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山東博物館館藏清代玉山子欣賞

2024-02-24收藏

清代是中國玉器雕琢的巔峰時代,呈現出極盡工巧、百花齊放的空前繁榮景象。

玉鼎 清 山東博物館

「回域定全部,和闐駐我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戡定新疆後,打通了玉料運往內地的通道,充足的玉料使制作巨型玉器成為可能。此時出現了「大禹治水圖」「會昌九老圖」「秋山行旅圖」「采藥圖」「采玉圖」等形體龐大、重達千斤以上的大型玉山作品,重巖峻嶺,古木蒼松,氣勢磅礴,宏偉壯觀。

青玉大禹治水圖山子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 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kg

玉山子,簡要來說是以玉料雕制成山形的陳設品玉器的總稱,總體呈現出立體的山水畫面。

作為中國傳統繪畫與玉雕工藝交融發展的產物,借鑒吸收歷代玉器制作工藝技法,表現為山水、人物、動物、植物等多種題材,成為中國玉器陳設品百花園中最為絢麗奪目的一支。堅硬的玉石與山體造型的結合,給人以沈穩、敦厚的感覺,那些比較常見的高度在一二十厘米的中小型玉山,更是成了清代中期文人雅士收藏或把玩的時尚。

青玉山水人物山子 清 山東博物館

從傳世的玉器來看,玉山子出現於宋代,已有千年歷史,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形成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自宋代始,玉匠就開始將繪畫的構圖、運筆等因素運用到碾琢玉器的過程當中。遼金時期,玉山子的雕刻技術較宋代並無大的創新,仍采用圓雕和鏤空技術,但此時玉山子除有些仍為嵌件外,個別已經成了獨立的陳設品,不失為此時玉山子的一大突破。

明代,玉圖畫更為盛行,多將山水、人物、花鳥、典故、詩文移植到玉質器皿的表面作通景式的表達,但這種表現大多是平面的。玉山子在清代佳作叠出,備受關註。當時社會繁榮發展,制玉技術高度發達,再加上宮廷制玉的推崇,使其逐漸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

此時的玉山子在盡量保全玉料原石的外部形態基礎上,運用鏤雕、透雕、深或淺浮雕、陰刻、陽刻等多種雕刻技法,玲瓏剔透、層次清晰,意境深遠。忘情山水的文人題材,佛、道教思想的體現,祝壽、慶賀等的吉祥寓意,成為清代玉山子表現的重要方面。下面對山東博物館館藏清代玉山子擇要介紹,供讀者賞鑒。

清 青玉人物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青玉人物山子,高10.5厘米,長25.5厘米,玉質呈青色,有紅褐色的糖皮。玉山子的一面雕有拄杖的老者和童子以及幾株松樹;另一面左上部為乾隆禦題七言詩一首,右下雕有松樹。根據詩句的內容,這件山子應是以現成的書畫作品為藍本或受到某件書畫作品的啟發進行雕琢的。

禦題七言詩內容為:「玉溪產玉富和闐,厥貢春秋驛路傳,呈質弗需荊客獻,寫圖遂命嗅人鐫,杖扶卻顧僮隨影,茶罷那愁鶴避煙,大夏早知蜀邛竹,斯人應遇漢張騫。乾隆乙未禦題。」刻「比德」方印。

這首禦制詩出現在【清高宗禦制詩全集】四集卷二十九,題目是「題和闐玉鏤高人筞杖圖」,「筞」即「策」,「策杖」即「拄杖」。「乙未年」即乾隆四十年(1775)。

「和闐」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古稱「於闐」,意為「產玉的地方」。於闐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玉材產地,早在漢代的文獻中就有關於此地產玉的記載。【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使窮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漢書·西域傳】也說:「於闐之西,水皆西流,註西海;其東,水東流,註鹽澤,河源出焉,多玉石。」

清乾隆於闐采玉圖青玉山子 濟南市博物館

所謂「河源」是指和田河的上遊源頭,即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呈質」是呈現本體。「鶴避煙」,宋代文人雅士多重視茶道,泡茶要用三沸之水,趁熱而飲,淺啄細品,醇香回味,仙鶴是有靈性的,為了不被燒水的煙熏黑了羽毛,在主人燒水烹茶時便從主人身邊跑開了。連豢養的仙鶴都知道自重羽毛,主人的高雅可想而知。

