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的圖騰,龍的藝術形象已滲透到社會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許多器物、服飾上都留下了經典的造型,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與龍有關的文博寶物數之不盡,接下來,請跟緊我們的腳步,讓我們一起走近文物裏的中國龍——
青銅龍
#虎頭虎腦
這是自秦而來的雙龍,呼嘯、交纏、蟄伏,極有氣勢。青銅龍的龍體中空,頭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張口,身飾魚鱗紋,尾盤卷為中空的錐體。龍體分鑄焊接成型,形體巨大,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它或許是盛大祭祀時的禮器,或許是巍峨建築的裝飾構件,或許是巨型樂器的底座。它們被傷害過的身軀,依舊威風凜凜;休整過後,依舊是巨龍騰飛。
唐代·鎏金鐵芯銅龍
#大唐第一騰龍
作為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龍,鎏金鐵芯銅龍身軀呈「S」形,前肢挺立,後肢上揚,細尾前擺,既俊逸矯健,又脫俗靈動,每一處細節都是大寫的「氣勢」。
【如果國寶會說話】這樣描述:鎏金鐵芯銅龍,飛天而降。輕盈與厚重,飄逸與力量,定格在一瞬。千年過去,風雲已經萬變,飛龍神色不改。側耳細聽,它的泠泠龍吟,正是古老文明的深沈回響。
碧玉C形龍
#中華第一龍
作為「龍的傳人」,不認識「中華第一龍」可還行?
碧玉C形龍,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賽沁塔拉遺址,又叫紅山文化玉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軀體卷曲若鉤。這是中國龍形象的原始形態,也是中國早期龍形態文物中的翹楚。
唐代·鎏金走龍
#大唐遺寶
這是一條器宇軒昂的「小細龍」,背脊呈鋸齒狀,長尾拖後上卷,全身刻畫魚鱗紋,金燦燦的通體鎏金顯得貴氣十足。
最富有生命力的是四條強健有力的腿,腿部筋肉突起,氣宇軒昂,高視闊步,金燦燦的通體鎏金,展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的氣質,表現出盛唐時代的藝術之美。
南宋·陳容【墨龍圖】軸
#龍畫之典範
這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畫龍傑作,畫面描繪了一條飛龍騰躍雲天之際,龍的姿態盤旋矯健,雲氣繚繞全身,軀尾時隱時現,有淩駕於九天外的磅礴氣勢。
畫家陳容用粗勁的線條,勾畫龍身並以淡墨暈染,僅在龍的眼睛及爪處施有赭色,幾筆渴墨掃出的漩渦,形象地表達了飛龍騰起時的勁疾風勢。
畫面右下,有陳容自題的一首三字詩:「抉河漢,觸華嵩。普厥施,收成功。騎元氣,遊太空。」表現龍叱咤風雲、勢震山河的雄壯意氣,贊美龍布雨九土、施恩於民的德澤,以此來比喻丈夫之誌。
綠松石龍形器
#超級國寶
這件龍形「超級國寶」,由2300多片綠松石拼接而成,於2002年出土於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被學術界普遍認定是華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在夏人的腦海中,這就是龍的模樣,12組菱形圖案象征著龍的鱗紋,綠松石和白玉組成鼻眼,龍尾蜷曲,栩栩如生,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
金絲翼善冠
#皇帝的金冠
518根金絲,直徑0.2毫米,走了八千多圈,成了龍鱗,上萬圈後,成了皇冠。金絲翼善冠,萬歷皇帝朱翊鈞的禦用之物,目前中國考古發現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它整重只有826克,細細密密的金色絲線,像輕紗一樣薄透,又如蟬翼般輕盈。
金冠的頂部嵌著兩條金龍,鏤空的龍身,鏨刻的龍首,對著中間一顆填絲火焰珠,仿佛只要一聲霹靂,就要淩空騰飛。它充分展示出明代金銀細工的高超技術,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九龍壁
#天子之尊
如果你去參觀故宮的珍寶館,很難不註意到如此大氣絢爛的琉璃影壁。
壁長29.4米,高3.5米,縱貫山崖奇石,壁心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著九條蟠龍,有逐火戲珠的,有龍尾前甩的,有前爪擊浪的,有騰挪跳躍的……均似破壁而出,真真巧奪天工。
正中間的那條黃色龍叫「正龍」,代表皇帝自己;它兩側各有四條依藍、白、紫、黃排列的龍,叫「升龍」和「降龍」,代表八旗子弟。九龍既各成一體,又互相追逐,個個呈現出崢嶸奮強的氣概。紫禁城內的九龍壁,與山西大同九龍壁、北京北海公園九龍壁,合稱「中國三大九龍壁」。(Hi威海客戶端綜合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