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市的低迷,讓人們對集郵的前景更加迷茫。隨著2025年新郵征訂工作也逐漸會提上日程,對於郵票的發行數量,以及未來的走勢,新郵的征訂,使用者的增長可能性都成為一種新的迷霧。筆者接觸到的周圍很多集郵愛好者對是否還繼續征訂都表現出極大的猶豫,有人已經明確表示要退坑,不玩了,實在太傷心了,沒有絲毫的信心了。征訂就意味著虧損,而且是發一套虧一套,還怎麽玩?
對於郵政的發行量,太多集郵愛好者都表示看不懂。發行量不低,首日實寄的時候卻一票難求。首日封也是如此,甚至很多地方首日根本來不了首日封,不知道首日封的意義何在?發行的目的何在?又不是臨時加發,為何很多地方首日就到不了呢?即使偶爾到貨的地方,也是少之可憐,一個零售網點也只有區區的幾枚。以最新的【第三十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行量為參照,發行量是626.9萬套,這個發行量在近年來的發行量中屬於偏低位的。也就是說,現在的發行量是越來越低了,但即使如此,發行之後的「破發」,或者接近於「破發」還是經常出現。
雖然在郵政控制首日發放量的情況下,市場在短期內保持著沒有「破發」的節奏,但是到年底匯總的時候,依舊是處於「破發」的行列。尤其是年冊的貶值率簡直讓人不忍目睹。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如今集郵的人是少之可憐。而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地方就是年冊的打折率也非常高,那麽為何郵政要發行那麽多的年冊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郵政的貪婪註定了這樣的結局,郵政總是以為年冊的需求量不低,因此盲目地擴張和投入更多的印量,結果就是供大於求,致使市場混亂不堪。
有悲觀的認為現在全國的集郵愛好者也不過20、30萬人左右,樂觀的也至多看高到70萬人左右。而幾年前這個數碼還有幾千萬人之多。從2016年開始,集郵人數就開始銳減,而且愈來愈快,幾乎是塌方式地下滑。說明很多集郵愛好者都已經懸崖勒馬,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而郵政一直迷之自信地認為集郵人士還有很多,因此一直不舍得在印發量方面做出深度調整。而且在發行模式和銷售模式也不願意做出改變,致使市場一地雞毛。
那麽為什麽這些使用者積攢了一輩子的喜好就這也戛然而止了呢?其實這裏面的亂象太多。歸結起來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七宗罪」:
一是郵票發行量居高不下。
二是郵票「破發」程度和振幅加大,範圍加大,一年幾乎沒有幾套票是不「破發」的。
三是訂戶都是冤大頭,訂了就虧損,而且越虧越多。有的人選擇了放棄,實在喜歡的也只是到第三方市場去購買深度打折的票或者冊子。
四是郵政征訂折扣(結算)不合理,讓地方郵政有太多的騰挪空間和郵商「勾結」,自家人打壓市場,致使市場上深度打折想象屢禁不止,而票源恰恰是郵政自己放出來的。
五是郵政只顧自己的賺錢效應,忽視了市場的承載能力,絲毫不考慮市場的承接力,不斷地壓榨市場,結果成為壓倒市場的最後一棵稻草。
六是郵政濫發各種冊子的溢價行為令人不齒。透過極個別的緊俏郵品,發行各種包裝冊、產品冊,趁機搭售打折郵票,致使產品冊價格不菲,「坑害」消費者。
七是郵政不做市場調研,不考慮現實情況和市場真實能力,對發行量的統籌不力,對地方監管不力,致使第三方市場經常能有整箱不拆分的產品流出,嚴重破壞擾亂市場,形成了極度惡劣的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
其他的問題相信集郵愛好者還能舉出不少。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郵政在發行方面沒有總體部署,或者對集郵人員的預計過於樂觀。而實際上,由於真正的需求量沒有那麽大,致使發行量無法消耗,在市場堆積之後變得泛濫,進而引起了價格的大幅下滑。
目前集郵人數的銳減,加上部份人士只是參與年冊的預訂或者單純地購買,讓市場變化增大。事實上,包括年冊的預訂也是有限的,市場上經常能看到整箱的出貨量,就是因為過濫的「超期」配置,讓市場的閑置年冊增多,進而成為打折的源泉。再加上,郵政以年冊訂戶或者預期進行發行量的匹配,再度造成超發、超印的疊加,最終都會折價流向市場,讓市場的承載力再次受到沖擊,價格更是一落千丈。
按照大約10萬的大版冊使用者,70萬的集郵愛好者,實際需求量是300萬左右,再加上100萬的年冊訂戶,這樣400萬的實際印量估計就可以滿足需求。如今市場基本還是在600萬的基本印量之上,多出來的印量就是打折的搞亂市場的真正罪魁禍首。而這部份印量是如何流入市場的,相信各級郵政都是推波助瀾者。上級下發的征訂任務,被層層「轉包」之後,最終被迫地流入市場。給本來就已經孱弱的市場增加了更沈重的負擔,而且是惡性迴圈,致使郵市一年不如一年,跌勢如潮,毫無抵禦之力。如果郵政不能重新估算新郵發行量,以及對相應監管提升懲處力度,尤其是杜絕整箱的產品流向市場的話,那麽郵市的冬天還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