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漫

鳥山明的英雄世界:四十年,【龍珠】為何經久不衰?

2024-03-31動漫

正式成為漫畫家前,鳥山明過著普通上班族的生活。他在一家廣告設計公司從事設計師工作,討厭早起、上班反復遲到,最終,在工作兩年後,他離職了。某天,他偶然看到【周刊少年Magazine】正在征選漫畫新人作品,獎金是五十萬日元,於是開始漫畫創作。

他並不認為自己以後的作品能夠暢銷,抱著這樣的心態,鳥山明出道時沒有使用筆名,而是直接用自己的本名。這個名字在日本愛知縣比較少見,以漫畫家身份出道後,他常常接到惡作劇電話,以至於他說:「作為漫畫家最後悔的事,就是使用本名。」

最初的他,或許也未曾預料到這個名字在此後幾十年間的影響力。2013年,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他說:「對我來說,【龍珠】就像一個奇跡,它幫助像我這樣性格扭曲、難以相處的人找到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並被社會所接受。我並不知道它為什麽會在全球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只是希望讀者能從我的作品中獲得樂趣。」

鳥山明。資料圖

當然,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如果我真的那麽懶,就不會畫漫畫了,而且當漫畫家也不像想象中那麽容易。我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但在背後我卻非常努力,」他曾這樣說道,「我自信滿滿的態度其實只是一種自我鞭策的方式。我知道人們經常這麽說,但我真的覺得自己永遠在學習。」

2024年3月1日,鳥山明因急性硬膜下血腫逝世,享年68年。鳥山明工作室在訃告中提到,他仍有幾部作品正在創作中,而且,還有很多事情要實作,「他的創作活動已經持續了45年多,希望鳥山明獨特的創作世界能夠長久地受到大家的喜愛」。

2024年3月8日,成龍發微博悼念鳥山明,配圖是二人昔日合影。資料圖

【海賊王】作者尾田榮一郎也回憶起自己與鳥山明的過往,他在悼文中寫道,「他從一個普遍認為漫畫會把腦子看壞的時代接過了接力棒,創造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愛看漫畫的時代……在我心裏,他是不斷突進的英雄……他的存在如同一棵大樹……」

而在國內,不少鳥山明的粉絲也紛紛在社交平台上發帖悼念,他的【龍珠】【阿拉蕾】等動漫作品在引進國內後,也曾影響不同世代的許多人。這兩部作品在當年國內的引進情況是什麽樣的?【龍珠】發表距今四十年,為何還能引起廣泛共鳴?

2021年8月6日,中國隊隊員蘇炳添、謝震業、吳智強和湯星強(從左至右)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4X100米接力決賽中出場,擺出了【龍珠】主角孫悟空經典招式龜派氣功的動作。新華社 圖

【龍珠】要播出了,「玩伴們奔走相告」

趙豐幾乎是日本動漫的第一批國內受眾。他是70後,曾參與編寫【童話往事——中國譯制動畫片】系列書籍,深入了解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引進播出的海外動畫片相關情況。他回憶,1990年代初期,幾乎每個班級都在傳閱【七龍珠】漫畫,即使書籍卷邊、封面不全,大家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左手七龍珠,右手金庸」也成為那個年代的一大景觀。

那個時候,大家普遍看的【龍珠】漫畫是1991年由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推出的版本,「大陸真正大規模地接觸這個東西,就是從它出的,」趙豐說,「(不過)是未授權版。」他解釋,這與盜版的概念不同,因當時中國還未加入「伯恩公約」(註: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版權公約)——如加入後再未經授權出版,則屬於盜版。

同樣在1991年,香港衛星電視中文台進行試播。隔年春節,該電視台播放了三部【龍珠】劇場版動畫(該系列總共四部),分別叫【龍珠】【龍珠顯神通】【龍珠再顯神通】,沒有字幕。「對於內地來說,(【龍珠】)就是開啟了一個萬花筒。」趙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過它對大部份人來說,依舊是陌生的。

【龍珠Z】動畫劇集中,主角孫悟空離世的畫面。資料圖

到了1993年春節,該電視台又重新播放三部【龍珠】劇場版動畫,跟前一年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播放帶有繁體字幕,這也是趙豐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龍珠】。由於當時電視訊號制式的差異,他看到的【龍珠】畫面是黑白的。

他回憶,那個時候他父母在陜西的廠礦企業工作,企業裏面本身就是一個小社會,大家過的是集體生活,去開水房打水都會喊玩伴一起。而當時,香港衛星電視中文台播放新節目前總會提前幾天在電視上預告,沒想到有一天出現了【龍珠】。那個時候,玩伴們幾乎是奔走相告,澡堂裏洗澡碰到了,或是打牛奶時遇見了,都要互相知會一聲。

再後來就是1999年,上海東方電視台正式引進了【龍珠】TV版動畫片,這時距最初TV版在日本推出,已經過去了13年。「改革開放本身就是一個逐步放開的過程。人家的東西先有,後來你發現這個東西好,才開始跟人家接觸、交流、引進、放開市場。」趙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過,趙豐也提到,1990年代初期時,國內其實有過一次引進【龍珠】的機會。當時在香港有很多電視中介商,他們會向電視台推薦東南亞各地的優秀片子。廣州電視台的白嘉薈便到香港采購節目,有個中介商給他推薦【龍珠】,但他沒看中,帶回的是【北鬥神拳】。

不同於【龍珠】,鳥山明的另一部作品【阿拉蕾】在內地的引進,TV版動畫片要早於漫畫,漫畫是1992年由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推出的,而TV版動畫片則是1989年由廣東電視台正式引進的,當時片名叫【IQ博士】,播放範圍主要在珠三角地區。

