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鈕文新:新股發行機制改革是關鍵——建議監管者啃下這塊「硬骨頭」

2024-03-14股票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股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兩線作戰」。

第一條線:資本流動性供給。它至少應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資本市場中的「可投資資本」供給,這要求適宜股票投資的資金(包括社保、險資以及居民儲蓄等)更多配置到資本市場;第二,央行供給長期、甚至超長期基礎貨幣,向市場註入大量長期資本流動性,這不僅是實體經濟高質素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需求。

就目前而言,一說資本市場缺乏投資資金,很多人就把目光集中到社保基金等「可投資資本」。將這類資金匯入資本市場當然重要,但「可投資資本」屬於買入不會輕易賣出的長期投資資金,它們可以發現價值,但無法透過不斷交易去實作價值,這要靠資本市場中的流動性——資本流動性。

理論上說,短期的貨幣市場依托短期的貨幣流動性,長期的資本市場依托長期的資本流動性,這叫「流動性匹配」。倘若資本市場主要依托短期貨幣流動性支撐,這樣的「流動性錯配」容易導致整個市場資金快進快出,並引發股價大起大落,不僅無法實作股票價值,反而放大「可投資資本」風險環境,阻止「可投資資本」增加在資本市場的配置。

所以,金融管理者應認知道資本流動性的重要性,而不是單一緊盯「可投資資本」。

第二條線:資本市場制度供給。它同樣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建立科學嚴謹的法律法規體系,打擊市場中一切冒犯規則的行為;第二,依照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全面檢討、修正市場各類規則,形成市場各方主體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市場機制,通俗而言就是「雞吃蟲、蟲吃棍、棍打虎、虎吃雞」的市場機制。

說到市場機制,關鍵在於新股發行機制的變革。為什麽很多人總在討論大股東該不該套現、能不能套現的問題?因為,新股發行嚴重超募的現實,對上市公司大股東構成了過大的利益誘惑,使之不再想去透過辛苦經營賺錢,而是誘導其透過變現公司股份實作迅速暴富。

歷史地看,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在新股發行價附近只有需求,沒有供給,導致新股上市暴漲,從而構建了「新股不敗」的股市神話。這樣的制度使得新股發行非常容易,海量短期資金堆積股票一級市場,新股被「閉眼哄搶」,根本不看價值。

但是,如此發行機制,一是導致二級市場投資者承擔過大風險,使得股票一、二級市場風險嚴重失衡;二是導致股票一級市場定價失敗;三是「新股嚴重超募」的利益誘惑容易促使擬上市公司鋌而走險,心不在企業經營,而在大股東套現——賣掉公司實作暴富。

所以,「新股嚴重超募」是中國股市中亟須改革之處,但這卻是一塊非常難啃的骨頭,考驗著監管者的智慧和魄力。

該如何破解A股市場新股發行的問題?這裏的建議是:建立新股上市「做市商交易制度」。目的是:新股上市之後,20個交易日,股價圍繞新股發行價波動振幅不超過±50%。為此:

第一,不同板塊上市的新股,其發行市盈率要有不同要求。比如,深滬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新股,發行市盈率不得超過滬深3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創業板上市新股,發行市盈率不得超過創業板100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如此等等。尚未實作盈利的公司,其發行市盈率無法計算,但可按照已上市該類公司收入情況設定指標,並依此制約新股發行價。

第二,新股承銷和聯合承銷機構承擔做市職能,在新股上市後的約定價位上,在新股沒有供給時提供供給、沒有需求時提供需求,為期20個交易日;

第三,允許承銷商和聯合承銷商以發行價買入新股(不許折價),並在上市後20個交易日之內,可以透過「轉融通」向大股東借股賣空,第21個交易日停止「轉融通」,之後10個交易日內購回歸還,具體數額由上市公司和做市商自行協商。

第四,允許證券承銷機構與基金管理公司合作,設立「新股做市基金」。

第五,新股上市不搞盤前的集合競價,開盤價就是發行價。

第六,為體現新股定價的準確性,也為減輕擬上市公司因上市而產生的現金壓力,作為硬性要求,會計師、律師、券商等中介機構收取的服務費用(包括各色獎勵費用),至少50%以擬上市公司股權按發行價對價支付;中介機構所持股份為流通股,上市後可以出售,但出售之前必須公告。

第七,一旦做市失敗,即20個交易日之內股價漲超50%,則允許上市公司戰略投資者出售股份,股價回到50%之內停止;如果20個交易日內股價跌破50%,做市商可透過「做市基金牽頭」組織資金買入。

以上方法未必達成最理想的市場效果,但缺什麽補什麽,錯什麽改什麽,不斷修正,則最終一定能夠達成相對理想的市場效果。總之,應當以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為本,去打造中國股票市場各項機制,基本方法就是:讓大機構之間充分博弈起來,讓散戶投資者變成大機構博弈的受益者,堅決排斥大機構「合謀割韭菜」的市場規則。這樣既不背離市場經濟原則,又可充分體現以投資者為本的理念。

責編: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