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漢代「官窯」、器物「石渠」 名家遞藏池陽宮燈亮相上海工美秋拍

2023-12-10收藏

漢代的「官窯」,器物中的「石渠」——甘露四年池陽宮燈

【漢書·宣帝紀】提到:

「甘露元年(公元前五十三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於遣子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冬,匈奴單於遣左賢王來朝賀」。

「匈奴單於鄉風慕義,舉國同心,奉珍朝賀,自古為有之也......今匈奴單於稱北藩臣,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上」。

我們見到此次上海工美秋拍重器漢代【甘露四年池陽宮燈】,拓本上有名家題跋十幾則。其中冒廣生(一八七三—一九五九)題了長詩其中有:

「池陽宮燈甘露制,篆十四行廿九字。是時單於兩入朝,夜半頻煩詔書賜。錦車馮嫽新使歸,前席應虛問邊事。挑燈誰奉帝與居,承恩左右華張衛(註:館陶主母華婕妤、淮南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衛婕妤)。」

金石文物以前多見拓本,其中漢金文之簡潔挺拔的線條以及一些點畫奇肆的布置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書法篆刻家。很多人苦無原件,拓本表現力畢竟有限,若能一睹漢燈原件,其中體現的金屬質感,刻劃猛利遠超拓本百倍,與三代吉金鑄造之特點迥異。

池陽宮燈銘文展開圖

請橫螢幕觀賞

冒廣生見到這件池陽宮燈原件,見到其上十四行,二十九字,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他大概也查閱了【漢書】,提到了「是時單於兩入朝」,就是古籍中提到的兩次入朝。

西漢經過漢武帝的對外出征,國威大振,四夷順平。到其曾孫宣帝繼位,國內國泰民安,國外安定平穩,【漢書】記載「信威北夷,單於慕義,稽首稱藩。功業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俟德殷宗、周宣矣」。史書中有這麽高的評價,稱為「中興」,其基業穩固,經濟發展可見一斑。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為支撐,其時的工藝水平必定高,這幾乎是中國歷代文物發展的一大規律。

冒廣生題跋中提到:

「宣孝制作誠精能,元成之間鮮其技(語見通鑒)。燕庭獲古自長安,考證作歌張(石匏)鮑(子年)繼。尚余一字右前足,簠齋苦未詳其義。我疑虞德造成時,甲乙編排非一器。流傳拓本銅燙鬥(器藏番禺蔡氏),有文曰籌或其例。一宮何止置一燈,肊料燈燈符號異。西京金石北宋稀,‘莊’字不為孝元諱。入懷共喜月同明,過眼翻嗟煙易遊」。

漢代以孝治天下,皇帝謚號前往往加「孝」字。如漢武帝稱「孝武」,漢宣帝則稱「孝宣」。冒氏參照【資治通鑒】裏的描述,提到漢宣帝時期的吉金制作極其精美,這樣的東西到了後來元帝成帝的時候就很少出現了。

譬如陶瓷的發展,成化的鬥彩、雍正的琺瑯彩到了後代就幾乎絕跡,所以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說。這件池陽宮燈,最值得一提的是其為宮中用器,即屬「官窯」,其制作級別自不待言。收藏成化、雍正官窯,那是因為其工藝後來難以企及,當時造辦處出品的文物更是具有「皇家血統」,無與倫比。漢宣帝時文物達到的高度後人也望其項背。更何況比起後來的陶瓷、木器、漆器甚至玉器而言,青銅器的等第高居第一是毋庸置疑的。

再譬如,收藏書畫的人總希望能擁有一件【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那代表了清代宮廷的審美品味和等級,更是一種皇家氣度,也說明了擁有古代流傳記錄是多麽重要。這類流傳有序的藝術品得到買賣雙方的高度認可和追捧,成為拍場寵兒。這件池陽宮燈是漢代宮廷用器,同樣代表漢代宮廷的審美品味和等級,代表漢代的皇家氣度,同樣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

冒廣生提到燈足上有一「莊」字,陳介祺當年也不清楚什麽意思。冒氏認為可能是宮中諸多器物編排標記的文字,並舉了一件銅燙鬥的例子,其上有「籌」字,或為當時宮中之制。宮中燈火通明,何止一燈,每個燈要有不同符號,所以用了個別字為標記,有點類似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在收藏的書畫上用千字文編號一樣。【歷代避諱字匯典】提到「莊」字,「東漢顯宗孝明皇帝劉氏名莊」,西漢時期當然不會有避東漢皇帝諱的情況。

足下「莊」字

【漢書·宣帝紀】提到:

「匈奴呼韓邪單於稽侯狦來朝,贊謁稱藩臣而不名。賜以璽綬、冠帶、衣裳、安車、駟馬、黃金、錦繡、繒絮。使有道單於先行就邸長安,宿長平。上自甘泉宿池陽宮」。

當時單於來朝,到漢朝稱臣,漢宣帝賞賜各類珍寶,在首都西安住在長平宮。皇上則居住在池陽宮。此處記載,表明池陽宮為皇帝居住的宮殿,這種重要場所的陳設,我們可以參考【銅雀台賦】、【阿房宮賦】這樣的文章便能想想一二,池陽宮燈就是其一。

【漢書·地理誌】提到:

「池陽,惠帝四年置。嶻嶭山在北」。

嶻嶭山亦作嶻櫱山。又名嵯峨山、慈峨山。即今陜西涇陽縣西北,與三原、淳化二縣交界處之嵯峨山。【史記ž司馬相如傳】【子虛賦】有曰:「九嵏、嶻嶭,南山峨峨」。今天在陜西三原縣還有「池陽宮遺址」,一九九二年被定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池陽宮今天已經湮沒,原址附近也只有一塊碑文,它的規模和陳設也只有在古籍中的只言片語可以找到。有了這只池陽宮燈,我們或許更能感受到漢代宮殿之格局以及漢代文物之格調。

池陽宮遺址

這件池陽宮燈流傳有序,冒廣生的題跋中提到:

「溯從劉陳到周(雪庵)趙(叔孺),百二十年易四主。樸堂嗜古師龍泓,上窺秦篆下漢隸。典衣買得新作圖,圖者倩庵稱絕藝。近來戶戶懸夜光,便有短檠墻腳棄。吾衰燈右不觀書,尚覺兒時青有味。」

西漢的這只池陽宮燈,從山東劉喜海、陳介祺,到上海的周湘雲、趙叔孺。劉喜海是劉墉的侄孫,有不少研究金石器物的專著;陳介祺的收藏幾乎成為晚清金石收藏的標桿;周湘雲則是海上收藏的主力軍,在池陽宮燈底座上寫到「當與周金同寶也」,趙叔孺是繼吳昌碩之後的海派藝壇盟主,王福庵為此物題簽「二弩精舍藏器」。

最後到篆刻家吳樸堂手中。吳氏特別重視此燈,以「味燈室」顏其齋,並有謝稚柳、唐雲、韓登安、申石伽、張石園、高絡園等名家繪【味燈室繪詠冊】。

謝稚柳繪(選自【味燈室繪詠冊】)

唐雲繪(選自【味燈室繪詠冊】)

韓登安繪(選自【味燈室繪詠冊】)

錢鏡塘繪(選自【味燈室繪詠冊】)

申石伽繪(選自【味燈室繪詠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