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屬南方青瓷系統,窯場主要分布在浙江省龍泉市甌江流域。龍泉市琉華山下大窯村一帶是龍泉窯的起源地和中心產區[1]。晚唐、五代時期,龍泉地區受越窯影響開始生產青瓷[2],但真正具有龍泉窯獨特風格的青瓷在五代以前並未形成[3]。北宋時期,龍泉窯開始在龍泉金村地區成規模燒造,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北宋 龍泉窯青瓷花葉紋瓶
1977年浙江龍泉林垟鄉秋畈村北宋元豐年間墓出土
龍泉市博物館藏
北宋 龍泉窯青瓷蓮瓣紋五管蓋瓶
1976年浙江龍泉查田鎮上墩墓葬出土
龍泉市博物館藏
北宋早期龍泉窯的淡青釉產品在器形、裝飾及裝燒工藝上與越窯、甌窯和婺州窯有著緊密聯系,反映了浙江地區青瓷的時代風格與地區特色。[4] 北宋中期以後越窯、甌窯趨於沒落。此時的龍泉窯產品以灰白胎為主,釉色由淡青轉變成翠青。龍泉窯翠青釉產品的燒造一直延續到南宋早期,並在裝飾上有一個逐漸簡化的過程。「北宋晚期的翠青釉產品的出現是龍泉窯從地方窯口成為全國性大窯場,產品從僅限地方使用到進入宮廷用瓷的重要標誌」。[5]
公元1127年,金朝攻取北宋都城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變」。宋廷南遷,最終定都臨安,以汝窯為代表的北方乳濁釉制瓷工藝亦隨之南傳。受此影響[6],南宋時期的龍泉窯燒制加快了由透明釉向乳濁釉的發展行程,乳濁釉成為了南宋、元和明代龍泉窯青瓷共同的釉質特點。南宋中晚期的龍泉窯青瓷器,具有平淡、古樸、雅致、細膩的美學風格,其妙若天成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將青瓷釉色之美演繹到極致,開辟了中國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北宋 龍泉窯青釉卷草紋熏爐座
2003年浙江省松陽縣西屏鎮雲巖山下北宋晚期墓出土
松陽縣博物館藏
北宋 龍泉窯青釉卷草紋熏爐座
2003年浙江省松陽縣西屏鎮雲巖山下北宋晚期墓出土
松陽縣博物館藏
北宋 龍泉窯青釉卷草紋熏爐座
2003年浙江省松陽縣西屏鎮雲巖山下北宋晚期墓出土
松陽縣博物館藏
北宋 龍泉窯青釉刻劃花註子
2003年浙江省松陽縣西屏鎮雲巖山下北宋晚期墓出土
松陽縣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嬰戲轉官球紋瓷碗
1982年浙江杭州北大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嬰戲轉官球紋瓷碗 局部
1982年浙江杭州北大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龍泉窯青瓷弦紋帶蓋梅瓶
1979年4月浙江省松陽縣西班屏鎮水南橫山村水南鄉橫山村出土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程大雅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帶蓋碗
浙江武義柳城犁耙廠宋墓M53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帶深腹碗
浙江武義柳城犁耙廠宋墓M53出土
武義縣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花口盤
2014年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會溪村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胡纮妻吳氏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花口盤
2014年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會溪村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胡纮妻吳氏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象鈕蓋罐
2014年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會溪村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胡纮妻吳氏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南宋 龍泉窯青釉長頸瓶
1986年浙江德清縣乾元山北麓
南宋鹹淳四年(1268)吳奧墓出土
德清縣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青瓷把杯
浙江省湖州市下昂鄉山塘村皇墳山宋墓出土
湖州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魚耳爐
浙江省湖州市下昂鄉石泉村墳山頭宋墓出土
湖州博物館藏
南宋 龍泉窯魚耳爐
浙江省湖州市下昂鄉石泉村墳山頭宋墓出土
湖州博物館藏
註釋:
[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泉青瓷博物館:【浙江龍泉金村青瓷窯址調查簡報】,【文物】2018年第5期,第26頁。
[2] 1960年在發掘龍泉大窯和金村兩地的古窯址時,在北宋窯床之下發現了五代的瓷片堆積。從出土瓷片標本特征來看,五代龍泉窯是繼承越窯而發展起來的,並且接受了甌窯的傳統。參見朱伯謙、王士倫:【浙江省龍泉青瓷窯址調查發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63年第1期,第27頁。
[3] 陳克倫:【關於早期龍泉窯瓷器幾個問題的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2000年,第318-327頁。
[4]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1—412頁。
[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泉青瓷博物館:【浙江龍泉金村青瓷窯址調查簡報】,【文物】2018年第5期,第42-43頁。
[6] 「龍泉窯乳濁釉的出現,與本地窯業傳統關系不大,更多地受到北方汝窯的影響」,參見鄭建明:【龍泉窯乳濁釉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兼論大窯地區南宋龍泉窯分期】,【文物】2023年第7期,第76-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