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寧波晚報】;
「 開學這段時間以來,兒少心理門診量有所上升,住院量上升明顯,病房幾乎都滿了,主要原因是部份孩子不能適應在校生活。 」寧波大學附屬康寧醫院兒少心理科程芳主任醫師表示,除了大家熟知的學習壓力外,很大比例的患兒是 因為神經發育多樣性原因沒法適應在校生活。 孩子的這個問題,需要被家長、老師看到、接納、包容並得到幫助和支持。
風扇太吵
5年級孩子拒絕進校
開學第一天上午,升入小學五年級的小茹(化名)就讓老師聯系父母接自己回家。她表示: 「我一分鐘都不能在教室待下去了。」 第二天,父母再送她去學校,她卻牢牢拉著車門不肯下車。
接下來的每一天,父母軟硬皆施,都不奏效,她就是不肯上學。問原因,小茹表示: 「教室裏實在太吵了。風扇一開,‘咯吱咯吱’響,我頭都要炸裂了。」
對這個解釋,父母完全不能接受。「其他同學都不覺得風扇吵,為什麽只有你一個人覺得吵呢?」為此,父母甚至特地到教室感受了下風扇的聲音,覺得很正常,完全能接受。他們認為,小茹只是為偷懶不去上學找借口。
為上學這事,僵持了四五天,父母不得不帶她來醫院就診。在診室裏,父母表示,其實 從一年級開始,小茹每年夏天都會折騰一番,只不過今年邁不過去了。
經過病史詢問、綜合檢查等, 小茹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症候群。
程芳介紹,部份阿斯伯格癥的患者,感官過於敏感或遲鈍。像小茹一樣,對別人來說可以忽略的風扇噪音,對她來說,可能比電鉆的聲音還要強烈。
當天,程芳的門診還來了此前被確診阿斯伯格癥的小夥朱同學,他博士在讀。他表示:「有時候,身邊聊家常、八卦的聲音,都跟悶雷在我耳邊碾過一樣,讓我很崩潰。」為此,他不得不長期戴降噪耳機來盡可能隔絕外界的聲音。
朱同學說,幸運的是,他成長路上得到了家長、眾多老師的理解、幫助。當他沒法在學校上大課時,經常可以一個人一間教室自習。他說, 如果被定性為「作」,別說讀到博士,可能連完成初中學業都難。
開學以來每天接到老師投訴
孩子確診多動癥
「醫生,我實在受不了,孩子就是不聽, 開學以來,我幾乎每天被老師投訴。 」劉女士帶著剛讀一年級的兒子小虎(化名)來到程芳的門診。
劉女士翻開微信、釘釘,幾乎滿屏都是來自各科老師的投訴,這讓她壓力很大。
以舉手這件事為例,老師再三強調,老師提問後要先舉手,被點到了才能回答問題。
剛開學幾天,一年級的孩子經常忘記舉手,直接站起來回答,老師會耐心糾正。幾天後,同學們都能按老師要求做到舉手被點名後再回答,可小虎卻頻頻在這件事上「翻車」,甚至還沒說完問題,他就直接站起來回答。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多天,盡管老師屢屢糾正,小虎也有心克制,但有時就像剎車失靈般, 不能很好自制。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當天門診另一個二年級小周的困擾也和提問有關。升入二年級,他終於「記住」回答提問前要舉手,但根本沒思考好答案便舉手,被點名後腦子空白。媽媽形容:「老師說,他的 註意力只能集中在舉手這件事上,不能集中在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上。 」小周的另一個問題是磨蹭,同樣的任務,同學幾分鐘完成,他可能發呆中熬過一兩小時。
小虎和小周都被認為 存在註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常說的多動癥。 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包括三個核心癥狀: 註意力不集中、多動和沖動(情緒管理困難)。
對剛上二年級的笑笑(化名)來說,跳繩是她過不去的坎。同學們輕輕松松一分鐘能跳100多下,笑笑 一年多來幾乎每天練習, 一分鐘卻只能跳20下。這是感統失調的表現。
尊重神經發育多樣性
支持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
程芳說,從臨床上和生活中的情況來看,碰到孩子難以適應在校生活,家長和老師就容易歸結為學習壓力大或是認為孩子厭學。但 不少孩子回避上學的背後可能隱藏著神經發育遲緩帶來的適應困難。 比如,案例中的阿斯伯格征、多動癥等都屬於神經發育遲緩的範疇。
她表示,如果老師、家長不能尊重孩子的「神經發育多樣性」,就沒辦法理解、接納孩子,甚至會給孩子貼上「作」「懶」「不聽話」等標簽。
孩子看似不良或不恰當行為的背後可能是神經發育遲緩帶來的,而並非「故意」,如不能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納、被支持,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批評指責,甚至打罵,隨著時間推移,很容易自我怪罪,從而內化滋生負性不良情緒,人際關系困擾,網絡成癮等衍生問題,從而更難適應學校生活。
她建議, 當孩子有這類「不一般、非故意」表現時,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就診,理解尊重「神經發育多樣性」, 從而提供多樣和針對性幫助。
程芳提醒,當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能避免不了批評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但切記就事論事,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裏做得不好,需要怎麽修正,而作為父母要思索能提供什麽幫助和支持,以促進孩子更好的發展和成長。家長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比如,斥責孩子笨、懶,定義孩子是個「學渣」,這都會影響和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王穎 通訊員 孫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