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洛陽75歲老人收藏1800多件「老物件」建鄉愁博物館,他說:文化是大家的,是需要傳承的

2024-01-31收藏

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高菊

「你看這一張頂子床上雕刻的人像和花卉,應該是哪個民族的?」

「看起來像是少數民族。」

「是的,透過人物的發飾和服飾看出來是少數民族,這張床是在咱們洛陽地區收集的,由此可見,民族融合在中原地區由來已久了……」2024年1月26日,在位於洛陽市偃師區首陽山街道韓旗村的漢魏古城鄉愁博物館,博物館的籌建者陳武軍如數家珍地向大河報·豫影片記者介紹著這裏的「老物件」。

【1】不大的廠房裏「藏著」一個鄉愁博物館

這裏其實是由一處廠房和後面的空地一起改造而成的,於2021年5月16日開館,是一座集中展示河洛鄉愁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據陳武軍介紹,漢魏古城鄉愁博物館共分7個展區,珍藏著800多種、1800多件「老物件」,分別是衣、食、住、行、書籍、農耕館、水利園。館內展出面積共計1800余平方米,水利園則是在一個露天的院子裏,面積達4200平方米,分布著不同年代的水車供遊客體驗。

走進代表著「衣」和「食」的第一展區,明清時期的織布機,清代的軋花車,納鞋底的工具,精致的繡花鞋、衣衫、禮帽盒,富有年代感的縫紉機、蓑衣、漢代的搗糧食工具,明清時期的榨油工具,碩大的鐵鍋、水缸,懸掛在房頂的竹籃,用於晾曬的篩子等,每一個都體現出當時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智慧,都鐫刻著鄉愁的烙印。

陳武軍老人在向記者介紹頂子床上雕刻的花紋背後的文化含義

在其它展區,古香古色的門楣窗戶、桌椅,飽經風雨的磚瓦,各種四輪廂式馬車、雙輪馬車、民國時期的兒童車、雕工精美的頂子床,石蹍、鋤頭、小時候借著翻看的小人書、連環畫……這些林林總總的老物件,仿佛是清朝至今河洛百姓的生活剪影,每一件都體現出當時河洛文化的風格,成為河洛文化傳承至今的一個個鮮活的符號。

【2】三十多年來只收集不流通只為傳承河洛文化


陳武軍本是一名木工雕刻工匠,醉心雕刻工作幾十年,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主創人創作過數米長的少林寺系列木質立體浮雕,在全國各地展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陳武軍開始收集各種小人書和連環畫,後來在走街串巷時,看到有一些老房子被拆掉,有一些老物件被賣掉,陳武軍十分不舍,他開始自掏腰包收集這些老物件。

從一架紡車,到一個分離谷物和谷殼的風箱,從一件刺繡新衣,到一張雕刻精美的頂子床,從一駕四輪馬車到一副木制雕刻的楹聯,每一套都是陳武軍辛苦收集而來的。他說:「這一套木門和匾額,主人不願意賣,當時我跑了好幾趟,最終才得以收藏,誰知道第二天,原主人來我家加價4000元買走,我最終把它留下了。」

在水利園展出的一台民國時期大輪水車,是陳武軍花費十幾年時間、分六七次集齊,而後拼裝而成的。「2007年,我收集到第一個水鬥,第二次幸運地收集到70多個水鬥,其他零部件直到2020年才全部收集齊。」他說。

陳武軍在展示老式水利設施

說到收藏,陳武軍感受頗深,他說,這三十多年來,他跑遍了河洛大地的無數個地方,種糧食賣點錢就用來收集藏品,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養活孩子已經不容易了,起初家人的不理解、爭執是常有的事,「幾乎每拉回來一樣東西都要吵架。」他笑著說。但是,陳武軍並不後悔走上這條道路,他開玩笑說:「這總比我出去打牌把錢丟了好多了。」 後來,家人也逐漸支持他的做法,2021年,他兒子陳利鋒把家裏的廠房騰了出來,他的藏品才得以組裝展示出來。

陳武軍說,收藏這麽多年,只收藏不流通,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幾十年來,因為收藏,我的閱歷和見識增長了很多,知識水平也提高了很多,對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越來越熱愛,這裏的每一件物品背後都是文化,是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文化這種東西,不是個人的,而是大家的,文化需要傳承、發揚光大。」他說。

【3】老人的心願:讓更多人看到這些「文化的痕跡」

「開館以來一直都是免費參觀,籌建鄉愁博物館的初衷是最大程度還原河洛百姓的日常生活,體現一種富有煙火氣的生活記憶,讓更多人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鄉愁。」陳武軍說。

當日,在采訪中,幾位慕名而來的參觀者一邊參觀著一邊唏噓不已。「這是我們小時候坐過的獨輪車,這是我們小時候奶奶紡棉花的,這是織布機……」其中一位遊客一邊參觀一邊給隨行的孩子講解,似乎這裏的東西讓他找到了小時候的回憶。

據悉,在布展的時候,陳武軍父子將這些老物件按照從古至今的順序排列,再現了河洛大地百姓生活的特色,讓遊客找到記憶中熟悉的感覺。「書香河洛,文化立魂。這裏的每一件老物件都是歲月留痕,他們記錄著農村生活的變遷,希望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弘揚黃河文化和河洛文明。」陳利鋒說。

談及以後的打算,陳武軍說,一路走來,見證了鄉俗文化的源遠流長,也見證了很多生生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國家提倡文化自信,河洛地區的鄉俗文化也獨具特色,後期準備建造一個博物館把這些東西都展示出來,但是,單憑個人的能力來發展博物館,在場館建設、管理等方面都是有限的,希望有關部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了解這些「歷史的痕跡」,傳承和學習河洛地區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