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最早具備款識的紫砂壺是近年來出土的時大彬壺

2023-12-17收藏

根據考古發現,我們了解到最早具備款識的紫砂壺是近年來出土的時大彬壺。時大彬的紫砂壺在款識方面的發展歷程也得以揭示。在1968年,揚州江都丁溝鄉出土了一個六方大彬壺,伴隨著一張磚刻地券,上面註明是明代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的墓葬。壺上刻有楷書「大彬」二字。而在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盤陀鄉出土了一個鼎足蓋圓壺,墓主身份為明代萬歷年間的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入葬年代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該壺底部刻有「時大彬制」。此外,在無錫縣甘露鄉的彩橋村東蕭塘明華察家族墓地中出土了一只三足如意紋蓋壺。這墓葬可以追溯到崇禎二年(1629年)。壺把下與足釘之間刻有「大彬」字樣。這三件大彬壺都有刻款,內容相對簡單,僅包含制作者的名字,反映了晚明紫砂壺上款識的初現現象。

這些刻款都是用刀刻制的,不同於早期紫砂壺刻款,早期使用竹刀或金屬刀進行刻款,而這些刻款則較幹凈、利索,刻印痕位於泥平面以下。如果對這三件大彬壺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揚州出土的六方壺在制作工藝方面稍遜色。從工藝角度來看,方形壺比圓形壺更具挑戰性,這也許說明六方壺可能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這些壺的設計強調了茶壺的實際使用功能。總的來看,時大彬的紫砂壺制作工藝,包括泥料、成型制作和燒制等方面,與晚明時期相比已經趨向成熟,且作品都有款識。

雖然有記錄顯示,在晚明時期,時大彬還在世時,就已經出現了仿制他作品的仿品。最近,一件出土的紫砂殘器引起了註意,底部刻有「戊午年日時大彬制」的字樣,出土地點為無錫東林書院泮池,現藏於無錫東林書院。據稱,同時出土的物品多數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該殘器的器型較大,制作較為粗糙,底部是圈足,與福建漳浦出土的盯足圓壺款「戊午年」相似,年代可能為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與三足如意紋蓋壺工藝相比,這個殘器的制作工藝差距較大。

此外,清初戲曲家孔尚任(1648~1718)收藏了三件大彬壺,其中有一件非常大,表面粗糙,底部刻有「戊午年日時大彬制」的字樣。然而,孔尚任提到:「時字與日子連,可疑也。」這件大彬壺款識與東林書院出土的殘器款相同,排列可能稍有不同。如果孔尚任收藏的這件大彬壺的工藝與東林書院出土的殘器相似,那麽可以看出晚明已經存在大量仿制時大彬作品的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