「邛竹」原產於四川邛崍,此竹獨特,非常稀有,又稱「羅漢竹」「佛肚竹」「密節竹」等。邛竹與一般竹子的不同之處是竹結較細、節間短而膨大,好似彌勒佛之肚,又好似疊起的羅漢,故此得名。

邛竹杖由邛竹加工而成。【史記·西南夷傳】: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裏,得蜀賈人市」。【史記正義】以為邛即邛山,在西漢邛都縣(今四川西昌東南)境;【漢書補註】以為邛乃西漢嚴道縣之邛崍山(在今四川滎經西南)。據此則在西漢以前,中國西南地區和身毒(今印度半島)、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一帶)已有交通往來。

詩句的開頭強調和闐玉的盛產豐沛,由能工巧匠雕琢成器。扶杖的老者、隨行的童子,聯想到烹茶避煙的仙鶴,進而又想到早知大夏有邛竹的漢張騫,展現出嫻雅興趣與高遠意境。

清 白玉仙人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白玉仙人山子,高14.2厘米,最寬11.6厘米,最厚7.2厘米。玉質瑩潤潔白,分布有灑金皮。整個山子采用圓雕、浮雕、線刻相結合的手法。山峰高聳,重巒疊嶂,海浪翻湧;神獸出沒,或奔跑山間,或浮於浪頭,或用力攀爬,或低頭尋覓;山林深處,仙人撫琴盤坐,沈浸其中。

整件山子給人以自然平靜、和諧安寧之感。中國人對山水的重視和喜愛由來已久,史前時期,人們懷著既親和又畏懼的心理對山川之神進行祭祀,期盼著大自然的恩賜可以得到安穩的生活。在與山山水水朝夕與共的相對中,人們逐漸孕育和發展了對其美的發現與追求。

對於山水的自覺審美追求應該始於魏晉之世,崇尚自然是魏晉美學的重要內容,強調主體的直觀體驗和感悟,親近自然,感受山川河流帶來的賞心悅目和隨性的愉悅。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講到「山以水為血脈」「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為面」「故水得山為媚」。魏晉以後山水畫、山水文學蓬勃發展,並對其他藝術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山水藝術既包含了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雨露雲霧以及各種動物,也涵蓋了農人、隱士、漁夫、樵夫、僧人、采藥人等,這些題材也成了玉山子的常見形式,體現出親近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理念。

清 青金石仙山樓閣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青金石仙山樓閣山子,高16.5厘米,最長12.4厘米,最寬10厘米。山子石色深藍,選料優良。整體采用圓雕手法。高山險峻,山石嶙峋,正、背兩面皆雕飾山石、松樹、樓閣,可計八處樓閣、一處回廊。正面紋飾大致分為四層,蒼松樓閣,交錯排列,拾級而上,清泉飛瀑,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背面紋飾為竹、樓閣、樹木、山石、台階。

廣義的玉器包括青金石、瑪瑙、翡翠、珊瑚等。青金石為鋁矽酸鹽礦物,其礦物顆粒通常與透輝石、黃鐵礦、方解石等共生,呈深藍、天藍、紫藍、綠藍等顏色,以質地純正均勻、顏色深藍者為最佳。 世界上出產青金石的國家有阿富汗、智利、俄羅斯、加拿大等。

「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復金屑散亂,光輝燦爛,若眾星麗於天也。」在清代,青金石是皇帝祭祀冠服上的重要飾品,是禮祭上天的重要象征。青金石還作為重要礦物顏料套用於大型壁畫和彩塑。大塊青金石原石雕琢為山子極為難得,更為清代玉山增姿添彩,成為陳設用玉的新風尚,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 青金石雕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青金石雕山子,高17厘米,寬15.5厘米。以鏤雕、凸雕等技法琢出了樓閣、寶塔、仙人、仙鶴、高山、松樹等。山石險峻,松林密布,雲霧繚繞,隱約可見遠處高聳入雲的寶塔、殿宇宏偉的寺院,山間的流水聲似乎淹沒了陡峭小徑上路人的談話。

山子正面上部陰刻嵌金禦題詩「禦題翠微峰」,詩為「山深含濕翠,翠滴山承之,仿佛謫仙人,幽壑橫琴時」。此詩為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所寫【題慎郡王黃山三十六峰圖】中的一首,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禦制詩初集·卷三十二·古今體一百十九首】丙寅冊。慎郡王為多羅慎郡王允禧,為康熙二十一子,雍正十一年(1733)晉多羅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1758)五月薨。

