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熏爐香鉤:精致的千年氤氳

2023-12-10收藏

熏爐為焚香用具,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古人主要用來熏香衣物、凈化空氣,達到除潮去濕、強身健體的效果,一般都是古代貴族和富人使用。到了漢代,香料的品種不斷地增加和變化,從上層貴族到底層平民,都喜歡用熏香,隨著用香之風的盛行,熏爐也進入了鼎盛發展時期,熏爐的形制更加多樣,制作也更加精良,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

鳳鳥銜環銅熏爐,高35.5厘米,重約8斤,秦王室禦用,出土於原秦國雍城遺址附近。在它頂端有一鳳凰,其下為圓形的爐體,分內外兩層。

青銅香熏,高12.7厘米,口8.5厘米,戰國中期,約公元前4世紀

青銅香熏,高10.4厘米,口8.9厘米,戰國中期,約公元前4世紀

透雕青銅香熏,高16.2厘米,口5厘米,底8.1厘米,戰國早期,約公元前5世紀紀

錯金博山爐 高26厘米,重3.4千克,河北滿城中山王墓出土。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河北博物院藏

博山爐通體錯金,裝飾著形狀不定、漂浮多變的流雲紋。器座的圈足裝飾透雕的騰出水面的三條蟠龍,還隱藏多個透空的孔洞,使峰巒更覺得深邃,器身錯金的飄動雲氣也與山峰間的雲氣配合,整體像是一座由蟠龍頂托著的一座神山。人們常將博山爐推為香爐的鼻祖,並常把「博山」、「博山爐」用作香爐的代稱。

降龍博山爐,高 22.5 厘米 ,西漢,公元前 206 年—220 年。現藏於陜西省博物館此博山爐造型奇特。爐蓋鏤空,作山峰形,與爐身子母口相接。爐座為一條身體盤曲的龍,兩爪撐地,昂頭張口吐舌。一人蹲踞在龍身之上,左手推開龍頭,右手托舉奇峰聳立爐體,造型穩重而不呆滯,似有力舉萬鈞之勢。

青銅騎獸人物博山爐,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1968年河北省滿城漢墓(M2)出土,河北博物院藏

青銅鳳鳥博山爐 西漢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漢 青銅錯金銀博山爐 海昏侯墓出土

四連體方熏爐。高14.4厘米,廣東廣州出土。西漢中期,公元前2~公元前1世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鎏金青銅熏爐,口徑9.3厘米,通高14.4厘米,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1979年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齊王墓5號隨葬坑出土,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弧形蓋頂飾一環鈕,周圍透雕兩條盤龍,首尾銜接,線條流暢多姿。爐身為豆形,曲腹,腹部有微凸起的一周紋帶,打破了因腹壁素面而導致的單調感,並承飾一對鋪首銜環。腹部刻有「左重三斤六兩」「今三斤十一兩」,底部外緣刻「今二斤三兩」,另刻有多字,已有些模糊。熏爐整體造型圓渾典雅,鏤雕紋樣生動,鑄作工藝精美,屬同類器中的上乘佳作。

飛鳥銅熏爐 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

爐蓋上會設計出鏤空的花紋或孔,當香料在爐中燃燒時,煙氣可從鏤空中冒出。爐座呈盤形,用以盛水,以助熏蒸香氣。漢代和西域相通以後,中外文化、經濟得以交流,國外的名貴香料輸入中國,燃之香氣彌漫,因而漢人有用香熏住屋及衣衾的習俗。熏爐的設計一般都十分講究,制作精巧。

虎腿面獸銜環鎏金銀熏爐,唐 ,西安市臨潼區慶山寺遺址出土,爐足為虎腿狀,足間置鏈條或銜環,使熏爐既可平放,也可懸掛。

北宋鹹平元年 越窯刻花卷草蓮瓣紋香熏 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藏

銀熏爐。北宋,由熏爐蓋、托盤、圈足三部份構成

鎏金銅「寶鴨」熏爐 高28.5cm 明宣德

鎏金披身,曲項昂首嘴半張,眉心裝飾瘤冠。爐分上下兩層,以下部子口扣合,腹內中空,雙翼前借口上有新月形鏤孔以促進對流,燃熏時煙霧隨頸而上,從鴨嘴中吐出。

源於:中國工藝美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