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玉友對和田籽料已有深刻的認識,但對於初入玉石領域的新手,籽料、山料與山流水之間的區別或許仍顯模糊。以往我較少向玉友們深入講解籽料的定義,近期,有玉友向我提出了這方面的疑問,因此,我決定再次詳細闡述,力求讓大家全面理解這些玉石的特點及其收藏價值所在。
按照新疆和田玉鑒定標準,籽料是和田玉礦經地質分化崩落後,在流水搬運過程中受到沖刷、撞擊和侵蝕而形成的,具有較高磨圓度、表面光滑且帶有一種或多種皮色的玉石,形態上類似鵝卵石。
籽料的形成過程可以簡述為:山料因自然原因滾入河流,首先轉變為既保留山料特征又帶有獨特皮殼的山流水;隨著在河水中的長時間沖刷與侵蝕,山流水逐漸演變為形狀更加圓潤、皮殼更加厚實的籽料。因此,山料、山流水與籽料之間存在著明確的演變關系。
理論上,籽料的潛在產地相當廣泛,包括新疆於田、四川沱江、俄羅斯貝加爾湖、非洲索馬里等地,任何存在山料且鄰近河流的地域都有可能孕育出籽料。然而,盡管這些籽料與正宗的和田籽料在形態上相似,但在玉質和皮色上卻存在顯著差異。非和田產地的籽料在河流沖刷下,表面會滲入其他礦物成分,形成獨特的皮色,如俄羅斯籽料、遼寧岫巖的河磨玉等,這些原礦多位於河流上遊或源頭。
關於和田籽料的來源,有另一種觀點認為其源於火山噴發。在億萬年前,卵狀的原生礦留存在海底,後經地殼變遷和造山運動,籽料浮出水面。這種觀點認為,和田籽料的原生礦並非山料,而是與山料成分相同的另一種原生礦體,因此有人說「和田籽料是大地的舍利」。這一觀點在專業的收藏界內得到了廣泛認可。
對於新疆和田玉而言,山料、山流水與籽料在外觀和玉質上各有特點:山料料形塊狀,表面粗糙,棱角分明;山流水外形與山料相似,但棱角圓潤,表面光滑,帶有水波紋痕跡,玉質更為潤滑細膩;籽料則形狀宛如鵝卵石,表面光滑圓潤,布滿微小凹陷,玉質密度大、油性高,覆蓋著單色或多色的皮層,極具特色。
過去古玩行業有一句話:「瓷看底,玉看皮」,其中「玉看皮」這一說法特指標對籽料而言的。在我看來,籽料與山料、山流水之間最顯著的區別首先體現在皮色上,其次才是玉質的老熟度和油潤度。
要註意的是,有些山料和山流水的老熟度和油潤度能夠媲美籽料的品質。在白度方面,俄料和青海料的玉肉往往表現得更為潔白;而在細膩度上,碧玉和青玉則以其獨特的質感脫穎而出。然而,和田籽料的獨特魅力主要源自其豐富的皮色。因此,我建議真正熱愛和田籽料的玉友,在選擇時,首要考慮的是是否帶有獨特的皮色,其次才是審視其老熟度和油潤度。
有些人特別偏愛特色籽料,例如碧玉籽、青玉籽等。但在我看來,這些特色籽料與山料之間的差別其實並不那麽顯著。以碧玉籽為例,除非選購的是小型原石,其玉質往往與山料相近。值得註意的是,玉龍喀什河並不出產碧玉,而喀拉喀什河雖有少量碧玉產出,但通常體積龐大,需要切割成小塊使用。因此,對喜愛碧玉的玩家,我建議不必過分關註其是否為籽料,更應重視的是玉質本身的優劣。
對於山流水料而言,如果其皮殼具有獨特之處,能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痕跡,那麽我認為這樣的山流水料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而普通的山流水料,與山料相比,區別並不顯著。
從材質的基底來審視,我認為關鍵在於玉質的老熟度與細膩度能否賦予我們溫潤的觸感,以及顏色是否能引起我們的愉悅感,這簡而言之,就是「鐘意」二字。若你特別偏愛籽料,那麽皮色確實是一個值得仔細考量的因素,特別是灑金皮,它以其獨特性而備受矚目。但如果你對皮色沒有特別的要求,那麽籽料、山料以及山流水料之間的差異其實並不大。
至於和田玉的價格,我認為它更具個人化,並非某一特定種類就一定更昂貴。若以平均克價來衡量,我認為碧玉往往位於價格的高端。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玉質才是最核心的決定因素。無論是籽料、山料還是山流水料,這一原則都普遍適用。它們各自都有優劣之分,需要我們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細致分析,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對籽料的喜愛,並不意味著籽料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最佳選擇。我個人始終秉持「玉質為王」的理念。
從收藏的視角出發,玉石的產地和產狀固然對其價值產生一定影響,但玉質這一本質要素之外,工藝美術價值無疑是更為重要的評判標準。和田玉,作為承載了數千年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珍品,其工藝美術價值尤為顯著。當我們談及收藏,不論是傳統藝術品、當代藝術品,還是國際藝術品,我們真正珍視的是它們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歷史價值及藝術創造力。
每一塊玉石,無論它是籽料、山料還是山流水,都承載著獨一無二的自然之美與深厚的人文底蘊。它們的價值,不在於外界的評判,而在於你內心深處的那份真摯喜愛。正是這份喜愛,賦予了玉石無盡的生命力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