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紫砂行業的真實作狀

2024-03-11收藏

宜興紫砂市場一片繁榮,隨之而來的卻也是各種負面訊息,什麽假壺、假泥等等,各種各樣的名頭不斷湧現;幾千年的紫砂泥即將枯竭,否有真有其事?

(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一、紫砂泥資源稀缺但儲備充足

紫砂泥礦土是宜興特有的一種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巖的自然特殊礦土。這種礦土經風化、粉碎、煉制後的泥料,可塑性強、透氣性好、幹燥收縮率小。燒制成陶器後,具有雙重氣孔結構,透氣性佳,因此用來泡茶不易變味、爆裂。

雖然其他地區也發現過所謂的"紫砂泥",但經權威機構考察,那些礦土充其量只能算是陶土,無法與真正的紫砂泥相媲美。目前在中國其他地區尚未發現與宜興紫砂泥等同的礦土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它確實屬於稀缺資源。

然而,從儲備量來看,紫砂泥的儲量並不稀少。政府雖在2005年出台禁采令對其實行保護性開采,但此前已有大量儲備。加之做一件作品所需用量很少,儲備完全能滿足需求,所謂"紫砂泥資源枯竭"純屬炒作。

二、紫砂泥顏色多樣源於不同配比

宜興當地開采出來的紫砂泥有三種自然顏色:紫泥、紅泥、段泥。這三種基本原料經不同比例調配,即可制成多種色泥,因此有"五色土"的美稱。不同泥料配比不會影響燒制質素和實用效果,關鍵在於泥料的優劣。

大師們都會根據所需風格自行調制泥料。比如汪寅仙大師做勁松壺時會多加青色泥料;"洪福齊天"這件代表作則選用"大紅袍"泥料。她認為紫砂泥能讓藝術家盡情表達,這一輩子最幸運的就是能借助它實作自己的追求。

三、紫砂泥無真假之分但好壞有別

所有的紫砂泥都是大自然經過數萬年形成的"老泥」。陳腐期長短不同,時間越久泥質越純、可塑性越好。即便存放太久發幹,只要回煉即可繼續使用。紫砂泥沒有真假之分,只有好壞高低之別。

優質泥料價格昂貴,一公斤動輒幾千元。而一些幾十元一公斤的廉價泥料,怎能用於幾百元的粗制濫造之作?因此普通消費者買到的便宜壺,自然無法使用上佳泥料。

【溫馨提示】配圖為手工紫砂壺,可入手鑒賞!

四、大師作品獨樹一幟代代相傳

紫砂藝術界有著清晰的大師傳承譜系。時大彬、徐友泉、陳鳴遠等為新中國成立後被省府認定的"紫砂技術輔導",他們的弟子中湧現出一批如顧景舟、裴石民、朱可心、蔣蓉等大師。再下一代,則有汪寅仙、何道洪、顧紹培等人,他們均為當今紫砂工藝大師,將這一藝術推向新的高峰。

真正的大師不是由權威或政府認定,而是能代表最高藝術水準、具有獨特風格、為同行和社會所認可、並經歷史檢驗的藝術家。他們每離世一位,都會在業內引起震蕩,反映出對這份傳承的珍視。

五、鑒賞前景需慎重對待頭銜炒作

目前宜興擁有約1萬家紫砂作坊,7000人擁有專業技術職稱,其中約1000人為中高級職稱,國家級大師19人、省級大師100多人。但真正在市場上有號召力的,大約只有150人。

有些人為了牟利,不擇手段取得頭銜,高級職稱並不等於作品就一定出眾。收藏界也存在一些盲目追捧"大師"的現象,這需要藏家們慎重對待、勿被頭銜所迷惑。許多年輕人雖無頭銜,但作品同樣優秀。欣賞紫砂壺應當關註設計理念、技藝水準、做工精細程度,而不應被頭銜所束縛。

六、市場趨理性化避免起落過急

近年來,名家大師作品在拍場上屢創天價,令人擔心泡沫破裂、行情起落過急。然而,專家分析認為,突然退潮是不可能的。培養一個大師需時20年,作品供給有限而藏家人數龐大,拍賣是必然選擇。

經過最初的價格瘋漲,目前市場越來越理性,同等級別大師作品的價格已開始分化。任何收藏品行業發展都會經歷由盲目跟風到理性認知的過程,紫砂壺也不例外。因此,相信行業會逐步理性發展,暴漲暴跌的風險將會降低。

紫砂壺作為中華傳統工藝的瑰寶,其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精髓。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應對不同頭銜持有審慎態度,關註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對於資深藏家,則需培養獨到的鑒賞眼光,以免被炒作所迷惑。只有厘清行業的真實面目,紫砂壺文化才能夠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