隔年,黑龍江電視台也引進【阿拉蕾】,片名轉譯為【天才博士和他的機器娃娃】,不過只有20集。到了1999年,七網絡亞洲有限公司也將【阿拉蕾】引進,「這個(應該)是中國大陸地區觀眾看得最廣泛的一版。」趙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版片名譯為【怪博士與機器娃娃】。

被譯為【怪博士與機器娃娃】播出的【阿拉蕾】劇集片頭。趙豐供圖

回顧像【龍珠】和【阿拉蕾】這些動漫在國內的引進歷程,趙豐感慨萬千:「各種歷史的機緣巧合,有的就是與它擦肩而過了,有的就是姍姍來遲了,有的後來居上了。」

「反傳統」的鳥山明,後繼無人

1984年,【龍珠】漫畫開始連載。在此之前,鳥山明一直在【周刊少年 Jump】連載【阿拉蕾】,在該系列連載的第一年,鳥山明有時三天才睡一次覺,最高紀錄是連續六天通宵。四年過去,在感到靈感快要枯竭時,鳥山明跟編輯鳥島和彥商量,想結束【阿拉蕾】的連載,鳥島和彥告訴他,如果他能在三個月內開始連載新的系列,就可以結束它。【龍珠】由此誕生。

連載期間,【龍珠】與同期漫畫【幽遊白書】【灌籃高手】曾被稱為「JUMP三台柱」,1995年,這三部作品讓【周刊少年Jump】首次創下單周653萬冊的銷量記錄。【龍珠】漫畫更相繼被轉譯為24種語言,在全球40個國家販售,2020年,其單行本累計發行量共達到2.6億冊以上。

【灌籃高手】劇集版(1993)片段。資料圖

1986年起,動畫版【龍珠】【龍珠Z】以及【龍珠GT】相繼在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直至1997年。在播放的11年間,【龍珠】電視動畫的平均收視率高達20%以上,之後更是在全球八十多個國家播送。

談到【龍珠】的影響力,趙豐認為,這跟【龍珠】本身的連載及播放時間長有關,比如在國內,1991年的【七龍珠】漫畫已經影響了一撥人,1999年其動畫片又影響另一撥人,這些人可能看完動畫還會回過頭再去看漫畫,「所以為什麽龍珠的受眾特別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趙豐覺得,這也跟鳥山明的創作特點相關,「他這種非常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我覺得是對已有的日本動畫片、日本動漫作品的一種顛覆,或者說是一種反傳統,」在他看來,有些日本漫畫畫得細膩、漂亮,但鳥山明畫出的線條是粗獷、淩厲的,同時色彩的搭配又特別和諧,「像速寫一樣,一下子就把這個人物的特點抓住了。」

「熱血少年戰鬥漫畫這個品類,一直是日本漫畫裏最大的類別。而【龍珠】,在很多層面上,都是這個品類裏邊的開創者和天花板。」海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是日本動漫愛好者,對日本動漫有著長期的觀察。

海客分析,【龍珠】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分鏡,也就是格與格之間的聯系,它讓靜態漫畫達到了動態的效果。動態效果對熱血少年戰鬥漫畫來說很重要,因為戰鬥是最強調動態的,在【龍珠】之前以及同時期的漫畫中,很多漫畫都還只是呈現出靜態的效果。

【龍珠】漫畫片段,主角孫悟空的兩個兒子孫悟飯(左)和孫悟天(右)在練功。資料圖

另外,在角色刻畫方面,【龍珠】是「極簡的幹脆爽快」,比如漫畫裏悟空和弗利薩打鬥的一場戲,弗利薩跟悟空說,賽亞人也淪陷過別的星球——意思是大家都不幹凈為何只殺自己,悟空只回道,所以賽亞人滅絕了——對話處理得簡單利落。

除了【龍珠】本身的質素因素外,在海客看來,其影響力的廣泛也與時代因素分不開。【龍珠】的創作時期剛好是日本經濟騰飛的階段,當時日本的文化輸出能力強大,像任天堂的遊戲機、日本動漫,都是當時的熱門流行文化。

【龍珠】在一眾對外輸出的文化產品裏也是極具競爭力的。「靠畫面講故事這種形式,剛好可以很容易地跨越語言障礙,在全世界傳播,」海客說,「文化背景也簡單。」他舉例,像【鬼滅之刃】得知道大正時期、【聖鬥士星矢】得知道希臘神話,而【龍珠】只需知道悟空的對面是反派。

【聖鬥士星矢】劇集版(1986)片段。資料圖

在海客看來,如今日本國內幾乎無人承襲鳥山明的創作風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跟日本漫畫界的師承關系相關。「這種(師承)關系,一般都是先從助手做起,畫背景、補充細節什麽的,一步一步來,但是,鳥山明還真就沒有特別出名的助手。」海客說。

這可能跟鳥山明不在東京居住有關,海客介紹,日本漫畫的幾大龍頭雜誌,像【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Magazine】等都在東京,大部份漫畫家為了工作方便也會在出道後搬至東京,所以一般有漫畫夢想的年輕人也通常會到東京逐夢,尋找在出道漫畫家手底下當助手鍛煉的機會,但鳥山明因不適應大都市生活,一直留在老家創作。而且,由於自己沒做過助手而是直接出道,他一開始也不知道漫畫行業還有助手制度。

綜觀目前日本國內的漫畫作品,海客認為,在鳥山明之後,時下還是有不少影響力大的作品,像【鬼滅之刃】,不過,他也提到,「現在(是)流量時代的模式,一旦出圈,吸引到了路人緣,那就會大量傳播。但是,時下的作品有沒有持久的生命力,還有待時間(認證)。」

南方周末記者 翁榕榕 南方周末實習生 董嘉迪

責編 劉悠翔