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一件異形銅香爐

2024-09-10收藏

香爐,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人們家庭中必備的供具。通常我們所見香爐只有兩耳,今天 筆者展示一件獸耳三足銅香爐,該爐高7厘米,口徑5.6厘米,瓜瓣形,腹徑9.2厘米,重558.5克。精銅、鼓腹、爐身有三個獸首分布在三足上端,異常生動。整體器形飽滿、中間一道紋飾區,網格紋的上端和下端均勾雲紋布局緊密有序,器物質感沈穩,包漿醇厚潤澤,底署「水月居」三字篆書私家款。洗盡鉛華,打磨光潤,品相完好,內膛平滑,線條優雅,手感沈重, 做工精美。靜觀此爐扁寬鼓腹墩厚,獸口下橋耳婉約,形姿典雅, 精巧絕妙,皮殼老到呈蟹殼青色澤, 別具風韻,從銅質,包漿和器物造型上來看,應為清代香爐之精品。 此香爐是2007年在銅陵市大通鎮一戶居民家購得,該三耳香爐精巧玲瓏,深得我喜愛,(如圖) 香爐的寓意及象征代表什麽意思,讓我們來探討:

筆者認為:獸耳三足香爐的寓意和象征是吉祥如意,財富繁榮,家庭和睦,事業成功,生活安康。其中有三層意思:一是獸耳表示能聽到人們的願望;二是表示三位一體,也代表著家庭中男女老少的團聚;三是表示祈禱家庭幸福。。

我們再來思索一下三耳銅香爐的歷史背景:三耳香爐作為一種重要的祭祀和日常使用的器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當時香爐的起源尚未有定論,但東漢越窯褐釉香薰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香爐早期形態的線索。早在東漢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和制作香爐。

進入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之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伊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這一時期,香爐的制作精美,造型端莊,銅制精細,包漿自然,腹內有多年香火浸漬燒烤形成的煙痕,從歷史文化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等多方面觀察,都是首屈一指的藏品。到了宋代,受理學的影響,瓷器上的規整對稱原則得到了體現,無論是造型或紋理都嚴格遵守這一原則。明代宣德年間,銅香爐制作的巔峰階段被稱為「宣爐」。宣德皇帝特下令從迡羅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禦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各大名窯的款式設計和監制香爐。為保證香爐的質素,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鑄煉。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實在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三耳香爐的歷史背景涵蓋了從東漢時期的初步形成,到南北朝時期的廣泛使用,以及宋代和明代的巔峰制作時期。這些時期的文化、宗教背景對三耳香爐的設計和制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今,各大寺廟和風景遊覽區都能見各種造型的銅香爐,也有很多信佛的居民家中擺放香爐設案供奉神佛,祭祀求吉祥,還希望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一層含義。香爐為其累積福慧、事事圓滿。民間稱香爐是除穢氣、祈福報的完美風水寶物之一。常見人們燒香在道觀或寺廟中,香爐象征著信仰和宗教氛圍,是人們承載信仰的實體, 以香作為信仰的外在表現存在。其實際意義大於象征意義的。雖然可能有人會認為這種宗教場合,香爐象征著信仰和宗教場所的氛圍。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家庭之中,香爐的象征意義也是大於實際意義的。由於個人家庭之中無法大範圍存在宗教氛圍。筆者收藏的這件精巧的小香爐,又稱(小琴爐), 它的寓意象征與作用非同尋常,在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就不同一般了。

香爐,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人們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在佛教中,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就要焚燒不同的香。如我們常見於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致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裏燃燒香.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 讓主法和尚及齋主捧在手中的,叫手爐。而我們在寺院中多見於圓形的香爐,此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

這件三足獸耳銅香爐,讓我們聯想到很多,回望過去的明月清風,流連古時的山河日月,既是追思,也為自省。我們生活在時代夾縫中,多少有些懷舊心態,所以只能到傳統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尋找自己留戀的東西。

作者: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