。

我記得有一期影片下的評論,具體我忘了,說他室友有點裝,大小夥子老愛用中年人表情,穿衣打扮說話故意扮老氣,大家都挺煩他的。

所以我不覺得這是晚熟,什麽年紀幹什麽樣的事。

你要這樣比,原來70後,80初的,從小還一邊餵豬養家一邊點著煤油燈讀書呢,那能比麽?

時代不一樣了,從小到大周圍都說你只管學習,別的啥也不用操心,包辦一切,到大學隨便玩,畢業有個體面的出路。

結果真上了大學一看根本不是那麽回事,就業壓力比高中有增無減。

心態好一點的咬著牙繼續卷,心態差一點的就破罐子破摔熬夜打遊戲,那可不就成家長老師眼裏啥啥都不行的典型了。

種什麽樹,開什麽花。

不止是對大學生晚熟的指責,還有好多人都在跟風狂踩文科生,又對應屆生百般嫌棄,更讓我覺得輿論對大學生態度嚴苛的過分了。

張老師前段時間說了兩次話,上了兩次熱搜。這人的熱搜體質也是真的強,大概跟董宇輝之間還差個羅永浩的水平。

一次說,文科是靠舔的服務業,另一次說,他公司不招應屆生,要讓他們經歷社會毒打,否則這山看那山高,不會珍惜一周三休的工作。

互聯網一旦傳播起來某句話是很恐怖的,就算他沒這個意思,那味兒也變了。

但是對文科生和應屆生的歧視,這些年眼瞅著炮火越來越猛烈。

學歷低的不要,文科不要,剛畢業的不要,超過35歲不要。

要誰?要理工科,要全日制碩士,要看第一學歷,要年輕沒結婚的沒懷孕的,要晚上和周末接受加班的。

輿論為啥對大學生越來越不寬容了?

可能有兩個原因吧。

1,流動互聯網做到了資訊平權。引人共鳴的觀點,可以在一天內讓幾千萬人刷屏,這在原來不可想象的事。

罵文科生,嫌棄應屆生,原來也有,可是沒這麽大戾氣和聲量啊。

現在文科生開啟手機一刷,微博頭條小紅書抖音,內容全都直戳肺管子,可是又改變不了啥。

我錯了我錯了,別罵了別罵了。

2,當蛋糕變小的時候,挑剔、嘲笑、內鬥、拉踩、貶低就變得理所當然。

說大學生晚熟,說文科生百無一用,說應屆生不踏實,都是借口。

因為企業有選擇,求職者都像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他當然要挑三揀四,卡年齡,卡學歷,卡專業,卡經驗,卡勞動強度。

而接受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教育的學生們,沒有選擇。

朋友說現在幹體力活的真掙錢,瓦工,油工,木工管吃還管送,一年到頭活排的特別滿。

還有水電工,裝燈具,開鎖,通馬桶,修水管的,也越來越貴了。

這說的也不準確,不是體力活掙錢,而是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掙錢。

你看進廠的普工,工地打下手的小工,庫管,保安,外賣快遞,愛幹不幹。

人社部的數據,【中國藍領群體就業研究報告(2022)】說,雖然藍領規模4億人以上,但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超過1.5,即每150個崗位只有100位求職者,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缺口達到了千萬人。

掙錢嗎?是掙錢。

但是等等,常年的油汙,高分貝的噪音,吸著粉塵,聞著油漆,耳朵旁邊一天天咣咚,沒社保,靠天吃飯,看工頭和業主臉色,這活也不是說誰有技術想幹就能幹的。

跟貼磚師傅聊過,80*80的磚搬來搬去,常年蹲著彎腰貼地板找平,給孩子掙了一套房,自己這腰椎間盤算是頂不住了,每天晚上不喝幾兩疼的都睡不著。

現在的環境用一句話總結:大學生心中的憤懣程度,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挑剔程度,二者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強烈。

以前跟大家聊過一個觀點,這事關鍵還是「預期」這兩個字。

要是中專畢業出來混社會也就算了,摸爬滾打嘗遍冷暖,練就一顆大心臟,什麽都可以幹,心裏一點負擔都沒有。

問題是讀了這麽多年書,考了一口袋的證,現在說書都白讀了,看人家幹裝修的多掙錢。

又說大學生為人不成熟,文科生讀了也是白讀,應屆生被毒打的太少了。

好賴話都讓你們說了是吧?媒體們嘴下留情吧,甘蔗哪有兩頭甜。

啥也不是。

我是藍白,今天先聊到這,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