在古代中國人眼中,山是超自然之物,具有神性,因而成為隱居之所和佛教、道教寺院的選址所在。許多名山被佛、道兩教鐘情。道教理想中的得道仙境昆侖、蓬萊,正是對現實中的名山大川的幻想式的昇華。

佛教建築多在深山幽谷,在僻靜清幽的山林中建構精舍石窟,在與世隔絕的自然環境中坐禪念經、習靜苦修。自然山水也是文人雅士們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環境。 此玉山布局嚴謹,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建築與人物的細部都采用線刻手法精心雕琢。寺院寶塔及隱逸山林的居士,與自然山水構成一幅理想的和諧畫面。

清 青玉山水人物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青玉山水人物山子,高21.5厘米,寬12.5厘米,玉質呈青色,外部包裹黃褐色糖皮。整器雕琢精細,打磨光潤。正面紋飾為山石、松樹、彩雲、人物。背面紋飾為山石、松樹與竹林。羅漢立於山洞口,身著寬大袈裟,身形佝僂,右手持浮沈,左手持靈芝,擡頭仰望天空,神情泰然,五官清晰,長眉低垂。人物形神兼備,體現了玉工的高超技藝。

羅漢為梵文「阿羅漢」的略稱,是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其有三義:一為殺賊,即消除煩惱;二為應供,應受人天的供奉;三為無生,不受生死輪回。

在佛教寺院常有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的塑像,長眉羅漢居十八羅漢中的第十五位,真名阿氏多,得佛陀度化後,在佛陀的身邊,勤修苦學,不久就修成了阿羅漢果,稱長眉羅漢,也被稱為長眉大仙。羅漢是清代玉雕中常見的形象之一,尤其是玉山子,將山洞背景與念經修行的羅漢結合,相得益彰。

清 白玉仙山樓閣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白玉仙山樓閣山子,高12厘米,寬9厘米,玉質瑩潤,呈白色,外部包裹黃褐色糖衣。遵循自然之美,保留仔料的天然形狀,利用仔料天然的分割線,形成山石與建築的對比。正面雕山、石、水波、松樹、樓閣、仙鶴等紋樣;背面紋飾為遠山中的兩只鹿。整器造型構思巧妙,寓意深遠。

籽料是山料經由河水長期沖擊打磨而成的,一塊較大山料的裂紋、雜質、瑕疵部份因其本身的弱點而被沖磨淘汰,留下的仔料部份雖然體積較小,但瑩潤光滑,較山料更為珍貴。

為了盡可能地保留仔料原石的天然的外部形態,玉雕工匠因材施藝,橢圓形溫潤的玉材表面保持不變,采用陷地深雕、透雕、浮雕相結合的雕刻技法。黃褐色糖皮營造出金秋楓林的美景,亭台水榭,青松挺拔,雙鹿徜徉其中,為典型的文人畫風格。

清 翡翠山子 山東博物館

清翡翠山子,高11.5厘米,底寬10.5厘米,最厚5厘米。刀法粗獷,富有立體感。正面雕有昂首闊步的仙鶴和一位長髯老者,還有嶙峋山石和松樹。背面是高大的松樹和一只作奔跑狀的鹿。 鶴鹿同春是清代玉器中常用的吉祥圖案,松鶴是寓意延年益壽的祥瑞之物,松樹、仙鶴、鹿和壽星寓意吉祥長壽、國泰民安。

翡翠為鈉鋁矽酸鹽,屬於輝石族礦物,硬度為7.0,比重為3.25~3.45。由於它比和田玉硬度高約1度,便被地質礦物界稱為「硬玉」,產於緬甸北部山谷中,一般認為中國真正出現緬甸翡翠是明代以後的事。

清代,翡翠風靡於皇宮,乾隆時期出現大量的翡翠制品,其色彩艷麗、質地細膩、堅硬柔韌的特性備受重視。慈禧太後尤其喜愛翡翠,將翡翠白菜等視若珍寶。翡翠在王公貴族間的推崇也成為其被市庶追捧和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清代玉山子在體現中華傳統玉雕藝術精髓、表達傳統文化內涵和審美觀念上具有重要的價值。其內容豐富,構思巧妙,意境幽遠,情趣盎然,展示玉器晶瑩剔透、溫潤玲瓏本質特色的同時體現對自然山水的細致觀察,對玉器雕刻手法的靈活運用,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文精神的表達與輸出。 幽遠意境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成為傳統玉山子不斷傳承與發展的靈魂,更對現代玉山子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