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時隔200多年 「流浪」的古籍重回天一閣

2024-06-14收藏

原標題:時隔200多年 「流浪」的古籍重回天一閣

中國寧波網記者 謝舒奕 張芯蕊 通訊員 王伊婧

古籍,如一座連線過去與現在的時光之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歷史。

記者從天一閣博物院獲悉,近日,該院征集到一批善本古籍,量大質優,其中包括一冊流散了200余年的天一閣原藏孤本古籍。

「本次共征集到17種、110件,主要是古籍,還有1套雕版,其中,最具價值的就是天一閣流散書明抄本【宸濠招】,一冊,高30cm,寬19cm……」6月13日上午,在天一閣古籍閱覽室,天一閣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獻研究所主任李開升帶大家「鑒寶」,如數家珍。

據了解,此為天一閣流散書,「從藏印判斷,清代中期流散出閣,曾經盧址抱經樓、劉承幹嘉業堂等各家收藏,抗戰期間為鄭振鐸文獻保存同誌會購得。如今,機緣巧合下,在外‘流浪’了200余年的古籍終於回家。」李開升說。

那麽,書裏講了什麽?

據介紹,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南贛巡撫王守仁倉促之下匯集兵馬,僅用四十三天即平定此次叛亂。刑部將審理此案相關檔組譯為【宸濠招】一書,為重要的一手歷史資料,【明世宗實錄】相關之處僅記錄不足百字,此書則達兩萬余字。

事實上,歷代藏書樓都發生過藏書流散的現象,天一閣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在450余年的歷史傳承中,原藏書在不同時期、透過不同途徑流散出閣,在20世紀40年代一度僅存13038卷,不足歷史巔峰時期的五分之一,不少珍本善本流落海外。

「天一閣原藏書流散年代不一、流散方式多樣、流散種類繁多,而藏書一經散逸往往或佚或殘、迅速消亡,損失不可估量。」天一閣博物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各方對流散書的追蹤調查從未停止過,地方賢達、文化名流等都曾以不同的方式四處尋訪,力求合浦珠還。

據悉,近年來,天一閣博物院啟動「天一閣流散書訪歸工程」,期望能復原天一閣藏書。此書為近年來征得的第二部流散書實物,它不僅在版本和內容上皆為存世孤本,更是天一閣藏書流散的重要實物證據,對閣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更多「寶貝」鑒賞——

1、【撙齋先生緣督集】雕版47塊90面(葉),明萬歷十一年(1583)雕版,長28.5cm,寬19.5cm,厚1.8cm。

此書為宋代曾豐的詩文集。曾豐字幼度,號撙齋,樂安(今屬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進士,官至德慶知府,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此萬歷本為曾氏文集現存最早的刻本。這批雕版為存世孤品。

天一閣藏明代雕版為館藏特色,多為嘉靖時期版片,此萬歷雕版可為重要補充。

2、【三才廣誌】一千一百八十四卷,明浙江人吳珫編,明抄本,高34cm,寬19cm。存3卷(卷一三九至一四一)。

吳珫(1449—1521)字汝美,號甘泉,湖州人。不事舉業,與孫一元等並稱「苕溪五隱」。繼承父親藏書數屋,故博極群書。此書編於正德年間,以天、地、人分類,廣征博引,史料豐富,各門類「事實」所在明代前中期典章制度是很有價值的材料。此書為中國古代最大的私纂類書,未曾刊刻,僅有明抄本傳世,版本稀見,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均極高。

天一閣藏書中有明抄本【三才廣誌】殘本273卷,缺此三卷內容,此本可以補充館藏。

3、【秦漢文鈔】六卷,明閔邁德等編,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刻朱墨套印本。七冊。高26.5cm,寬17.4cm。

全書包括秦文二卷、西漢文三卷、東漢文一卷,共約一百篇。書前有臧懋循序,又列各家批評姓名,書眉上刻各家評語。由吳興閔氏(閔邁德、閔洪德與閔暎璧)合刻朱墨套印本。套印為明代出現的雕版印刷技術革新,有特殊印刷工藝價值,也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書籍史和文化史現象,故此書有重要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近年天一閣將套印本作為文物征集的重點,現有明代套印本76部,國內在遼寧圖書館(137部)、國家圖書館(86部)之後、上海圖書館(75部)之前,此書可以補充館藏所缺品種。

4、【野客叢書】三十卷,宋王楙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谷祥刻本。十冊。高28.5cm,寬19.0cm。

王楙(1151—1213)字勉夫,蘇州人,王蘋從孫,不圖仕進,杜門著述。此書為宋代重要的學術考證類筆記,內容博洽,無所不及,以考辨典籍、雜記宋朝及歷代逸聞軼事為主。與【夢溪筆談】【容齋四筆】齊名。此本為嘉靖蘇州著名文人王谷祥刻本,王氏為文征明弟子。這是此書現存最早的版本,出自蘇州名工之手,刊刻精美,極具收藏價值。

天一閣以收藏明刻本為重點,其中嘉靖本尤為重中之重,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天一閣所藏嘉靖本近六百種,僅次於國圖、上圖和南圖,居第四位,閣中尚缺此種。

(來源:中國寧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