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劉正:寧夏暖泉漢墓出土的玉蟬與玉豬

2024-08-27收藏

圖一 漢 玉蟬

一、玉蟬與玉豬概述

(一)玉蟬

1971年出土於寧夏賀蘭縣暖泉農場漢墓群,共兩件,尺寸分別為長6.2、寬2.8厘米(圖一)和長5.1、寬2.8厘米(圖二)。這兩件玉蟬形制類同,均為白玉質地,溫潤柔和,表面光澤度高。通體寬扁,圓雕而成,呈現出靜止的姿態。頭部和眼部的刻劃分明,頂端雙目斜凸於兩側,斜鉆孔好似象鼻眼。

(二)玉豬

1971年出土於寧夏賀蘭縣暖泉農場漢墓的漢代玉豬(圖三),長10.5、寬2.3厘米,整體采用圓雕工藝,呈現臥伏狀姿態。其鼻子部份尤為突出,展現出一種誇張的藝術效果。

暖泉漢墓位於寧夏賀蘭山東麓的暖泉農場境內,20世紀70年代,寧夏考古工作者在暖泉農場的台地上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古漢墓群,其中墓冢數量達209座之多,較大的有108座。在這些墓冢中,最大的土冢高達7米,直徑達15米,規模宏大,顯示了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在清理後的漢墓中,除玉器外,還出土了一批包括綠釉陶壺、木器、銅器、鐵犁壁、銅戰刀、陶器和五銖錢等在內的漢代文物。漢代盛行「厚葬」之風,秉持著事死如生的信仰。隨葬品種類繁多,不僅僅是物質的象征,更是漢代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生動寫照,從日常所需的器物到珍稀的奢侈品,無一不體現了漢代的繁榮與輝煌。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更是深入探究漢代社會生活和喪葬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專家根據墓群的位置和出土文物推測,暖泉一帶可能就是漢代廉縣城的所在地,這一發現為研究漢代城市布局和行政區劃提供了重要線索。

圖二 漢 玉蟬

二、漢代玉蟬與玉豬的制作工藝

漢代是中國玉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其制作工藝精湛,品類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它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除了常見的浮雕、圓雕、陰刻等技法外,還出現了貫穿式雕刻、刀刻、毛刻等新技法。這些技法不但豐富了玉器的表現形式,還增強了其藝術魅力。

(一)玉蟬

暖泉漢墓出土的玉蟬所采用的「漢八刀」技法起源於漢代,在中國古代玉器雕刻中獨樹一幟。該技法並非指用八刀完成雕刻,而是形容其刀法簡練,線條流暢有力,刀刀見鋒,常見的條數為5~8條,因此得名「漢八刀」。經該技法雕刻的玉蟬表面平滑光亮、邊沿棱角鋒利,透過直線或少量弧線展現蟬的特征,寥寥數刀便能讓玉蟬展現出飽滿的生命力,栩栩如生,仿佛即刻便會振翅高飛。

「漢八刀」技法在玉器制作中套用廣泛,特別是在葬玉文化中更為突出,符合漢代崇尚簡潔明快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同時也體現了漢代工匠的匠心獨運以及對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該技法不僅展示了漢代玉器制作工藝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在漢代的喪葬習俗中,用玉器作陪葬是人們期望借助精美的玉器陪伴死者進入來世,而「漢八刀」能夠迅速雕刻出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玉器,因此在葬玉的制作中被廣泛運用。

(二)玉豬

暖泉漢墓出土的漢代玉豬是圓雕與陰刻兩種制作工藝的完美結合。圓雕是一種三維立體的雕刻技法,透過對材料的巧妙運用和精細刻畫,使作品呈現出立體的形態。匠人巧妙運用玉石的質感和色彩,采用圓雕工藝,將漢代玉豬塑造成臥伏狀的姿態,使得豬的身體、尾巴、四肢等部位表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是豬的鼻子部份,采用誇張的手法使其更加突出,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圓雕工藝的運用,不僅展示了漢代玉器雕刻的精湛技藝,也體現了匠人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對藝術創作的獨特思維。陰刻是一種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的雕刻技法,透過刻刀的精細刻畫,使線條流暢而有力,為玉器增添了韻味。這件玉豬的雙耳、四肢及其他部位,都采用了陰線琢刻的手法,輪廓清晰,形象生動。這些簡潔而凝練的線條,不僅充分展現了漢代玉器雕刻的精湛技藝,也凸顯了玉豬憨態可掬的特征。

圖三 漢 玉豬

三、文化寓意探究

漢代玉器的發展得益於當時社會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漢代國勢強盛,經濟發達,社會安定,為玉器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大量精美的優質玉材為玉器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同時,儒家文化等因素豐富了漢代玉器的內涵,使得玉器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承載了深厚文化內涵的載體,成為後世文化發展的寶貴遺產,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一)玉蟬

