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古樸之美——戰漢古玉賞析!

2024-05-17收藏

在中國玉文化的歷史行程中,戰國和漢朝是一個極為關鍵且光輝照人的「王玉」時代,同時也標誌著玉文化歷史上的一個巔峰時刻,玉器在藝術性上也達到亙古未有之水平。台北故宮博物院就保存著一批極為精美的戰漢玉器,為這一時期的玉器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例項,更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欣賞戰漢玉器的藝術特點。

西漢 玉耳杯 長 10.5 公分、寬 6.9 公分、全高 2.6 公分

戰漢時期,生產工具得到極大的改進,使玉器加工工藝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玉器加工過程中一些原來不可能完成的藝術構思變得可以實作了,它豐富了玉器制作過程中技藝和方法,突破了制玉過程中的一些「瓶頸」問題,使原來在加工玉器過程中受到制約的藝術想象力豁然開朗起來,那些呆板的制作模式被突破了,更具張揚個性的藝木表現形式出現了。

不得不說戰國到漢代在玉器發展史上是一個獨特的錯覺藝術時代。玉師的藝術創造力得到了巨大釋放一件件藝術韻味濃郁的玉器得以生產,他們於方寸之間揣摩著各式各樣的龍獸造型,其形體雖靜止,但可以營造一種動態的假象。這詭譎多變的身形讓視覺就像置身於現實與幻象中一樣,讓人感到無比驚奇。大家一起領略台北故宮所藏戰漢古玉之美吧。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 玉劍首 徑 3.8 公分、厚 0.5 公分。

戰漢時代武人帶劍,較講究者均於銅劍或鐵劍以及劍鞘上裝飾此類劍飾。劍首是嵌飾於劍柄末端的飾物,其形圓,正面琢飾谷紋、雲紋等,背面做一圓凹槽,便於嵌於劍柄末端。此件劍首是典型的戰漢風格之物。

這把劍的頭部是黃褐色玉和深赭色的斑點。整體雕工流暢,兩弦紋組成兩圈,正中心用陰線雕出圓渦紋、外裝飾卷草紋。內圈琢有雲紋和一菱形,菱形內填兩條方向不同的平形線相交而成的蒲紋,兩蒲紋相交構成菱形。此品磨工細膩、刻工拙樸勁健、雕工細膩,但盡顯大氣。

戰國早期,玉龍佩,長 9.6 公分、寬 5.1 公分。

青白玉,有褐斑,雕工自然流暢,富古樸之趣。全器使用去地淺浮雕、陰線刻、鏤空等制玉技法完成。龍作回首狀,身軀似欲作S型,自頸部以下起伏兩次,起伏與起伏間留有空間,因此,正面觀之,猶如兩個起伏圈緊鄰並排,尾部上揚,動感十足。

戰國中期,玉鳥佩,長8.6 公分、厚0.6 公分。

青黃色玉,帶赭色、白色斑。鳥首龍身,身軀轉折呈」 W 」 形。長喙向下彎,頭頂一束長羽,周身布滿榖紋,中間、頸部、尾端各鉆一孔,共三孔,用來穿繩佩戴。

西漢晚期至東漢,玉鳩杖首,長7.3 公分、寬4.7 公分。

青玉,光澤瑩潤,帶黃赭斑。作長尾鳥,羽豐體碩,頭上一束長羽。器表有許多細微的刮痕,眼睛部位尤明顯。

據【後漢書·禮儀誌】記載:每年八月(農歷),百姓凡年滿70者,授之王杖。對於年齡達到80或90歲的人,還會有額外的禮物贈送。當時把賜杖作為禮節和褒獎方式,漢代就規定受杖者可享有特權,可自由進出衙門或在馳道旁行走,不允許給予絲毫侵辱。杖尖端裝飾鳩鳥,自有含意。鳩鳥即不噎,用鳩鳥裝飾杖首的意思就是祝老人們吃得順利,不被噎住呃,保健康、長壽。

西漢早中期,玉舞人佩,長6.0 公分、寬2.8 公分、高0.4 公分。

玉舞人是漢代流行的組玉佩中重要的佩飾器,此時期制作的舞人舞姿頗有定式,一般都是著長袖衣,左或右袖高揚過頭,另一袖下垂擺動成翻卷狀,長裙曳地,細腰束帶。

此件玉舞人青白色澤,作工精細,於舞人頭頂上方以及裙擺下緣各穿一小孔,便於佩帶。類似的考古出土物多見於西漢的貴族墓中。

西漢晚期至東漢,玉神獸,寬4.4 公分、通高6.8 公分。

本件帶翼神獸,虎首,張口露齒,帶須,鬃毛卷曲,長尾,後腿彎曲跪於地,其形象更如「如虎添翼」,創造出了飽滿的視覺張力,當為漢代圓雕神獸中的精品。

西漢早中期,龍鳳紋玉角形杯,寬10.1 公分、高18.3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