1.蛻變與重生

在古代社會,蟬被賦予純潔、清高的神聖地位,玉蟬的永恒特性與古人追求永恒的渴望相契合。因此,古代玉蟬作為身份地位的標誌,不僅是一種裝飾品,還是體現個人修養與社會禮儀的重要物品。作為陪葬品,玉蟬不僅是對逝者生前品德的肯定和贊譽,更寓意著逝者的靈魂能夠像蟬一樣得到安息和永生。

漢代葬玉種類豐富,琀為其中的一種。【說文解字】曰:「琀,送死口中玉也」,即琀為置於死者口中的玉器,故又稱之為飯琀。【後漢書·禮儀誌下】亦載:「飯含珠玉如禮」,進一步印證了含玉於口是喪葬禮儀的一部份。玉蟬作為琀的一種,其象征意義深遠。在【禮記·玉藻】中,有「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揭示了玉蟬所代表的清高與純潔。而蟬的一生,經歷了從幼蟲到成蟲的蛻變過程,充滿了艱辛與再生,這種迴圈往復的特性使得蟬成為了蛻變與重生的象征。古人深信,蟬在秋涼時入土,待來年春暖再出土爬上樹,其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特性,與人們希望逝者能夠在另一個世界獲得新生、重獲幸福的願望相契合。因此,玉蟬作為琀置於死者口中,不僅是對逝者的一種尊敬與緬懷,更是寄托了生者對逝者重生的美好祝願。

2.靈魂的居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蟬一直是靈魂安寧的象征,深刻地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生命、死亡和宇宙迴圈的認知。古人認為玉擁有特殊的防腐作用,能使逝者遺體得以完好保存。玉蟬以玉為原料,經過精心雕刻而成,質地細膩溫潤,色澤明亮,散發出一種平靜、安詳之氣,將其安放在墓主身體的不同部位,特別是口中,以期達到防護死者的肉身,保持其不腐不朽的目的。同時,玉蟬生命周期的終結,也象征著新的生命的萌發,因此被視為靈魂安寧之所。這種生命迴圈與重生的概念,與古人對死後世界的理解和希望相吻合,是他們對於生死觀念和宗教信仰的物化表現。

(二)玉豬

1.財富和地位

玉豬在喪葬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尤為顯著。在古代,豬作為重要的家畜,是財富的象征。古人相信玉豬能夠在人死後為逝者帶來好運,或者象征逝者在世時的富有和地位。如戰國早期發現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包括玉豬在內的21件玉琀,是諸侯貴族隨葬時放在死者嘴裏的玉器,顯示了墓主的財富和地位。

作為葬玉中的一種,玉豬在漢代被用作死者手中的握玉,稱為「玉握」或「握玉」,象征著古人對財富的深厚情感與不懈追求,也體現了逝者希望帶著財富離去。這一習俗在漢代初期以前便已存在,當時死者握的是無孔的璜形玉器。而到了東漢初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玉豬則成為死者握玉的主流選擇。古人深信,玉豬能伴隨逝者進入新的世界,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漢代玉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與創新,也揭示了當時社會文化的演變與傳承。暖泉漢墓出土的漢代玉豬為我們了解漢代的社會風俗、審美觀念以及玉器在喪葬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2.生命的延續

在古代,人們堅信生命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終結,而是會在另一個維度以全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因此,玉器作為一種具有神秘力量的物品,被認為能夠保護死者的靈魂,使其在死後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在農耕社會,豬作為一種重要的家畜,不僅體現了家庭的經濟基礎,還象征著家族的生命力和繁榮。將玉豬作為隨葬品,相當於將家族的繁榮與生命力帶入來世,寄托古人希望家族世代相傳、永續不息的美好願望。此外,玉豬還以其強大的生殖能力,成為後代繁衍與昌盛的標誌。透過隨葬玉豬,古人希望將生命的力量傳遞給子孫後代,祈求他們健康成長、家族人丁旺盛。

四、結語

玉器作為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暖泉漢墓出土的玉蟬與玉豬,便是這一傳統中璀璨的瑰寶。它們不僅以精湛的工藝展現了漢代玉器制作的卓越技藝,更以獨特的造型與風格,為我們揭示了漢代社會的審美情趣與喪葬文化。

喪葬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在漢代得以充分展現。暖泉漢墓出土的隨葬品,正是這一文化的生動寫照。透過對暖泉漢墓出土玉蟬和玉豬的研究,我們得以窺見漢代社會的信仰與宗教觀念,以及玉器制作的工藝與藝術特點。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為我們研究漢代喪葬文化提供了的寶貴資料,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的有力佐證。

本文刊載於【文物天地】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